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11) 二十一、山字旁的变化及笔法 由于中国山河壮丽,东西南北中皆有名山胜境,五岳只是其中的代表.因此,我们的祖先造字时,以山为部首的较多,有左部,有底部,又有字头,如岁、嵩、岳、岱、峻、等字.在行书山字旁的变化中,共性特点有两方面:一是左低右高.即行书山字旁时,应把横画上扬,左边低一些,右边高一些.二是重心稍右倾.即竖画稍向右倾斜,尤其是左竖.图一为古人的行书"峰"和"岸"字,其中山字旁的变化就可以说明这两点.  相似文献   

2.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10) 十九、双人旁的变化及笔法 双人旁,虽然只有三画,但在行书中的写法也是千变万化.如图一即为古人的行书"從(从)"字,其中的双人旁几乎是一个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行书双人旁变化的共性特点有两点:一是两撇上短下长.即第一撇稍短一些,甚至可以变成一点;第二撇则适当放长.二是重心稍倾斜.一般情况下,行书双人旁的重心应适当右倾,首撇稍偏右,竖画稍偏左;草写时也可左倾,如图一中右行第二、第四两字.  相似文献   

3.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5) 九、三点水的变化及笔法 由于三点水旁的字较多且常用,所以古人书写行书三点水时千变万化,风格各异。但是无论怎样变化,其共性特点有三:一是首点与第二画稍远一些,以示昂首,显得舒展、精神;第二画可为点,也可为竖钩,起笔时应与首点拉开一定距离。二是重心一般为右倾,  相似文献   

4.
七、木字旁的变化及笔法 木字旁在汉字中出现较多,运用到行书作品中变化也较多。作为左部,木字旁的行书应稍有倾斜。古代名家行书中的木字旁,一般为有倾,也可稍左倾,且多为第三、第四画连写。这样安排,既可产生动感,又能呼应右部。  相似文献   

5.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6) 十一、衣字旁的变化及笔法 作为左偏旁的衣字旁,其造型和示字旁基本相似,区别就是衣字旁的右下角多一点。行书的衣字旁和示字旁不尽相似,而且可以相同。即衣字旁的右下角可写两点,也可写一点,撇点一笔连写也行。图一为古人行书“被”和“初”二字,图中除各有一字的衣字旁右下角写两点外,其它字的衣字旁均和示字旁的行书笔法相同。  相似文献   

6.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3) 五、常字头的变化及笔法 常字头的行书写法,无论怎样变化,其共性特点是左低有高、左右呼应。上部的两点左低朽高、左行呼应,下部的横也是左低右高,横两端的点和钩也要左行呼应。  相似文献   

7.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一) 灵活多变、多姿多彩是行书结体的重要特征。作为行书重要部件的偏旁部首,也必然为体现这一特征而灵活多变、多姿多彩,任何一个偏旁部首也不能例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幅行书作品中的部首雷同或结体雷同。  相似文献   

8.
行书钩、挑笔画的变化及笔法 一、钩的变化及笔法钩,在行书中出现的机会相对较多。因为,有钩的笔画可以写钩,无钩的笔画大部分也可以写钧,即带钩。带钩可以增强行书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乃至整幅作品的连贯、流畅和呼应的风格,故古今行书名家作品用得较多。行书中的长钩(横钩、竖钧、戈钩、平钩、竖弯钩等),  相似文献   

9.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2) 三.竹字头的变化及笔法竹字头本身是左右结构,在古代行书名帖中,竹字头除被写为较连笔的竹外,还常常被写成草字头。如:等、箭(节)、笔等字。  相似文献   

10.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6):F0002-F0002
正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像楷书那样规整方正,也不像草书那样潦草难认,结体简捷流便,大小参差,点画映带,顾盼多姿,意态活泼,气韵生动,富有节奏感。我们在欣赏行书时,要抓住行书这些特点。自魏晋以来,历代著名书法家大多有行书精品传世。最著名的当属天下三大行书——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颜真卿的《祭侄稿》、宋苏轼的《寒食诗帖》。(此  相似文献   

11.
行书笔法由两部分组成:用笔和执笔。书法线条当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这是用笔的结果。执笔是为用笔服务的。如何执笔,自古至今,众说纷纭,玄之又玄,因此对执笔的研究和认知也是非常必要的。各种书体都有自己的特点,试把行书的特点归纳成十种,这将可以让行书学习者加速对行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3、《丧乱·二谢·得示帖》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帖》三帖连为一纸。《丧乱帖》行草书尺牍,纵28.7厘米,横63厘米,八行,59字。为唐摹勾填本,摹填精良。帖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遭遇)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  相似文献   

13.
二、行书结体变化的和谐原则和谐,就是物与物之间配合协调,统一有序。中国的古人称之为中和,认为天地万物都在运动中和谐地相处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客观事物的协调秩序。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4.
当代行书创作正处于一个特别时期。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毛笔书法实用性的削弱,随着与西方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结合开始出现明显的松动和分离,行书创作朝着纯艺术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朗。鉴于此,探讨当代行书创作的趋向便更显得很有必要。当代行书创作应该尊重传统,勇于创新,应该有书者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要注重境界的探索,气韵的追求,更要适应时代特点,更新思想意思,切不可走怪诞,偏激之路。  相似文献   

15.
正唐颜真卿书。墨迹本。文稿是为祭奠死于安禄山之乱的侄子季明写的草稿。此帖笔笔奔放道劲,字字雄强凝重,作者无意于书,信手万变,全帖沉郁勃发,超凡入圣,悲愤痛切之情跃然纸上,是一幅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书法作品。元代鲜于枢评它为天下第二行书,清代阮元认为"此帖为行书之极"。  相似文献   

16.
一九四六年春草(散文、署“端木蕻良”) 一九四六年二月作于重庆。原载一九四六年二月二十六日上海《文萃》(周刊)第二十期。民主大联合(歌词、署“端木蕻良”) 组歌七章:一、东方的暴君。二、农村的伤感。三、都市的控诉。四、两个人类。五、我们是人民。六、真正的胜利。七、民主的浪潮。由马思聪谱曲。一九四六年二月作于重庆。原载一九四六年三月广州《新音乐》(月刊)第三期。其中“东方的暴君”,  相似文献   

17.
18.
出帖就是去掉拐杖自己走路的时候,是逐渐形成自己的书写面貌。出帖可借助的方法:改换工具材料;改变字体的团块形状;借用学过的其他碑帖。创作应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处理;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修养;不要写错别字,在繁简的互换中不能出现错误。  相似文献   

19.
行书的学习建议从王羲之入手。在学习了《圣教序》的基础上,可以临习二王的尺牍。学习行书,可以学习王羲之的小草作品《十七帖》,以增加行书的变化和流动感。颜真卿楷书法度谨严,行书"有篆籀气",著名的有《祭侄稿》《湖州帖》等。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用笔圆润、含蓄、精到,多用侧锋,变化多端,结字自然生动,笔墨浑厚而爽朗有神,以气韵见胜。临帖的方法:对临;背临;意临。  相似文献   

20.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画史又称"赵吴兴".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但他虽为贵胄,却生不逢时,少年丧父,家境渐衰,宋灭亡后,归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受到世祖赞赏.元仁宗临位,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渐成元朝文人中政治地位最为显赫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