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名是我国二三十年代文坛上一位独特的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他的笔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平凡人物,《竹林的故事》是废名早期的代表作,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烘托出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美好形象,通过对文中主人公三姑娘这一形象进行分析,总结出三姑娘的四个仙女化品质:外貌美、自由美、性灵美、宁静美。  相似文献   

2.
于淼 《文学教育(上)》2014,(19):145-145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早期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叙事人称,人物,诗意等方面的解读入手,了解文本内隐藏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3.
三姑娘是废名的小说《竹林的故事》的主人公,以前许多读琢学史家认为她是一个单纯、孝顺、而且还有点脱俗的女孩,本运用读反应批评应方法对本进行解读,认为三姑娘的性格在父亲去世前后生了极大程度的断裂,父亲的死使三姑娘迅速地成熟了,他出嫁前为死去的父亲看守着母亲,当地不能继续做下去的时候则在情感上与母亲成了永久的断裂。  相似文献   

4.
废名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是田园小说的代表。其小说具有诗意美和艺术美,通过具体意境的渲染及人物的对话,带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怀。《竹林的故事》是废名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竹林为背景,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主人公的人生成长经历,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青春色彩。这部小说中体现了较强的田园风情和冲淡之美,借助于妙手将俗世间的事情以画面感的形式展开出来,给人静谧的感受。本文将重点以小说《竹林的故事》来分析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6.
废名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人们对他作品的解读也越来越丰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是和他本人和作品中所渗透的禅宗思想分不开的。本文以废名《竹林的故事》为例来阐述废名小说的禅意之境。  相似文献   

7.
废名既承袭中国古典文风又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手法,中西相融的审美观使其小说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审美特质。在他早期的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中,废名以诗意美和哀愁美为基底,探求着生与死的禅意境界之美,给读者带来了独特而深邃的审美体验,堪称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具异彩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8.
徐敏 《陕西教育》2009,(6):75-75,53
为了展现张爱玲独特的视角及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本文具体分析了《金锁记》中一个因失落爱而泯灭了自我、泯灭了人性的女性——曹七巧。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戴望舒《雨巷》一诗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形象的艺术价值,即“丁香”姑娘是忧郁的形象,代表了忧郁的美,是诗歌中忧郁美的典型形象。诗人在这一形象上是有意无意地追求了忧郁的美,这种追求体现了中西诗歌、文化的影响和诗人对生的美感意识即对人生的认识。由“丁香”姑娘忧郁的形象到诗歌乃至整个文学对忧郁美的崇尚,追问了忧郁美的根源、忧郁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废名与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有着相似创作风格的小说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却有着细微的差别。他们的创作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底蕴,但其迥异的生活环境与价值取向,造成了他们一个封闭自身于孤寂的“竹林世界”,以一种潜心研读佛学的心态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而另一个却以一种傲然的姿态建构理想的“边城”世界,追求一种完美的“自爱而又爱人”的精神理念,以致其作品中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骨”风貌。这种创作风格与倾向上的异同可以从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与沈从文的《边城》的比较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废名的小说创作对中外文学有广泛而又具体的借鉴。就黄昏意象来说,它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也明显带着希腊女诗人萨福《黄昏》的影子;而从《竹林的故事》和《桥·窗》两部作品来看,则直接借鉴了波特莱尔的散文诗《窗》。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对冯文炳《竹林的故事》的现有评论,试图从叙述学角度进行文本重读,梳理评论分歧所由。笔者认为该小说的视角越界没有改变限知视角,作者执著于感知这世界表象,试图展示人生被遮蔽而非透明的立体空间,还原人生诸世相的复杂或曰或然。  相似文献   

13.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经典故事都有“三”字,比较著名的就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教材所选《失街亭》一节同样不例外,竟可从中归纳多达十个“三”字,或隐喻故事结局,或渲染战场气氛,或丰满人物形象,或增加故事曲折。  相似文献   

14.
聚焦理论是西方叙事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文章据此来分析《三言》以期解析出传统话本小说在叙事聚焦方面的某些特点。由于话本小说采用了模拟书场的格局,对书场效果的刻意追求,强调功利的价值取向。使其在叙述声音方面选择了固定的全知叙述者,在叙事眼光上选择了“环形”聚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中的"父亲"想逃离现实的困境却在无意中陷入了更加残酷的困境,最后却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主人公宿命的人生悲剧正如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谬所言:荒诞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基本生存处境,现代人被抛在这种处境中无处可逃,他唯一可做的是如何面对荒诞并在荒诞中学会生存.  相似文献   

16.
《等待野蛮人》讲述了帝国的"文明"与弱小民族的"野蛮"相碰撞的故事。故事中行政长官处于两种文化相撞时产生的"第三空间"里,并致力于协调帝国与野蛮人之间的关系。从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视角分析行政长官的形象,得出帝国拒绝使两种文化进行交流,行政长官最终协调失败,并成为帝国主义的代言人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在"三言"等小说中却出现了弱化的趋势,本文尝试考察其弱化的特征、外部缘由、内部成因等几个方面,同时兼与《红楼梦》对比,以揭示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若怯 《天中学刊》2022,(6):113-121
在《理查三世》中,“镜子”与“影子”意象分别对应理查内心活动的不同阶段,呈现了他的内在心理演变过程,揭示了他自我建构与目标追求的偏差,借此可以审视该剧的悲剧实质。在《理查三世》的创作中,除了对人物复杂性进行呈现,还显现出莎士比亚对王权本身的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内涵发展的新时代。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型是最大的挑战。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作为必修模块,精选鉴赏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时情,联系学情,着力革新鉴赏构架,开展以大概念为统领,创生指向内容、形式、精神三重推进境界的鉴美路径,通过“情景化体验”赋能“图像识读”,“问引式分析”赋能“审美判断”,“探寻式溯源”赋能“文化理解”,多角度、多层面地鉴赏美术作品,逐步浸润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生活在西方主流文化的中心,关于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探讨一直贯穿于她的作品之中.在小说《天堂》中,作者将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带向历史的源头,重新检查文化的生产和发布过程,希望能为充满焦虑的少数族裔身份找到可以安放的位置,从而寻求到真正天堂之所在.同样有着少数族裔身份的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认为文化意义的生产必然要穿越一个他称之为“第三空间”的地带,由于第三空间的介入,文化始源的纯真性遭受颠覆.为了重新寻回属于少数族裔的自我认同,带领黑人群体找到真正的天堂,英里森在《天堂》中构建了一个类似的介入性空同.文章旨在援引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莫里森在小说《天堂》对于黑人少数族裔乃至整个人类出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