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曾说过:一个作家.往往一生只写一本书,只写一个人。那本书就是作家自己的生活,那个人就是作家自己。莫言被称为“草根作家”。出生在农村。从小学没毕业到成为世界著名作家,莫言走过了一条坎坷艰辛之路。他在获奖感言中觉得“这事儿就像一个童话”;他又曾说:“写小说就是过大年。”莫言一路写来,又是充满着芳香甜蜜的。痛并快乐着的莫言!  相似文献   

2.
不善于演讲的我,只想在这里感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的委员们慷慨授予我这项荣誉。任何作家,当他知道还有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没有获得此项奖的时候,都不可能心安理得领奖而不感到受之有愧。这里我们不必一一列举这些伟大作家的名字。因为在座的各位都可以根据他的  相似文献   

3.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营造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马孔多镇。布恩蒂亚家族建立了这个村庄,在这里生养繁衍,欢笑痛哭,直至在第七代与它一同毁灭。布恩蒂亚家族最大的特征就是孤独与梦想,孤独执拗地追逐他们,不让他们有片刻的安宁,而梦想也如影随形地缠绕他们,让他们享受生命的意义。霍·阿·布恩蒂亚是梦想和孤独的开始。他带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哲学发现了孤独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于是孤独便成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人生和创作是其注脚。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其深刻而形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它远离所有大陆,像一叶小舟般孤独地漂泊在浩瀚无际的南大西洋上。它是世界上最偏远的有人居住的一小块陆地。那里没有铁路和机场,没有电视节目,街道没有名称,但却有蓝宝石般的天和云朵一样的羊群。一  相似文献   

6.
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名著。我借用这个名字,只想表达对伽利略悲剧一生的感慨——那是一个“苦”字。 也许“苦”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变得陌生和遥远了:除了那些还生活在边远贫困山区的孩子之外,恐怕没有谁能说出个中滋味了。但是,“苦”是能够造就人精神世界的,科学能有今天的成就,归根结底,就是从这个“苦”字中走出来的——探索就是艰难和孤独的。  相似文献   

7.
人生无非两件事,一个是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一个是处理与自己的关系。
  而在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两件事而产生的所有后果里,孤独,大概是其中最无关紧要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孤独是一种具有疏离倾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体验。这种被压抑的意念始终影响着杜拉斯的思想、感觉和生活,并深深的影响着她整个创作历程。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我们对其孤独情结进行探究,无论在世界女性文学史上还是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河左岸》是钟文音于2003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台湾经济飞速发展的六、七十年代,以一个从台南到台北打工的黄姓人家的家庭聚散为主线,以小女孩黄永真的视角,展现了一群从农村到城市、从右岸到左岸的"新移民"的悲欢离合。本文首先介绍了这部小说写作背景,然后解释了作家为何会有这种"原乡情结",并以原乡情结为切入点,通过与传统乡土小说作家笔下的原乡比较,得出当代作家笔下原乡的不同;又通过与大陆70后作家群的一些作品比较,试图探讨他们的作品是否可以因为"原乡情结"而称之为"新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10.
马尔克斯于1967年写出了《百年孤独》,并因此于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本人也就不再孤独了——或者说,也无法再孤独了。他打破的不仅是个人的孤独、他的祖国哥伦比亚的孤独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而且还打破了世界的孤独。人类集体的孤独感,造就出勇于反抗孤独的作家——他们在孤独的挤压下,成为一股与孤独敌对(而不是妥协)的势力。马尔克斯更是其中旗帜鲜明的一个挑战者:“面对压迫、掠夺和孤单,我们的回答是生活。无论是洪水还是瘟疫,无论是饥饿还是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11.
上初中时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我十三四岁,脸上刚开始长青春痘,常因为无止境的战“痘”经历变得心情沮丧。不过,放学后去邮电局的书亭看课外书,会让我的心情舒畅安静起来。书亭的工作人员是我母亲的同学,对我很好。我可以在那里坐上很长时间,即便一本书不买,她也从不说什么。我就是在书亭读了三毛的那本《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看着看着很晚了,她提醒我说,你不用上自习课了吗?抬头望窗外,繁星满天,流萤飞舞,初春的空气里飘着槐花的香味,我捧着那本书,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那是我第一次迷恋上一本书,第一次迷恋上一个作家。后来…  相似文献   

