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部经济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整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本文对当前总部经济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归纳.分别从总部经济的理论来源: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信息经济理论和组织结构理论入手,重点对企业总部选址、总部经济衡量、总部经济与产业转型、分厂经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最后对未来我国总部经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以产业知识基础为视角,以总部经济中心城市为区域划分依据,从理论上构建基于产业知识基础的总部经济区域创新体系。该区域创新体系以产业知识基础为创新资源、制度为外部因素、总部经济特性为内部禀赋,综合作用影响创新配置进而影响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类型。构建前向支撑型、后向支撑型和网络支撑型区域创新体系,以成都、上海、北京为典型总部经济中心城市进行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总部经济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弘 《科学学研究》2009,27(1):45-51
 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的兴起,越来越多企业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将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分离以取得密集的知识要素并降低知识生产与转化的成本,这种对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产生深刻影响的新的经济现象被学者概括为“总部经济”。为了系统准确地理解总部经济,本文从总部经济产生的知识经济背景、总部经济的核心思想、总部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等方面,对“总部经济”进行解读,并重点分析总部经济对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司总部地理集聚及其空间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众多城市相继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但对于公司总部区位特征及其空间演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公司总部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公司总部在不同空间尺度上高度集聚,其聚集动力来源于外部集聚经济带来的各种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总部企业也可能出于成本因素、政策因素或者管理者个人因素而迁移;公司总部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规律性的集聚与扩散过程。总部区位的规律性特征对于我国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理念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城市”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作为巨大的系统,“数字城市”涵盖着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数字城市”不论从本身的建设架构、建设初衷,还是服务对象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数字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非技术层面上的人文因素,“以人为本”是“数字城市”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轨迹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数字城市”建设的“天时”、“地利”,“人和”成为决定“数字城市”建设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而决定能否“人和”的重要前提之一在于是否充分考虑“以人为本”。本文从“人本”的角度分析“数字城市”对未来城市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这种影响对“数字城市”建设的潜在要求出发,提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数字城市”规划思想,将“以人为本”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信息》2004,(5):36-37
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成为近年来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例如,在发展高技术产业方面,中国已有许多城市致力于建设“中国硅谷”、“中国光谷”、“中国药谷”等产业聚集区;在传统产业的推陈出新方面,也有些城市以建立产业聚集区为重点,如“中国瓷都”等。产业聚集区形成相关产业的聚集,可以发挥产业自我发展的功能和辐射功能,获取竞争优势,形成地域品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总部经济特性入手,结合乌海市实际情况,从乌海的产业配套、环境配套、服务配套和政策配套等方面分析研究,对发展总部经济提出方向以及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说是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但在近两年来却出现了“民工荒”,本文从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城市发展建设、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等几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调控作用的发挥,以及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将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是中国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以投融资方式创新为特征的风险投资制度和以科技园及孵化器为特征的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制度成为新经济两大核心制度创新。2002年,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提出:“形成一些规模企业 构造两个运作平台”;“以华工创投为主体的项目筛选、孵化运作平台”;“以华工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的项目培育、资产运作平台”;旨在形成一种集技术转化、资本运作、项目经营等多项功能在内的可持续有效转化的——“华中大模式”。  相似文献   

