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这是李明新老师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所悟出的“理”,也是虚心学习前辈和同仁先进语文教学经验的体会。“实”与“活”作为一种语文教育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指导当前的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防止和克服语文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等方面,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一种基础工具 ,又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 ,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担负任务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教学丰富内涵和多重教育功能 ,突出了语文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奠基作用”。 (引自《语文课程标准》)对此 ,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有必要转换视角 ,重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 ,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效地实践。    一、从素质教育要求来认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  相似文献   

3.
种种迹象表明,语文教育实践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在理论层面上,它的宽度和深度与纠缠了近百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操作层面上,它是一次全方位的课程开发工程。在此转变中,作为课程的核心——教师,理应自觉地成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成为语文教育的反思性实践者。舍弃以“理论样式的话语”作为评价标准, 选择从“实践样式的话语”出发来反思教育,这是本文思考语文教育问题的切入点,并试图通过对一个“理想主义的语文教育公式”的分析, 来思考突破课堂中心后的语文实践的丰富涵义;进而,把理论视为对实践的反思,通过反思理论自身的不足,获得它自身疆域的开拓——突破认知心理学和语文知识体系,从社会学、语言学、人文思潮等诸多领域获得它更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马芊 《考试周刊》2012,(80):22-22
语文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程,在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设置具有专业特色同时还富含“人文”要素的语文教学内容。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语文课程.使其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本文从中职学校的语文教育“人文主义”缺失的现状入手,分析并提出要加强中职语文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对语文的操作活动都用“教育”一词来表述,如:“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等。《标准》对语文的操作活动为什么要改惯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百家争鸣,一线教师也终于摆脱了长久以来“墙头草”的命运。可是要做到二者“妥协”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生命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文作为具有人本属性的课程,只有在言语实践中才能真正学会,因此,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生命线。只有科学有序地开发、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只有充分开掘、利用语文实践活动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师生才会融入“语言文化场”,展示个性才华、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8.
郁婷婷 《现代语文》2007,(3):103-10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全新的概念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被提了出来,同时,新课标系统还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但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哪些要素?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素养?目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教育实践的现状,应该说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一句话,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对语文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实践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揭示着语文新课改的教学指导思想。其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语文课程教学目的论、内容观、方法论和管理论的重建,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促进语文教育的“转轨”。作为全国语文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实验稿”的这个部分,还有值得斟酌之处。  相似文献   

10.
凌汉雄 《学周刊C版》2010,(1):107-108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表述有三个核心,即“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了专门的论述,认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告诉我们.小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除了优化课堂教学.还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它与课堂教学有机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种表述是对语文知识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关于语文实质的争论,并没有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的深入人心。而日趋消歇。这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并且还将继续争论下去的重大问题。它决定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及对许多基本问题的看法。如果我们不囿于争论中的种种观点.而洞察争论背后的实质。那么就会发现:这种种争论实际上是对“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认识:而“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背后,又涉及到整个基础教育必须要回答的“我们究竟要给学生什么样的基础”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和综合性问题、现象等进行积极探索,运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来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这就需要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体验”一词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之一,共16处。可以说,用“体验”来表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切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也能有效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审美教育。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语文美育作为语文教师的一种教育行为,应该是自觉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把“美”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将其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之中,使“美”真正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习作教学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本文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标”还提出了降低难度、读写结合、自由表达、贴近生活、合作分享、虚(想象作文)实(记实作文)并举等习作教学理念。这些理念,有的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合理继承,如降低难度、读写结合等,有的则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进一步使学生开阔学习视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获得语文实践能力。于是,语文教师开始越来越多地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优化语文教学。的确,多媒体技术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学科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可以显示优美的动态画面和静态图片;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提出的一个新的语文素养。但是,现今开展的小学语文实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