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学者何为”,无论是对教育学者本身而言,还是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而言,都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既表现为教育学者在理论建构与实践改进之间的研究立场选择,也表现为教育学者在专业知识分子与普遍知识分子之间的身份选择。教育问题所具有的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联接专业生活与日常生活的特性,为“教育学者何为”提供了一种可能回答,也使教育学者超越立场与归属的选择成为可能。教育学者唯有经由教育问题反思自己的专业生活与行动逻辑,才能过一种有意义的专业生活,才能对当下中国教育大国建设与大国教育思想建设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对传统的“局内人”信条与“局外人”信条的方法论突破。它改变了教育学者和教师的习惯性生存方式,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滋养与双向建构。教育学者介入实践,必须在疏远与接近、“抽离”与“卷入”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保持对研究对象群体的疏远,是为了对研究对象保持一种陌生化和理性化,以便能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审视的立场来研究它;接近研究对象,是为了获得对它的切身感受,获得更为深刻的内心体验。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一种双重介入,因而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是两种不同行动主体各自的生活和彼此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3.
当前,许多教育学者在介入教育实践中建构理论、改进实践,但教育学者在介入中仍然坚持理论至上原则,将介入视为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这种中介型介入使理论与实践、教育学者与实践者之间产生新的隔阂,且忽视了教育实践的特殊性。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学者的介入行动应是创生型的介入,即教育学者通过具身行动来创造性地认识、把握并重建教育实践,以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涌现新质的活动。为实现创生型介入,教育学者应实现研究与行动的协同共进、开展探索性实验、与实践者组成第二型学习组织并建构共享心智。  相似文献   

4.
在人文领域,伽达默尔是名家,其《真理与方法》是名著。大家知道,哲学演绎是教育学者惯用的研究方法,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20世纪70年代问世后,教育学者很快就以它为方法论来思考教育问题了,人们现在津津乐道的“反思性实践”“对话”“生成”等话语都与这有关。伽达默尔的理论可谓教育学者的宝贵资源。不仅如此,在专业哲学家很少直接论述教育的当代语境中,伽达默尔难能可贵地“反其道而行之”。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学者何以更好地安身立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振华  徐莉 《教育研究》2005,26(7):20-24
中国教育学者何以更好地安身立命,这个问题是在复杂的教育实践,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开展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格和中国气派的教育研究,“教育学立场”与跨学科研究的张力等方面的压力下产生的。要解决之,至少有两条路径:一是改造教育理论,以便更好地为教育实践者把握;二是创新教育理论,做好“接着说”、“在中国教育中”、“从教育学立场出发”、“创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于1999年11月22~24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以及日本共107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以“教育理论的世纪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展开热烈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对教育理论的反思 (一)教育理论的生存基础教育理论长期以来受到外界及教育研究者自身的质疑,因此围绕教育理论有没有生存基础的问题,与会者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引用英国教育学者奥康纳的说法,认为教育理论是一种“尊称”,实际上并不具有理论形态。它是以别的学科为主干,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或理论来研究的“理论”。其自身也没有严格的理论,而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特别是 2 0世纪 80、90年代以来 ,世界主要国家高中教育的目的与目标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国际高中教育目的与目标变革的基本趋势。一、教育目的超越工具化取向 ,坚持以人为本 ,逐步确立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首要位置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永恒目的。日本教育学者森隆夫在谈到日本的高中教育改革时指出 ,人的形象(即“人间象”)是不随时代而变化的 ,这种“不变”就是“人格的完善”。日本的教育基本法第一条规定 :“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的完善。”我认为 ,所谓人格的完善就是“智”、…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外语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式,反对同一,推崇差异。后现代主义教育家们的观点总体来看可分为两种:一是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对“现代性”下的教育理论研究进行全面颠覆;二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则认为以往的教育思想尚有合理性,主张对过去的教育思想观点提出一些创造性观点。本文作者深感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对现行的大学外语教学的改进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消解教师的权威作用、倡导学生多元化的思维等七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怎样才能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又如何才能获得理论的尊严和地位?在本文看来,提升教育学者的理论素养,是问题解决的内因所在。教育学者的理论素养,就其核心思想、本质内涵而言,集中体现为求真务实、转识成智和继承超越的科学精神;以“合目的性”为标志、着重解决“应如何”和“怎么办”问题的实践理性;以及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鲜明的“实践”取向和对个体知识积极关注的批判性思维。  相似文献   

10.
