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一种建立在对于文章具有一定理解基础上的综合性学习行为,对于加深学生学习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语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要求。小学中段学生年龄普遍偏低,对于文章感情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是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小学中段语文朗读教学入手,就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发表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朗读可培养学生语感、掌握正确的字词读音,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感情,更好地把握文本主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认真分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积极寻找有效的教学对策,不断提高朗读教学水平与质量。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提出了小学生要正确而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之要求。这就不难看出,投入感情,是开展朗读教学中的最高目标与追求。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问题。  相似文献   

4.
小学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流畅、有感情的阅读,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相对应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以及重要性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滋养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之一。怎样指导学生的朗读?实践证明,结合讲读课文的过程,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来指导朗读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因此,不断地优化朗读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朗读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6.
黄丹青 《家长》2023,(21):125-12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文字的过程,强调脑、耳、口、眼的协同,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读得流利、正确、富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流利、正确、富有感情,这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低段学生的朗读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小学语文低段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现状,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所有的文章末尾提到的教学要求都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一些经典的文章更要求全文背诵。朗读是背诵的基础,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方式。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其他语文学习方法所无法替代的,而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帮助小学生更深层次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感悟、感知,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有人认为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因而忽视或放松了对一年级学生进  相似文献   

9.
崔利敏 《考试周刊》2013,(44):43-44
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在朗读中运用语言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朗读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属于母语基础教学,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文字信息,多方面实现自我发展。文章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一直是整个小学教育的重点,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学所培养的“读”。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关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阅读能力。而朗读能力则是本文所谈的重点。一般而言,教师要求学生能较正确、流利以及有感情地进行普通话朗读。朗读要求中的正确以及流利是教学中易点,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在此,笔者以三部曲的形式泛谈“感情朗读”。  相似文献   

11.
所谓朗读,即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地读。小学语文大纲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能灵活运用朗读教学这把语文教学的钥匙,开启知识大门,使学生在朗读中乐而忘返,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语文朗读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能够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降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正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几经修订,都无一例外地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要求的第一位。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呢?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  相似文献   

14.
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言。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同样如此,语文教学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各种交流和思考方式,其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和感情。而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对小学语文中包含的感情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且在朗读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感情融入其中,增加学生对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小学时期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的基础时期和起步阶段,而语文学科的存在则是其他学科强有力的基础和后盾,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朗读占据着无法忽视的位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和学校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到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重要的地位,对现阶段朗读教学的状况进行一定讨论和分析,努力改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感受语文朗读带给其的乐趣和朗读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自身也对语言的内涵有更好的了解。本文笔者着重探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相似文献   

16.
陈荣 《成才之路》2014,(25):78-78
正语文教学一直是整个小学教育的重点,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学所培养的"读"。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关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阅读能力。而朗读能力则是本文所谈的重点。一般而言,教师要求学生能较正确、流利以及有感情地进行普通话朗读。朗读要求中的正确及流利,是教学中的"易点",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在此,笔者以三部曲的形式泛谈"感情朗读"。一、创设朗读情境是前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训练学生语文口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高质量的朗读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字形,掌握行文脉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理解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朗读教学不作为现象,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加强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更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其中,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  相似文献   

19.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的三个学段都明确提出了朗读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因为通过感情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20.
张晶 《甘肃教育》2014,(10):44-44
正朗读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语文这门学科最为基础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习惯十分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朗读的总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一、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