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鹏 《中国德育》2010,(3):32-35,53
一、中国近代公民教育的艰难推进“公民教育”概念源自西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教育只能生长于西方社会的土壤之上。近代以来,国人一直在思考和探寻如何将“公民教育”移植到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启,西方的殖民侵略敲碎了清帝国长期以来“唯我独尊”的幻影。之后,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的失利,  相似文献   

2.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以坚船利炮为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战胜了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中国面临着现代化的严峻挑战。对这种挑战首先做出回应的是以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洋务派为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以“求强”“求富”为口号,开展了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3.
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制造新式军事武器,用来镇压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国内人革命,确保其封建统治。因此在他们心目中,根本就没有一个反帝国主义侵略、发展本国资本主主铁明确纲领,对技术引进,则主要围绕军事工业来进行,没有任何计划性可言。洋务派在军事工业发展起来以后,才发现  相似文献   

4.
洋务教育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学堂是近代洋务派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它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 ,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学说 ,培养了一批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洋务派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全面系统地接触近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政治派别。他们在洋务运动的“实践”中形成的近代科技观,承认近代中国“技不如人”,认为近代科技是国家富强之本,主张全面仿效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是实用主义的科技观。这直接关系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以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科技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源源不断地移植到天津、上海等一批通商口岸,遂使这里既成为半殖民地化的典型地区,又成为传播西方近代文明的基地和橱窗。而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晚期洋务派官员和实业家盛宣怀为了培养所需的高级工业技术人才,在举办高等工业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坚持洋为中用,大胆利用外籍人才办学;层累而进,夯实高等工业教育基础;立足实际,开设工业生产急需专业;面向世界,重视派遣人才出国留学;中西并重,强调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盛宣怀的高等工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有继承早期洋务派的一面,同时,在创立近代学制、调整高等工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等方面又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晚期洋务派官员和实业家盛宣怀为了培养所需的高级工业技术人才,在举办高等工业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坚持洋为中用,大胆利用外籍人才办学;层累而进,夯实高等工业教育基础;立足实际,开设工业生产急需专业;面向世界,重视派遣人才出国留学;中西并重,强调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盛宣怀的高等工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有继承早期洋务派的一面,同时,在创立近代学制、调整高等工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等方面又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晚清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为了培养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工业教育活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的洋务工业教育表现出单一性、模糊性、双重性、初创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具体原因及其对中国工业教育发展的影响非常复杂,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鸦片问题是贯穿于中国近代引人注目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整个近代,一切有识之士无不对困扰毒害中华民族的鸦片积弊发表高见。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强”、“求富”相标榜的洋务派,也毫不例外地对禁止鸦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是,由于洋务派代表人物各自的经历和地位不同,故禁止鸦片的主张也因人而异,瑕瑜互见。本文拟对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郭嵩焘、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禁止鸦片主张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铁路作为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之一,被西方列强引入中国。中国社会对铁路的认识经历了由拒绝到接受再到积极兴办的过程。而铁路在中国的艰难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对中国的传统观念及社会风尚产生了缓慢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校发展史上.于19世纪中叶由教会学校发端,开始了班级授课的学校阶段。较之史上的“私学”和“书院”阶段,它的出现更能适应近、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西方传授士创办和执教的教会学校,至少在客观上曾经对中国的文明、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西学东渐”与书院有着一定的联系和交流,最早的教会学校亦多有称做书院的。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换,现代设计教育应以生态设计教育为重,建立生态整体的教育理念,将生态设计教育纳入到设计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树立设计的价值理性观,并从学术和专业角度及时反映在教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15.
教会小学教育是中国近代教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相对完整的办学类型与中国近代历史相伴随。教会小学在办学体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师培训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方面带有殖民教育的宗教传播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强行渗透,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小学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型、西方文化的传播以及有初步近代科学知识人才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经济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经济批判理论的“修正”,它以某些现代西方思 潮为工具,以“人”作为经济批判的根本视角,以革命意识的形成作为经济批判的主要目标,对发达工业文明的某 些经济现象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篇章,并对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希腊文明是孕育近现代欧洲文明的基础,其文明进程中的思想成果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古希腊文化在宗教、神话、哲学、文学艺术及科学等方面成就辉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驻外使领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群体,他们不仅仅充当了清政府的外交官,还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亲历西土后,经过初步认识及进一步考察后,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西方较为先进的政治制度、教育文化、商业文明等成果,并加以改造,在回国后进行了多方面传播,促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相似文献   

19.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白流苏的形象揭示了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潮感染的亦新亦旧的女子,在勇敢地冲出夫家之门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现实的逼迫使她不得不竭尽全力,重返传统女性的终极理想——婚姻;通过范柳原这个形象,揭示了所谓西方现代明的实质:在温情与真爱的外表下,掩盖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在对一场“倾城之恋”的故事的叙写中,张爱玲完成了对男女主人公的婚恋心理所占据的化背景——中国传统化和西方现代明,而尤其是西方现代明的审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20.
变徵协奏曲——中国近代学术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之季世,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封闭式文化格局趋向解体。在 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中,百余年来中国近代学术变迁的基本特征就是:变与合。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如何评价传统,怎样引介西方,建设什么样的未来文化。对传统的重新评价,是中国近代学术变迁的依据和核心内容;有选择地引介外采学说则是创变的条件;对中国文化未来的建设则是变的结果。其主要途径是:以复古为形式,以创新为内容,以中西文化比较为方法,中西互补,古今会合,建设求真而又致用的近代学术,形成了近代学术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