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加坡、韩国、香港和台湾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强邦固本,无不着力于教育,使其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大量的教育投资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腾飞,最终以其巨大成就赢得了亚洲“四小龙”的赞誉。  相似文献   

2.
3.
广东自1992年提出追赶亚洲"四小龙",举起了追赶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大旗,15年来在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方面保持着快速的发展速度,目前经济总量超越了"四小龙"中的三个,科技投入与产出表现突出。然而,在体现科技进步的平均指标和质量指标中,广东与"四小龙"仍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对广东与亚洲"四小龙"主要经济与科技指标的对比,提出了广东进入后追赶亚洲"四小龙"时期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世界银行最近一份报告表示,韩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够理想,已从“亚洲四小龙”榜上除名。这对于该国长期希望并认为自己属于工业先进国的想法产生很大冲击。“世银”3月份发表的报告显示,要确认某国或地区为“亚洲小龙”,即高收入经济体系,新水平应达到国民人均产值一万美元或以上。能  相似文献   

5.
6.
(一)在当前改革、开放、发展已成为汹涌潮流的世界形势下,认真总结我国对外开放九年的历史经验,作到改革与开放相结合,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所在。世界近代史上曾出现多起后进国家实行对外开放与内部改革,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制度与文化,享受所谓“后发性利益”,跳跃性地赶上先进国家的情况,如英国赶超荷兰、美国赶超英国、德国赶超英美,战后西欧、日本的复兴与亚洲  相似文献   

7.
8.
9.
在总结亚洲“四小龙”竞争情报研究与服务兴起以及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竞争情报服务产业化发展的特征及效果,并就“四小龙”竞争情报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其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教育、科技、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协调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并关系到教育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论文从分析教育、科技、经济系统的协调作用入手,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剖析了影响教育、科技、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结构,给出了我国教育、科技、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12.
在过去20多年中,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因而它们被人们称为亚洲“四小龙”。目前,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均拥有一批高技术企业,有的企业在国际上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正在向美、日、欧的大公司进行挑战。“四小龙”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多年来重视发展科教事业。  相似文献   

13.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这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现在,全国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注重这一课题的研究,科技、经济、社会领域的领导干部在实践中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必须将三者协调发展摄入自己的决策视野。纵览世界,通观全国,这一课题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源地,逐步扩展形成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源、劳力资源、科技知识,是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三大资源。这三大资源的产生和充分结合,依赖于社会经济整体结构中各环节在良好协调中相互开发和交流。笔者把各环节与整体的关系,列成社会经济循环模型(见图1),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有三个功能,(1)扩大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而开发着自然界的有用性,使自然物质成为可被用来发展经济的自然资源;(2)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3)生产新的知识补充和更新教育内容。教育通过传授科技知识,为社会经济生产劳动智力。医疗保健、服务行业、生活消  相似文献   

15.
试论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透过十年教育改革,我们发现,农村教育系统内部三块教育的改革虽然卓有成效,但仍然没有形成经济、科技、教育一体化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农村改革的深化。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经济、科技、教育三者的内在结构和运动规律,探讨“经科教一体化”的合理内核及运行机制,促进农村教育练合改革与经济、科技改革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18.
<正>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也就采用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政府从我国具体国情和环境与发展的总体出发,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它将成为制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相似文献   

19.
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以科技、经济、人口为链条的三次大循环和两次三重模式转换。第一次大循环始于人类社会的起点,终止于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之前。循环链条为:古代直观科学手工工具——物质资料准简单再生产——人口准简单再生产。第二次大循环始于十四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终止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循环链条为:近代实验科学机器系统——物质资料准外延扩大  相似文献   

20.
(一)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我国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它反映了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科学技术工作的正确方向,得到了举国一致的拥护。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包括制定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远规划,改革经济管理和科研管理的体制,改组经济结构和科研体系,以及采取一些新的行政、经济、立法措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