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7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笔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李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并且把课程的学习重点定位在让学生学会积累、练习多说多写、多说这个"用语  相似文献   

2.
2011年10月14日晚,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教师们没有享受宁静怡人的成园温泉,而是融进夜色,共享教育沙龙。沙龙由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李惠军主持,讨论的焦点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上午观摩的扬州高级中学特级教师王雄的《辛亥革命》一课。研讨、争论内容涉及评课到底评什么、有逐段分析本堂课、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他的课堂教学沉稳大气,洒脱自然,理性深刻,蕴含着“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理念,给与会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刘老师的教学突破了常规设计,独特新颖,重在发展学生思维,让人耳目一新,赞叹不已。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名师的教学风采。  相似文献   

4.
质量单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既不像一些长度单位那样通过直观比较可以判断,也不像一些体积单位那样通过观察就可以估测。质量量感的建立需要通过触觉反复提取信息、建立表象,然后通过精确测量不断校准估测值,否则很难对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祖国……”随着歌声响起,开学第一课开始了。  相似文献   

6.
李振村老师说:“当课堂上缺少了故事,语言中缺少了情感,教学也就变成了风干的丝瓜,了无生趣,苍白干瘪。”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为课堂增姿添彩,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如笔者在本校举行的评课活动中,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六册《鹬蚌相争》一课后,引发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黄国富 《红领巾》2011,(12):36-37
经过一个漫长而又酷热的暑假,我们终于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天——9月1日,我们开学啦!分别了一个暑期的伙伴又相聚在一起,谈论着假期里的趣事。曾经互不相让的对手也找回了状态,准备在这个学期里暗暗再较量一番。班上又添了一位新同学,不知他实力是否雄厚、力量是否强大……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颁布以来,广大语文教师都在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和实践。那种统得过死、教得沉闷、学得刻板的教学格局正在被打破,语文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但是,如何抓住新课标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流于形式搞花架子,这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大力探讨和研究的。下面,笔者就前几天在市里听的一堂观摩课为例来谈一谈。这是初一年级的一堂课,文本教材是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整个授课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上课伊始,老师通过简洁的导入就开始播放Powerpoint(课件),让学生看着画面,注意记一下丑小鸭都去过哪些地方。精美的画面配以优美的音乐,还有…  相似文献   

9.
10.
<正>曾昭曙老师执教的宽度语文《穷人》一课,令我耳目一新,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眼界变得更宽、更长、更远,好像井底之蛙突然跳上了井沿,终于看到广阔无边的美丽世界。长长的《穷人》一文,曾老师巧妙取舍,围绕一个仁字,上得如此轻松和生动,如此宽广与厚重!曾老师用两个课时,引领学生透过散发出热度的文字,穿越千年历史,跨过万里国界,触摸不同肤色民族的美好心灵,只为让那一个仁字植根学生心  相似文献   

11.
12.
老课重上,省时省力,稍微磨一磨,即可闪亮登场;新课重磨,劳心劳力,必须经受挑战。我把目标锁定在无数名师演绎过的经典课例——《认识人民币》上,开始了本人从教以来最艰难的一次“炼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进行了多次的实践与思考,经历了“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的过程,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人民币的认识》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放下”和“上升”中走向成熟,逐渐彰显出好课的光彩。现将磨课的个中滋味与各位同行共享。第一次实践简单克隆遭遇尴尬[教学流程]一、看物猜价,揭示课题。1.…  相似文献   

13.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一年级学生的数感需要以认数为依托,通过丰富的直观活动,在建立数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具体地说,是要重视数出数感,读出数感,用出数感。  相似文献   

14.
林武 《福建教育》2007,(2):52-52
《千克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理解克与千克的进制关系,培养学生对量的估算能力。由于质量单位不如长度单位直观、具体,因而学生理解和建立千克的质量表象比较困难。在教学中该如何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呢?  相似文献   

15.
佛说:“当你予他人以爱,他人则予你以爱,凡事能成。” ——题记  相似文献   

16.
“减负增效”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迫切要求.也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期望。笔者观摩了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朱老师在市一中学执教的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材第17课《两宋新格局》.不禁眼睛一亮。尽管是异校教学.成功的教材运用.严谨的问题导学.浓厚的历史气息.令人回味无穷。更值得称道的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真正体现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有效教学。笔者认为朱老师最出彩的有两点:  相似文献   

17.
边静 《教育革新》2010,(7):67-68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本课时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朱水平 《江苏教育》2008,(18):20-21
前不久,笔者听到一节语文课,没有华丽的教学手段,没有激情澎湃的教学语言,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其中的两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有幸听了我市名师张老师的一节古诗课《游子吟》。在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紧紧围绕母爱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赏识与情感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一个"情"字贯穿教学全过程,使我受益匪浅。一.抓住诗眼——感悟情《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教学中,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讲述了观看关于2010年在宁波举行的浙江省语文优质课光盘中潘媛老师的《赤壁赋》一课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