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德明 《寻根》2012,(1):27-32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蔚然成风,而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已成为学界近来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随着条约体系的建立来到中国,纷纷建校,进行传教。宁波作为最早开辟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在1844年率先建立一所女校,史称为"宁波女塾"。有趣的是,这个中国第一所女校的创办者并非中国人,而是一位外国的基督教女传教士。她就是第一个来华的英国女传教士、被西方历史称为"宁波女巫"的爱尔德赛女士。向往到中国去爱尔德赛(Mary Ann Aldersey,  相似文献   

3.
明清来华的传教士们写了很多介绍西方文化和科学的著作,还写了不少布道或介绍基督教神学的中文著作,这在学术界人人皆知.但有位传教士还按照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的形式,写了部章回小说,这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查一下有关明清小说的目录和各种研究,几乎无人提到.  相似文献   

4.
正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1861—1935),英国偕我公会传教士,欧洲著名汉学家。1883年,在中国最积弱的时代,苏慧廉来华传教,初居温州,广行布施,兴学禁烟,引入西方近代知识和科学技术,促进了温州社会的近代化发展。1907年,苏慧廉应李提摩太之邀,赴太原出任山西大学堂西斋总教习。在晋期间,苏慧廉积极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女儿谢福芸被翁斌孙(翁同  相似文献   

5.
郑连根 《寻根》2005,(1):54-56
关于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到1833年,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这才是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随后,不断有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中文报刊。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对中国的新闻事业起到了刺激和示范的作用。通过借鉴传教士们的办报经验,  相似文献   

6.
裘伟廷 《寻根》2020,(2):52-56
许多人都知道,1881年,美国传教士麦嘉谛携其收养的宁波女孩金雅妹到美国纽约学医,金雅妹后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应该是中国女性留学第一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金雅妹之前,即早在1840年左右,已经有几个中国女盲童赴英国和美国留学了。温施娣收养失明女童温施娣,19世纪英国女传教士,本名玛丽·温斯塔尔·居茨拉夫(Mary Wanstall Gutzlaff,1799-1849,中文名字温施娣)。  相似文献   

7.
杨锏 《世界文化》2012,(10):54-55
汉语文学中,翻译成汉语的异域文学如果从汉译佛教文学算起,到传教士来华及清末民初“西学东渐”,1949—1978年偏俄苏意识形态文学的汉译,1978年至今偏西方欧美文学的汉译。两千年里汉译异域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名列汉语出版物的异域作家更是数不胜数了。异域作家在汉语文学语境“竞争激烈”背景下,很多湮没在汪洋的汉语出版物中为人遗忘,但是其中偏偏就有如泰戈尔这样的异域作家能够脱颖而出,超越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8.
任珺 《东方文化》2002,(5):81-85
化间的冲突产生于化相遇之时,化间的调和是化生存之策略。西学伴随着基督教,在晚清社会中掀起了历史性的震动。其影响不仅仅于学术界.而且渗透到政治、教育和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基督教传人中国,并不是从清代才开始,只不过明清以前,它的影响力极小。明代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玛窦,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图说》(China Illustrata)是出版于1667年的拉丁文版图书,全名为《中国宗教、世俗和各种自然、技术奇观及其有价值的实物材料汇编》,作者是德国耶稣会士基歇尔。这本书是欧洲早期汉学的代表作,汇总整理了当时欧洲来华传教士带回欧洲的关于中国以及中国周边国家地区的资料,其中也包括对当时中国社会宗教状况的介绍,并以大量精美的插图闻名。2010年3月,大象出版社出版了张西平、杨慧玲、  相似文献   

10.
西洋饮食文化入传中国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83年,当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冲破重重险阻,踏上中华帝国的土地时,他惊奇地发现了一个与欧洲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体系。在他留下的日记里,我们能寻出很多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疑惑性记载:“中国人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长约一个半手掌的光滑的筷子。他们的饮料可能是酒或叫条的饮料,都是热饮。中国人酿的酒和我们酿的啤酒一样,酒劲不很大,但喝多了也会醉人……”几乎与利氏发问的同时,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和西方商人的来华,西方饮食文化也开始陆续传入中国。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最早输入中国的西洋饮品是葡萄酒。如康熙二十…  相似文献   

