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尝听朋友叹息:“生活太好了,孩子成不了才。”又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知生活的甘苦。自从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城市的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农村家庭的孩子数量也比过去少得多。在几乎所有的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里,孩子都处于非常优越珍贵的地位。农村较富裕的独生子女家庭,情况也大抵如此。早在1983年,美国《每周新闻》就称我国的独生子女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称我国家长为侍候这些“小皇帝”的仆从,暗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危机。正如许多心理学家所指出的那  相似文献   

2.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这一批孩子,人们称之为“独生代”。他们是肩负重任的跨世纪的一代。可以说,中国下世纪的胜负兴衰就寄托在他们身上。  相似文献   

3.
感恩是一种美德。不知感恩,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宽容待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他人。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  相似文献   

4.
在相对富足的加拿大,“小皇帝”却并不多见。加拿大的家长们是如何不让孩子成为“小皇帝”的呢?必要时就坚定地对孩子说“不”。加拿大许多家长明白:面对物质欲望越来越强的幼儿,最明智的对应方法便是:学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不”。当然家长也不能绝对化地对孩子的正当要求置之不理,因为有时候索要也是他们想要和大人沟通的一种手段。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能力。让孩子明白家庭里不只有他一个成员。应该告诉孩子:家里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兄弟姐妹,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分享权利,而他只是因为尚且年幼有时需要得到大家的照…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由于现在的家庭构造,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所以孩子们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认为得到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反之,则会引起他们的不良情绪。其实分享这件事,很多时候我们都误会孩子了。不是孩子小气、自私,而是我们不够了解孩子,用的方法也欠妥当,我们可以这样做!  相似文献   

6.
张凌俊 《贵州教育》2011,(14):19-20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幼儿园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中,想必任何一位父母都惩罚过自己的孩子,如打骂、威吓、体罚、限制行动等等,惩罚的目的当然是让孩子学好,民间也有“棍棒下面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土块”等说法。到了八十年代;许多人惊呼家庭里出现了“小皇帝”;并把管教不严视为产生“小皇帝”的温床。 然而;孩子究竟是否需要惩罚,如果需要,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和怎样教育他们呢? 首先,应该肯定孩子是需要惩罚的,因为他们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某些“问题行为”和错误倾向,如果听之任之,让他们自由发展,无异于对小树不加剪枝修理,将来也不会成才。…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已经是独二代。他们是家庭中的“太阳”,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待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他们身上,尽一切可能为他们铺就一条健康成长的康庄大道,无限给予,不求回报,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只会享受别人的爱,而不会施爱,不会体验别人的情感情绪,缺乏爱心和同情心。  相似文献   

9.
也许很多小朋友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在爸爸妈妈心里真是“捧在手里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父母恨不得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干,天天无微不至地守护着自己的孩子,然而孩子有没有想过要守护父母呢?我就是一个“身兼数职”的女儿。  相似文献   

10.
<正>学习本就是一个艰辛而枯燥的漫长过程,尤其对于年幼懵懂的孩子来说,没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和一定的强制手段是难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如果学生不经历学习的挫折,就不能体会学习的艰难;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家长百般宠爱,娇生惯养;在学校里又是“小上帝”,教师不敢管教,同学间不能有磕磕绊绊。这样的环境,根本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纯真真好     
有一天,和伙伴一起去散步。看到一群孩子在嬉戏,忽然想起了小时侯听的故事《皇帝的新装》,愚蠢的皇帝.光着屁股招摇过市.固然可笑.但那些大臣们,和害怕人家说自己是傻瓜的人.也顶礼膜拜皇帝的“美丽”,这就可悲了。这场闹剧之所以能够结束,是因为两个孩子的直言快语:“看啊,皇帝什么都没穿!”  相似文献   

