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冯晟 《现代语文》2006,(4):11-12
马致远,号东篱,字千里,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今河北作家马吉连以一首《怀旧》诗“秋思之祖天下唱,怀念古人永不忘。元人第一曲状元,万花丛中马神仙。名香百世满梨园,星闪烁照人寰。”概括了元、明、清及近、现代对马致远的高度评价。马致远在戏曲方面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马致远为什么要加入道教?原因很多,本只考察马致远的悲哀及其宣泄排解方式。我之所以探究这个问题,一是对马致远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尚缺乏专门性、综合性论述,二是有利于我们理解马致远本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马致远生平及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中用语的考察,说明吊马致远的[凌波仙]中“战文场,曲状元”一语,不是对历史事实的记述,而是借助比喻对马致远在元曲作家中崇高地位的评价。因之,不能作为马致远曾在科举考试中得过“曲科状元”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豫南地处南北之交,全真道教之南浸,正一道教之北渗,豫南是其必经之地。豫南道教既有全真道教也有正一道教。全真道教主要在宫观,正一道教主要散居在民间。正一道教以其民间性而被称做火居道。豫南民间火居道的音乐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具有乐神、娱人、德教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4.
元代道教传播在民间较为发达,道教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也见诸于元杂剧的戏文中。马致远创造的杂剧大都带有道教的影子,《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就是明显的神仙道化剧。本文抓住剧中较为典型的道教美学思想:"清静"和"生即美"的观点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吉木萨尔和阜康的道教探讨戴良佐道教为我国三大宗教之一,公元142年由东汉张陵创立,道教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奉老子为道祖,尊他为“太上老君“。南北朝时,道教盛行起来。南宋时产生全真派和正一派。元代以后,更明确分为两大系统。南方日正一教,以符科教...  相似文献   

6.
道教植根于我国封建社会,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最初为“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又称“米道”和“天师道”。道教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实际上道教产生于汉魏时期,晋、隋、唐、宋、元为其盛行期,明中期后日趋衰落。北京之白云观,为我国最大的道教殿堂。始建于唐代,有道教曾全真“笫一丛林”,龙门祖庭之称,元  相似文献   

7.
马致远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人,在人地位低下,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元代,传统人的人生价值自然难以实现。马致远的生平经历、散曲创伤及其杂剧创作表明,他的代表作《汉宫秋》杂剧主要不是在表现民族情绪,而是一部元代人的时代悲剧。是马致远这个传统人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8.
马致远生平材料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马致远的生平,元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非常简单:“马致远,大都人,导东篱老,江浙省务提举”。(曹栋亭刊本作:“大都人,号东篱,任江浙行省务官。)  相似文献   

9.
云山道家     
松龄先生笔下的《崂山道士》让崂山和道士都名扬四方。正如文中异史氏所云:“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笑归笑,但凡去了崂山、参观了太清宫的人,心中涌起的便是对这云山道家的赞叹了。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约公元前125年),到东晋南北朝时逐渐完备,并在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特别是医药学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金元时代,道教又分成了两大派别,即南方的正一派和北方的全真派。现在崂山的太清宫便是当时全真派的第二大道观(第一大道观是今北京的白云观)。人称“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崂山,对道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成吉思汗召见道教全真派首领丘处机西行论道的历史背景及政治目的,论述了丘处机对成吉思汗的劝诫,客观地评价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宗教精神是戏剧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神仙道化剧体现了浓郁的宗教因素。马致远现存神仙道化剧四种,主要以道教中神仙人物的宗教行迹与仙道传说为题材,体现出道教长生乐道的宗教精神,反映出元代道教宣传全真教教义观念的独有特征。作为元代社会现实的产物,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代是贵州道教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究其原因,约有三点。即:明代帝王尊崇道教,上行下效,官吏大建宫观;利用道教控制人民思想;重方术、轻全真、道教的民间化、世俗化适应了贵州下层群众低水平的宗教需求。  相似文献   

13.
道教的发展在金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全真、大道、太一等新教派;道徒人数众多,“虽十庐之邑,必有香火一席之奉”;跨越了民族界限,从汉族发展到女真、契丹等少数民族,成为多民族的宗教;传教地区从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区,扩展到东北、西北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道教为什么能在女真贵族统治下获得如此的发展?它与女真统治者是什么关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本文拟对此加以初步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最近,拜读了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刊载的朱建明先生所撰《马致远生平材料新发现》一文,颇受启发。对朱先生所持观点,我表示赞同。但朱建明先生对马致远乡里的考证,尚有未详之处,为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特不避浅陋,将八三年旧作披露,试为之补。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曾经遭受过三次大的劫难,这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元蒙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肆意作践以及清代的文字狱。生活在第二次大劫难中的元代戏曲大家马致远,正是以其丰富卓越的杂剧和散曲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在这次劫难中广大知识分子的卑贱地位和愤懑不平,这是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最集中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16.
马致远取号"东篱",意在明示慕陶之心、效陶之志。其散曲集《东篱乐府》的魂髓之一便是陶公精神,这一精神在其仅存的七种杂剧中也有体现。基于此,从"东篱"情结、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三个层面论证马致远的慕陶情结,以期深刻理解马致远对陶渊明及其所代表的隐逸文化的接受。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宗教学家陈恒先生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的《道家金石略》一书,是近代以来第一部有关道教的大型金石略著作,为中国道教史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丰富的碑刻资料。该书自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印行问世后,学界同仁著书撰文多有引用。笔者购得一册,并常于其中查到有用资料,受益非浅。当然,综录古今诸道碑刻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有些遗失在所难免,笔者仅就平时查核有关武当的道教碑铭录文时发现的几个问题,略作补正。希望该书再版时予以补充完善。1.《遭家金石略》第743——744页(以下凡引此书,只列页码),《大天一真庆万寿宫碑》。首先是编排分类问题。笔者认为将该碑列入全真派类不妥,应该归于正一派。因为:(一),虽然碑文内有汉东异人鲁大宥“去渡河访道全真”之语,但“访道”指已入道的道  相似文献   

18.
由于朱明皇室在道教中扶持正一而压抑全真,生活在江苏茅山乾元观的全真道士闫希言师徒,面对权势,在定搞今本《西游记》后,曲折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从四种有关闫氏的传记看,他们不仅具有作为今本《西》书定稿者的才能、易理及丹学修养,而且也具有刊布《西》书的经费来源。序文作者陈元之,很可能是闫氏师徒化名,故其序也可能是定稿者自白,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黄粱梦》和《任风子》中均有“杀子”情节。这一情节的思想基础是全真教所宣扬的妻儿子女是“冤家敌面仇”的主张。马致远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彻底的发挥,以“杀子”来表现剧中主人公选择出家修道的决心,并且隐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和挫折人生的彻底失望。  相似文献   

20.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马致远是我国元代优秀的散曲作家,由于仕途失意,一生郁郁而不得志,后遁迹乡村,放情山水,过着超脱隐逸的生活。这首小令是马致远以寿阳曲为曲牌所写的“潇湘八景”之一。下面稍作分析。“山市晴岚”,“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