论教学隐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理论“科学化”的背景下,教学隐喻被许多教育学者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排斥,他们认为其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不足以明晰地表达教学思想。这是对教学隐喻的偏见和误解。事实上,教学隐喻因其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而具有丰厚的人文价值;教学隐喻在构建和发展教学理论中体现了突出的认知价值:教学隐喻还在反映和改善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实践方面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学经历了“学习与借鉴”阶段、“生长”阶段、“消沉”阶段以及未来“本土化”阶段.教育学本土化既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需要,既是解决教育实践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需要,还是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研究者的文化选择意识差、大学教育学理论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割裂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加强中国教育学者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解决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问题,推动教育学研究的去功利主义等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小学科学创造性教学研究还处于探究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适合推广的模式,或者说,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如何实施创造性教学?“”创新的手段、方式、方法是什么?”还时常困惑着我们。当前许多人感兴趣的往往是“创新”、“创造”、“创新教育”、“创造教育”等概念问题,在操作层面上,还没有发现成体系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模式”或“应用理论”。事实上,小学教师迫切需要的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应用理论”和“操作模式”。一句话,要解决如何“行动”的问题。我们设想,如果能在全省范围内继续进行小学科学创造性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一方面推广…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不应是教育学者身居教育实践之外的一种“冷眼旁观”,亦不应满足于以“局内观察”的方式对所研究之群体文化进行“深描”。教育研究必须以“参与”作为研究的基本姿态。教育研究之“参与”,其研究旨趣不仅仅停留于对研究对象的复现与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如何教育”作出合理解答,并走向教育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对教育活动的“协同创造”。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对传统的"局内人"信条与"局外人"信条的方法论突破.它改变了教育学者和教师的习惯性生存方式,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滋养与双向建构.教育学者介入实践,必须在疏远与接近、"抽离"与"卷入"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保持对研究对象群体的疏远,是为了对研究对象保持一种陌生化和理性化,以便能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审视的立场来研究它;接近研究对象,是为了获得对它的切身感受,获得更为深刻的内心体验.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一种双重介入,因而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是两种不同行动主体各自的生活和彼此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教育科研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教育科研的概念应该是对其本质属性的理论概括。可以从“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问题和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实践和认识活动”三个方面采深刻理解教育科研这一本质属性,并对每一方面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6.
早在明治时期日本学校教育确立的初期便产生、发展,并在战后再次复兴的“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是扎根于日本教育的土壤中的、“原产”的教育理论。这一教育理论和方法超越了教育理论中对“舶来品”的全盘接受和模仿的肤浅,以大量的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了既是现实的,又是具有教育思想深度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洋溢着鲜活时代气息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正扑面而来,高中新课程注定要改变“高中生的学习生活”,还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英国教育学者Elliott强调课程改革实际是“教师的变革”,日本教育学者左藤学提出了当课程由“传递中心”变为“对活中心”时。教师的角色由“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变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这种后现代意义的教育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对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是当代创造性理论研究中的一大创举,他的“始发创造性”和“次级创造性”整合理论,“人性”培养和“人力”发展协调理论,艺术教育和内在教育结合理论,“自我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创造性”统一理论等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给创造性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它体现着“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视及实践”、“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肯定与培养”,它和现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素质教育之间有密切关系。而在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不够重视等问题,显然,“教学做合一”理论积极的现实意义依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者的使命在于增进教育真知,丰富教育理解,改善教育实践,促进人类的发展.选择做一名教育学者,既是选择了一种职业,同时也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要提升教育学者的地位,树立教育学术的尊严,就必须纯正教育学术的动机和目的.教育学者必须在现实教育问题中进行思考和思想,其思维过程要与现实教育问题的发展进程相统一,履行智识诚实的平实职责.教育学者既是果,也是因.教育学术的尊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学者的人格.教育学者自当先受教育.教育学者的心灵的磨砺和修炼是教育学术尊严救赎之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