12.
当前教育界、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纷纷支招献策。大家认为,具体实施方法可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从思维方式上进行调整:会思考的孩子是不会变坏的。一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称为“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父母对其百般呵护,爷爷奶奶们更是倍加宠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喜欢什么,便千方百计地给予满足。正是在这种“溺爱”和优越的环境中,幼年时期的孩子在人之初就开始形成“唯我独尊”的思维定势。眼里唯有自己而没有他人,听不进批评也不能容人。这种单极思维的片面性,往…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行为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突发的一种性格显著偏执的问题行为,尤其多见于低年级学生,男性多于女性。一、小学生冲动性和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小学低年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事事都依着孩子顺着孩子,孩子被家长“捧”成了“小皇帝”,天长日久,这类孩子逐渐变得任性、骄横和自私。当他(她)们进入学校成为集体成员后,往往就把那些障碍身心健康,影响智力发展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逐渐表现出来。一贯受父母宠爱,有求必应的“小皇帝”们在学校里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自律意识,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对小学生进行自律教育不能是单方面的,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参与到对学生自律的培养当中来。 在家里,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不能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小皇帝”,就过分溺爱任其随心所欲,要多给孩子提供实践自律的机会,鼓  相似文献   

15.
写罢这个标题,心里便有些忐忑:废话一句,孩子不是孩子,还会是什么?其实不然,因为在中国,孩子常常不是孩子,而是成年人的提线木偶、传声筒、应声虫。童言无忌,活泼顽皮,甚或至于恶作剧乃是儿童之天性。古今中外皆然。但这有悖于中国人“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鲁迅《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的“儿童观”。如今,在大中城市里,独生子女都被誉为“小皇帝”了;在课堂,据说,学生已是“学习的主人”了。照理说,是“皇帝”便该有皇帝的放肆与狂妄;是“主人”便该有主人的任性与顽皮。或许这“皇帝”资格只是专指物质…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呵护,衣食住行各方面,一切从优,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照。不无贬义的桂冠“小太阳”、“小皇帝”一顶顶地加在他们头上。实际上,孩子是无辜的,家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学校里一般都有加餐,因此,孩子放学一回来,母亲就拉着孩子问这问那。问的中心离不开一个“吃”字。“今天吃的什么”,“吃多少啊?”,“饱了没有?”,  相似文献   

17.
孩子是什么,如今的比喻大多过烈,自然,观念也失之偏颇,这于教育不能说无干系。比成“花朵”就捧为蕊;比成“宝贝”就视为玉;说是“小太阳”的,必定就是“太阳系”的核心天体;喻为“小皇帝”的,必定就君旨龙势,这样的孩子父母还能教吗?  相似文献   

18.
吴启和 《江苏教育》2001,(18):12-12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不具备设计能力、创造能力的“工程师”,只能是徒有虚名。时下,我国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小太阳”,有的甚至是“小皇帝”、“小公主”,对他们施教,如果没有一点匠人匠心、艺人艺心,往往收效甚微。我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有些新入园幼儿总觉得在幼儿园不如在家里那样自由,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各项纪津等都使他感到很不习惯.有的不愿到幼儿园,有的成天哭闹.为使新入园幼儿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与教师应当相互配合,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一、家长对孩子的爱要适度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不要过分溺爱,使孩子变成家里的“小皇帝”.要吃什么就给什么,要玩什么就买什么.要骑马,父母就得爬下让他骑.一切部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办.慢慢地便养成他任性、执拗的不良习惯.这样的孩子入园后就觉得处处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不乐意在幼儿园学习、生活,厌恶幼儿园.这就要求家长做到,在孩子进幼儿园前,让孩子知道:不是任何要求都能满足的,如买东西,有需要和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东华 《师道》2007,(7):44-44
1.杀师,杀校长,同杀父母一样,都是人口危机后遗症在现阶段的反映。在30多年前,一个家庭有许多孩子,父母为了生计奔波,没有过多地宠爱孩子,甚至“洪水来时先赶牛顾不上救孩子”;但在今天的社会,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父母会有一种恋子情结,他们极端地重视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