10.
当2003年6月,总部基地诞生的时候,北京丰台区特别是西南区域,还没有受到大型企业总部特别的重视。而如今,总投资80亿、占地1000亩、拥有500余栋总部楼的总部基地已经颇具规模。到2005年6月总部基地三期130栋大楼全部封顶,至此,总部基地建成的总部大楼达到了300栋,而这进入市场的三期总部大楼更是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招商神话。如此强烈的市场反映得益于“发展和实践总部经济理论”的全新经济理念。新经济地产打造企业“共赢”平台总部基地从诞生至今,经过2年的发展,使鲜有企业问津的丰台成为了企业总部聚集的热地,总部基地的“造城”运动堪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青海省高度重视拉面产业发展,多次召开全省拉面产业推进工作会议,推动拉面产业发展,“青海拉面”已成为带领群众脱贫增收的“致富面”、走向乡村振兴的“振兴面”、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面”,更是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团结面”。现阶段“青海拉面”正处于不断壮大、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以“一碗面”牵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以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飞地经济带动牛羊养殖、作物种植、农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配送、商务金融服务等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数字链、就业链融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巩固拓展“青海拉面”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青海拉面”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建设“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是释放北京城市发展压力、加速填平京冀发展“经济鸿沟”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区域战略性资源整合平台、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对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进行了科学界定,从城市规模和经济联系量等维度筛选出环首都经济圈的亚核心,并根据产业结构分布确定其发展定位,着重从区位优势、产业承接、联动发展等视域提出了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及实体经济的关系.”文章就如何处理好“三个关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杨志浩  郑玮 《科研管理》2023,(6):126-136
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孕育创新潜能。本文将中央政府主导的“三网融合”改革作为产业融合冲击的准自然实验,构建产业融合影响城市创新的分析框架。基于2003—2016年中国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三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三网融合”改革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及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三网融合”改革显著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支持了这一结论。从改革的动态视角来看,“三网融合”改革在促进城市创新过程中存在时滞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城市信息化和经济集聚发挥中介作用,二者贡献了约64%的创新效应;城市禀赋在“三网融合”改革影响创新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高群外”的内涵 1990年,浙江省科委提出了星火计划要从“短平快”向“高群外”发展的思路。宋健同志对此予以肯定。他认为:从“短平快”向“高群外”的转变,是一个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新的创造,它引导乡镇企业和星火项目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建立群体,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对农村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和我国产业结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趋势分析,分析了滨州市各产业及城市化水平对经济系统发展的影响,并透视协调性、找出“增长因子”和“障碍因子”。从而,提出了该市应继续坚持“调整是主线”;加快推进“十大产业链”的构建进程,坚持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保持健康楼势、打造绿色楼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结合工业产业链的延长,以及新上工业项目,应立足对农业产业的带动。  相似文献   

17.
陈静  赵星  李军 《科技广场》2022,(3):74-80
产城融合对江西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实现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为例,分析其从初创期探索发展到江西省产城融合“新典范”的经验,得出实现产城融合要敏感对接形势变化,坚持规划先行;要建强城市功能,建立完善产业项目和城市功能配套设施;要强化营商环境,实现招才引智,强化创新要素集聚;要发挥土地要素支撑作用,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我国区域经济不协调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为我国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思路。在借鉴国外发展总部经济经验的基础上,以产业集群视角,通过构建基础设施、政府因素、市场因素、人的因素、金融因素等五维的总部经济钻石模型,辨证性地提出我国发展总部经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张义丰  穆松林 《资源科学》2011,33(12):2394-2400
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发展模式是城市定位的体现和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二者通过“自构”和“被构”相互作用,推动城市发展螺旋提升,城市定位与发展模式的科学准确凸显重要。地域识别是城市定位的科学依据和逻辑起点,以其为视角分析徐闻自然地域特征与发展态势,徐闻发展现状呈现典型“十字哑铃”态势,处于发展“洼地”,应以琼州海峡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体现两岸地脉相连、文脉相近、血脉相通、经济相关、发展相促的特点。从地理学综合、系统、区域差异的视角,构建圈层扇面分析模型,科学梳理徐闻县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模式。研究表明:①从国际、国家、省域和区域圈层,以及环北部湾经济圈、南海北部海洋经济区、雷州半岛和海口扇面,进行圈层扇面分析,徐闻城市战略定位可以概括为,国际海峡城市,国家生态城市,滨海生态型城市、休闲宜居城市,临港工业城市、海洋经济特色城市,港口物流城市、海峡北岸旅游城市;②产业定位应结合战略定位和资源禀赋,重点发展旅游业、蓝色经济和现代农业;③相应的主要发展模式有生态旅游与海峡联动发展模式、蓝色经济与港城互动发展模式和现代农业与休闲观光一体化发展模式三种。  相似文献   

20.
宜春市自2019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明确为“赣西区域中心城市”以来,着力建设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和教体新区;全力打造“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大数据产业强市,打造5个千亿产业集群。在对宜春市现状和优劣势分析基础上,提出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经济辐射能力;整合特色资源,增强产业支撑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要素集聚力;聚集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链式发展,改革创新添动力等举措把宜春建成赣西区域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