11.
佳人 《世界文化》2001,(3):36-37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撰写的&;lt;西行漫记&;gt;占有重要的一页,他被认为是第一个向国外披露中国工农红军状况的外国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曾经有一位外国传教士在红军中生活了18个月并跟随红军长征,比斯诺还要早一年向国外披露中国工农红军状况,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瑞士籍的传教士薄复礼.……  相似文献   

12.
审校者说明—— 《在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和教士——大卫·克罗克特·葛维汉》一文,写的是大卫·克罗克 特·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 1884—1962)在中国四川的人类学活动以及他作为教 士的某些活动情况。美国人葛维汉虽然是教士,但他的主要活动在学术方面。他于1911年 来华,1913年抵川,直到1948年从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退休返国.其间除短期回国述职和 进修之外,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38年,而其中36年是在四川度过的。其间曾任华西协和大 学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兼文化人…  相似文献   

13.
信息之页     
’99中国国际民族歌舞年自1996年以来,文化部共举办过三次艺术主题年活动:’96交响乐年、’97歌剧舞剧年和’98美术年,’99中国国际民族歌舞年将是文化部主办的第四个主题年活动。据权威人士透露,’99民族歌舞年有以下特点:来华参加演出的外国团体多、节目丰富多彩。到目前为止,将有来自五大洲60个国家的约70-80个艺术团计划访华演出。此外,’99中国国际民族歌舞年期间,文化部还将邀请世界知名的艺术家来华举办音乐会,其中包括今年下半年在故宫紫禁城举办的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哥和卡雷拉斯…  相似文献   

14.
英国的威廉·莎士比亚(156-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诗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之一。正如与他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所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他不只属于美国,也属于世界。他是近现代中国介绍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外国作家之一。“莎剧”与“莎诗”的翻译出版莎士比亚最先是由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1856年英国传教士募维廉译的《大英国志》说:“舌克斯毕(即莎士比亚——笔者)……所著诗文美善俱尽”。1855年英国传教士约瑟编译、1896年出版的《西学启蒙16种·西…  相似文献   

15.
近200年来,以儒家传统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受到了空前的挫折。一直到本世纪60年代尾,美国汉学家勒文逊还认为,儒家将会是只有在博物院里面才找得到的东西①。而国内在文革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摧残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哪知由70年代开始,亚洲经济起飞,日本与所谓的四...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温斯娣"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也许还不如她的另一个称谓"郭夫人"为人所知,因为其夫郭士立是当时有名的汉学家、来华的德国传教士;而她在中国所做的许多事迹的披露,主要借助于她的有名的学生容闳的回忆,这样我们才知道,玛丽·温斯娣(Mary Wanstall,1799—1849)这名普通的英国女子,在晚清时期不经意的作为,竟然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三个"第一"。  相似文献   

17.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6月生于杭州。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来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就血统而言,司徒雷登是纯粹的美国人,但用司徒雷登的话说,自己"是中国人更多于美国人的人"。11岁时,司徒雷登回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他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他转到神学院立志传教。1904年,司徒雷登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开始在中国传教。  相似文献   

18.
汤伏祥 《寻根》2005,(4):41-46
赫德兰这个名字,对现在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赫德兰,原名艾萨克·泰勒·黑德兰(1859~1942年),是一位美国传教士,他于1888年来到中国,任北京汇文书院文科和神科教习。一个教习,本不足以评说,但由于他的妻子赫德兰夫人  相似文献   

19.
1912年4月10日的早晨,成群的人聚集在英格兰南安普顿市的海港。12岁的露丝·贝克和她一岁的弟弟理查德、四岁的妹妹玛丽安跟随着母亲一起夹在人群之中。露丝的父亲在印度做传教士,她们刚从那里旅行归来,准备返回美国家乡。母女一行在人群中慢慢穿行着,走向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早期的传教士报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连根 《寻根》2006,(1):42-44
1807年9月8日,经过近四个月的长途跋涉,一个叫马礼逊的英国人以美国商人的身份来到了中国广州。马礼逊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他于1804年上书布道会,要求派他到“困难最多”的中国传教。教会接受了他的请求。在经过了三年的准备之后,他终于来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