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校方案应分为学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两部分。本文在分析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所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培养标准的制定与实现以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以期为高校制定和实施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制定原则、过程以及实施要求等方面探讨了如何结合高校和企业特点制定"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培养方案。为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借鉴"3+0.5+0.5"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实践为主的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目标是通过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来实现的。本文以山东理工大学"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为例,首先阐述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其次强调了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一些实施的具体方法和保障措施,指出实施该计划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关键,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是参与专业的难点和重点。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制定为例,从明确企业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模块化设计培养计划以及如何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参与高校提供借鉴与参考。我校高分子专业制备方向的企业学习阶段在遵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学习规律下,1年的企业学习主要分为岗前培训模块、企业岗位跟班实习模块、理论深化与拓展模块、企业岗位再实习模块及毕业设计模块,并得到相关企业的认可与支持。表明模块化设计有助于制定具体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5.
专业培养方案是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测绘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且专业知识覆盖面广、技术更新快。根据这些特点,在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培养标准、课程体系、能力培养实现矩阵、校企联合培养方案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为其它高校制定和实施测绘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合理、科学地培养方案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本文结合武汉科技大学在"卓越程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的实践,从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学校着重加强的几方面工作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至今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对参与高校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全面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无疑对该计划的继续推进和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卓越计划"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总体概述的基础上,分别从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工科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实施"卓越计划"对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存在的困难和需要的政策支持等八个方面,总结、评价和分析"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参与高校的实施进展情况,突出亮点展现、存在问题和措施建议,以期为参与高校继续实施"卓越计划"提供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参考以及解决问题和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希望能够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文章根据我国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结合化工专业的特点,就培养化工类毕业生及工程素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法国大学校工程师教育中,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直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管理,常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基于企业和工程师大学合作关系的职业培训机制,企业对学校在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上的资助.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是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环节,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法国高等工程师教育对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带来的启示包括:人才培养标准应由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定,创立全面的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实行双导师制,要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师作为重要内容,实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选择性人才培养,要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需要从理论上明晰以下问题:卓越是什么意思,事实上,"卓越计划"的"卓越"是相对概念,强调各种类型的工程师都可以追求卓越,都可以很优秀,强调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保证达成卓越应主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二是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四是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五是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毕业后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程师,只是工程师的"毛坯"。如何落实一年企业实习时间,根据不同层次要有不同的考虑。"卓越计划"最核心的内容是要改变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11.
试析卓越计划中的校政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施卓越计划的急需破解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建立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机制。本文采用三螺旋(triple helix,TH)模型为分析框架,提出卓越计划中的大学、政府和产业界之间的生态关系链。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经验和教育部2010年首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实施实践,提出了政府、高校和企业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实施卓越计划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企业需要深度参与合作。针对目前需要校企合作完成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在企业积极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环节任课教师遴选与培训、实践环节授课方式、实习基地、企业实习考核等五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深化每一个过程控制,可以较好地完成校企合作课程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3.
安全工程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具有明显的矿山特色,也因此培养目标和标准的制定综合考虑了卓培计划的大标准和行业标准,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素质为核心的培养标准,并根据培养目标和标准的要求制定了合理科学的培养课程体系和严格的工程实践过程控制。为了实现卓培计划的目标,本文还探讨了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建设开放式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培养应该采用立体培养方式,最终顺利实现安全工程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全面探索。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平台,积极开展多途径工程教育实践,构建了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体系。本文总结了计划实施以来的有效措施和经验,分析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从优化时间安排、统一考核标准和改革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以期对实施该计划的其他院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UIUC3+2项目是清华大学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联合推出的学生培养计划,由课程学习与企业实习两部分组成。成功的资助企业实习模式成为该项目的突出特色,也为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卓越计划"作为由政府主导,由高校和企业参加的三方合作行为,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基本原则和实施特点。为顺利实施"卓越计划",高等工科院校应进行与"卓越计划"要求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化建设。"卓越计划"模式下高校工科教师专业化应是集满足"卓越计划"实施要求的教育性、学术性、社会性、创新性和工程实践性为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应通过提供政策、制定法规、健全机制和追求卓越,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着手来加强高校工科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的一项重点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各试点高校和试点专业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卓越计划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十分重视卓越试点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现从选拔、培养、保障和评价四个方面分析卓越计划师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是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由MIT创立的CDIO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理念先进、应用广泛的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基于CDIO教育理念,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