12.
孤独是拉美文学中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这孤独有什么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 ?拉美作家怎样解读孤独 ,又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孤独 ,使得拉美文学以锐不可当之势跃居世界文坛的前沿 ?有必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挖掘拉丁美洲孤独的根源 ,探讨拉美文学与孤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夏月 《小学时代》2012,(Z1):42-47
太平洋有多大?如果从太空俯瞰,这里几乎看不到陆地。单单太平洋南部这片海面,就算把地球上的大陆都放在这儿,也不能把海面全覆盖。青绿色的大海和零星分布在其中的上千座小岛,从任何角度观赏,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由于广阔大海的阻挡,大陆上的动植物无法轻易到达,小岛们孤独地任海浪拍打,这里是一个被遗忘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从作家的经历和创作以及作品文本的角度来看,弧独的含义和特征明确面是深刻,弧独与作家、作品的关系密不可分。弧就是寂寞和聊代名词,而是一种独异人格的体现,是文学创作的巨大推动力量,也是作品内容深刻性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面对20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主体性普遍沉沦,作为一个坚守个性,保持心灵自由,以独立人格逆击时潮的作家,张承志以其坚定的信仰不断地执著于理想世界的追求,从而使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身份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个失眠者该如何度过漫漫长夜?诗人毕肖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解决方案:发挥想象力,构建一个绮丽而隐秘的新世界,再将这个世界浓缩、凝固为一首美丽的诗。诗人乘着想象的翅膀,将天花板变为广场,水晶吊灯变为喷泉,而剥落的墙纸下面,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遒劲的花儿与枝梗窸窣作响;/虫儿在叶底挖隧道。”这个世界让我们联想起童年时学过的课文中的绍兴小城里鲁迅的百草园:过的课文中的绍兴小城里鲁迅的百草园:  相似文献   

17.
刘欣伟 《神州学人》2005,(12):42-43
在这里,最早开设了人体解剖课;拥有欧洲大陆最著名的中文图书馆;走出了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洛伦兹曾在这里求学;爱因斯坦在这里担任了26年的客座教授;有世界上第一座低温物理实验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心电图仪……  相似文献   

18.
1982年12月10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为马尔克斯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各国文学评论界都对马尔克斯作出高度评价。英国《泰晤士报》说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和伟大的小说家”;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同样是拉丁美洲的作家聂鲁达,称赞《百年孤独》是“继塞万提斯的《堂&#183;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翰&#183;巴思说《百年孤独》是“本世纪下半叶给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说,而且是任何一个世纪这类杰出作品中的杰作”,阅读这部作品时,“如同阅读《堂&#183;吉诃德》《伟大前程》和《哈克尔贝里&#183;芬历险记》一样引人人胜。”  相似文献   

19.
孤独     
孤独并不是年少时期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一种与生俱来不可磨灭的感觉,是人的共通性,不分国籍、年龄、性别。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接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思维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独立的。而精神世界中的一切,都是需要自己发现、挖掘、品尝、承受的,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成长与衰老。两个人相知再久,心交再深,依旧是两个不可完全融合的灵魂,所以世间的一切情感都只能安抚孤独而无法驱除孤独。  相似文献   

20.
孤独超越     
彭永超,男,高三开学时以复读生身份插入我班,属于鸡立鹤群之类:成绩差,衣着怪,谈吐俗。三月,风和日丽。高考迫近让教室充满了紧张的空气,而彭永超在这道风景里显得那么不和谐:右手旋笔,左手撑头,双眼鼠状,总盯着女生看。“高考他能上线,我用手指头氽汤!”我气愤地想。同学们对他颇有微词,几乎每周都有学生提供“新闻线索”:彭永超在寝室里给女生打电话,听了真肉麻;寝室熄灯后大声讲话,室长招呼他,他还骂室长;乱拿别人的饭盒、洗衣粉……彭永超在教室里呼呼大睡,其口水在空中晃荡,比飘逸的丝带还有韧性;又在走廊与小梅疯打疯追;晚自习私调座位与小茜一起叽叽咕咕,下课则放肆大笑;看,彭永超又跟几个“黄毛”走在一起,勾腰搭肩,有说有笑;彭永超的衣裤这里一个洞,那里一个洞,像个乞丐;口里不停运动,嚼着口香糖,唾沫飞溅地拍着别人的肩膀,要请人家“搓一顿”。我联系过他的母亲,离异家庭,母亲管着生意,管不了他,只想他在学校再混一年,以免在社会上给她惹麻烦。每次叫家长来,除了收获无奈的眼泪外,于事无补。在班上,彭永超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让班级硝烟弥漫……看来,我得动动脑筋了。我仔细搜索他的优点,发现只要不跟他谈学习,他的脸上就满是笑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