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对联可看作是句式仿写、句式变换或句子排序等题型的又一新形式,既可以综合考查考生的修辞知识及简明连贯得体地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够使考生在写对联时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深入而广泛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可以说,对联题是一道以综合知识考查为重点并侧重能力命意的典型试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对联考试方兴未艾,今后仍会继续成为高考试题中的常客;而命题形式也不会一成不变,将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样式。一般说来,对联题可有如下几种考查形式:一、出联对句式这种题型最为常见,要求根据出句写出对句。比如,出句:“扫千年旧习”,对句…  相似文献   

2.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3.
李良旭 《少年月刊》2014,(11):32-33
祖父读过几年私塾,在村子里,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他特别喜欢写对联,每年到了春节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就会请祖父写上几副对联。那大红的对联贴在大门上,红红火火的,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祖父每写好一副对联,总是对着对联,轻轻吟咏着。听着从祖父口中吐出来的那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的对联,我感到祖父很了不起。我抬头看着祖父,心想,如果我也会像祖父那样写对联就好了。  相似文献   

4.
梁晓燕 《初中生》2017,(24):15-16
明、清时期,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对联有了长足发展.那时,皇帝不但倡导写作对联,自己还带头写对联,并且科举考试也要考对联,这对繁荣发展对联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对联高手如云,众星璀璨夺目,极大地鼓舞着人们为之努力学习,深入探讨.有时,人们为了对出半边对联,或是写好一副对联,往往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大有二句多时得、一吟双泪流的顽强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中出现了半副对联,颇耐人寻味。他是这样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据查,原句出自朱熹的《四书集注》。朱在《论语》中《季氏篇》“陈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是一个军阀官僚,但他退休很早。他虽是一个军官,但胆小,没打过一次仗,倒经常聚集一些不得志的清客幕僚在家里吟诗赋词。他自己也会写诗,写对联,甚至会写文言小说。他把自己的文字集在一块儿,取名为《杂货铺》。  相似文献   

7.
覃宁 《老年教育》2009,(7):44-44
平生第一次写对联,是在年轻时初恋失败之后。那时的我,满怀激情地给一位姑娘写去了情书,却发现她已经名花有主了。于是将一句古诗和一个成语稍作修改,也不管工整与否,作了一副自嘲联:“自作多情应笑我,总步他人身后尘。”如今看来,那与对联根本不搭界。  相似文献   

8.
侯昭英 《教育艺术》2004,(10):48-49
春节,我回老家过年,堂叔的一番话颇令人深思。他说,每年贴春联的时暌他都特别苦恼。他有三个孩子,两个大学生,一个高中生,竟然都不会写对联。这让他感觉脸上无光。他说村东的刘老头,只上了几年私塾,对联写得特棒。他不解地问我:“难道你们不教学生写对联?”  相似文献   

9.
有一年春节前,书法家王羲之先后写了几副对联贴在门上,都因为他的字写得好,对联的意思又新颖吉利,被人悄悄地揭走了。到了大年夜,门上仍空空无联。最后,他精心构思了一副对联,将对联拦腰剪断,先贴上半截:  相似文献   

10.
杜荀鹤自称“苦吟士”,但不是典型的苦吟诗人。他以“伤时”、“济物”的时事诗、政治诗而奠定了讽谕诗人的地位和影响,又以明丽清新的写景诗句而与苦吟诗派某些诗人创作的幽冷奇僻场景和哀怨凄苦情调大异其趣。《唐风集》全部是近体诗,其创作的特色是:散句多用重字叠词;对句多用数目字;对联多用流水对;对联精心写景。“杜荀鹤体”的特征是以律诗写时事,以通俗的语言炼字炼句。  相似文献   

11.
《人的学习与发展》(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370页有以下一段文字:鲁迅是把瞿秋白当作知己对待的,并曾录写了一副对联相赠:“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之。”对联的上句8个字,下句却只有7个字,读后顿生疑惑。因为一  相似文献   

12.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事迹非常感人。让我们来写副对联歌颂他。同桌可先讨论一下,想一想应当怎样写,最好能押韵。”  相似文献   

13.
标点符号看似不起眼,作用却非同小可。在有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巧妙地改动标点符号,使原句产生歧义或使意思相反,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明朝才子祝枝山喜欢给人写对联。有一年除夕,他走到一个员外家门口,忽然听到屋内有新生儿的“哇哇”啼哭声,他稍一思索,随手在门上题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下联是“昨夜生下妖魔不是好子好孙。”第二天早晨,员外推门一见对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年     
我记忆中的年,它是雕着俗艳图案的小船,撑篙的是父亲。父亲的年里,对联是重头戏。进到腊月,头一桩神圣的事情是请老姑爹爹来家里写对联。其实,父亲也能写,但他嫌自己的字不好,只敢写些鸡笼与猪圈的对联,人丁出入的门,总要贴上老姑爹爹的字才体面。之前,父亲早已经将红纸裁  相似文献   

15.
家风有韵联中传 文洪德斌 ① 父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以种地为生,是个地道的农民.他年轻的时候读过高中,有点文化,再加上毛笔字写得不错,常为左邻右舍写些对联,成了乡邻们眼里的"秀才". ②父亲很重视家风教育,除了言传身教,父亲还喜欢给我写些对联.他写的对联也不装裱,就贴在堂屋两侧的墙上,或者贴在我卧室的门上、书桌对面的墙上,抬头可见,陪伴着我成长的岁月.  相似文献   

16.
[填对联]下面是古今名人为明志自勉而写的读书联,请你将所列出的数同(或其代词)恰当地填入每到对联中。(半、一、三、五、十、十三、甘一、万)1.斗酒纵观_史,炉香静对经。(史可法)2身无_亩心忧天下,读破_卷神交古人。(左宗棠)3愿乘风破_里浪,甘面壁读_年书。(孙中山)4.贵有恒,何必_更起_更民;最无益,只怕_日曝_日寒。(毛泽东)5板凳要坐_年冷,文章不写_句空。(范文澜)【改诗]林则徐的女婿沈读贞年轻时自以为很有才华,显得有点傲气。一次,他写了两句咏月的诗: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c写完,便…  相似文献   

17.
《笑笑录》曾载唐伯虎写对联的故事。有一次,唐伯虎代市上某商人写对联:生意如春草;财源似水泉。那个商人却不中意,认为夸张得不够,要求用显而易见的东西作比喻。唐伯很生气地改写道:门前生意,如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那个商人看了,竟高高兴兴地拿走了。又据传说,唐伯虎对门有一家富翁,为其母做生日,请唐伯虎绘画题诗,以祝寿。唐伯虎绘“蟠桃献寿”一幅,挥笔题诗,写到“对门老妇不是人”,富翁十惊愕,怒目而视。当他看到第二句“好似南海观世音”这才转怒为喜,但看到第句“生下儿子是个贼”,富翁笑颜又消失了…  相似文献   

18.
无时不当学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他从幼年时起就刻苦攻读,几十年如一日。他有一句名言:“无时不当学。”毛泽东同志曾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一八九二年蔡元培考取了清朝进士以后,在京城做了六年官。他很少把时间用在官场应酬上,而是闭户潜心读书。在书斋中,他亲手写了一副对联: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由此可见他的为人和好学精神。无时不当学  相似文献   

19.
一字联     
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以五字和七字居多,一字联则是字数最少的对联,属对联园地中的珍品。一字联看似简单,可要  相似文献   

20.
老师的嘱咐     
《初中生》2010,(1):58-58
有个不成器的读书人,要送儿子去读书,特地请自己过去的老师嘱咐几句。老师想了想,写了一副对联: 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