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冰 《学周刊C版》2014,(10):240-240
电影《霸王别姬》和《梅兰芳》是陈凯歌导演的两部题材相同的电影,这两部电影都讲述了一代名伶大师的成长历程。或许是时光的变迁让导演的心态与创作感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部电影在展现京剧大师的生命历程时在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相异性,其中一点就是导演在某些电影美学表达上的改变。本文就陈凯歌在两部电影中如何演绎两位京剧大师几点美学表达上的相异性进行比较,同时探讨导演的电影艺术思维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刘恒 《天中学刊》2014,(4):108-110
陈凯歌电影有着多元化的主题和叙事方式,其中运用戏剧影像参与影片叙事是其电影的独特之处。陈凯歌电影中的戏剧影像在展示人物生活时代的戏剧文化、给电影涂抹上浓重的戏剧意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陈凯歌在其电影中建立起了一套独具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戏剧影像,以此来完成电影叙事并传播和阐释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显示了华语电影民族化生存的意义和可能。  相似文献   

3.
电影《霸王别姬》和《梅兰芳》是陈凯歌导演的两部题材相同的电影,这两部电影都讲述了一代名伶大师的成长历程。或许是时光的变迁让导演的心态与创作感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部电影在展现京剧大师的生命历程时在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相异性,其中一点就是导演在某些电影美学表达上的改变。本文就陈凯歌在两部电影中如何演绎两位京剧大师几点美学表达上的相异性进行比较,同时探讨导演的电影艺术思维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2008年末上映的传记电影《梅兰芳》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梅兰芳》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品味,而且体现了孔子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符合主流文化的形态标准,充满道德情怀。电影《梅兰芳》中蕴含的孔子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君子人格美、家庭伦理美和民族大义美三个方面,通过对影片的分析解读,可以加深我们对此类影片的主题以及孔子美学思想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5.
顾素芝 《现代语文》2009,(6):147-148
多年以来,人们对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了解,只是通过他塑造的京剧人物形象这种途径获得的。京剧中的梅先生仪态万千,雍容华贵,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栩栩如生,他几乎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京剧神话。其实梅先生也是一个真人,一个完美的人,电影《梅兰芳》恰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走下神坛的真人和完人的梅兰芳。  相似文献   

6.
据《北京晨报》消息,郭敬明《最漫画》团队推出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漫画传记——梅兰芳本传之同名漫画《梅兰芳》以及梅兰芳外传之《再见梅兰芳》,近期正式上市。郭敬明在谈及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民国时期,舞台演出、文本传播、图像传播等都是其传播的重要形式。梅兰芳作为一代京剧大师,在《牡丹亭》的舞台演出、文本传播、图像传播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梅兰芳所演的《春香闹学》和《游园惊梦》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  相似文献   

8.
王杰 《文教资料》2009,(8):66-67
陈凯歌是中国影坛少有的具有诗人气质的导演,他血液里流淌着传统文人士大夫善于反思的品质.当然<无极>的糟糕表现几乎伤了所有真正深爱中国电影的观众的心.  相似文献   

9.
黄娅 《快乐阅读》2012,(18):120-122
长期以来,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异同就已成为学术界以及诸多热爱戏剧影视表演的朋友们争论和研讨的话题。有很多人认为它们二者完全不能等同,或是一部分人只认可影视而摒弃了戏剧,还有的人认为舞台演员去演电影电视永远都是"虚假、夸张、造作"的,其实不然,大家的认为都较片面,它们除了"差异"还具有彼此的"结合点",两次获得男主角奥斯卡金像奖的达斯廷?霍夫曼说:"演员长期离开舞台,就会失去营养,在舞台上与观众活的交流,是演员的营养剂。"优秀的话剧表演"养育"了影视表演,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亲缘关系是割不断的,也无须去割断它。因此就这个问题,本文我将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同仁们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戏剧影视这两种像姐妹一样的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10.
11.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俄国著名作家布尔加科夫历经十二年著成的封笔之作,可以说是其创作生涯的最高成就。在这部作品中,玛格丽特不仅有着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传统女性的美貌善良的特点,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她不只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还有着坚强独立的人格、完整的价值观、爱情观,是"永恒女性"的代表。本文拟就以小说中对玛格丽特的描写来浅析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玛格丽特的形象与"永恒女性"的相互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研究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这一经典巨著。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中保存了一段有关唐代王勃的笑乐院本.此院本以《滕王阁序》中的“三尺微命”为引子,将王勃扮成身高不满三尺的侏儒来取笑.这说明古代已有人误释“三尺微命”的意思,才导致这一滑稽剧的产生.今天,仍有人将“三尺微命”误释为三尺童子,以证明《滕王阁序》为王勃少年时所作.本文则认为“三尺”是指士所佩绅带的长度,而佩绅带又是士行成人加冠礼之后的事,故《滕王阁序》应是王勃成年后所作.  相似文献   

13.
结合汪榕培先生的《牡丹亭》英译本,以其对具有特定汉文化词及典故的处理为例,分析了英译汉文化词及典故的三种策略:意译、音译、直译。  相似文献   

14.
前人研究“没”的用法的有很多,但是对于“没…没…”结构却涉及较少,而且对“没A没B”结构的语义特征的研究更属薄弱环节。“没A没B”结构并不一定就表示双重否定,虽然包含了两个表示否定的动词“没”,它所表达的具体语义内涵随着与它相配合的AB两词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暗恋桃花源》的戏剧性审美效果可以概括为"带泪的谑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审美效果不是因为陌生化,还因为编剧和导演赖声川有意突破悲剧、喜剧的界限,运用解构的手法揭示出人生本质的虚无,通过忘我的净化消解悲喜,达到对人生的参悟。  相似文献   

16.
从商业文化的视角对《金瓶梅》中的商人及普通市民的商业观念进行概括与分析,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商业意识社会化倾向及其原因进行探讨,从而对《金瓶梅》的价值作出更加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由于关汉卿所处的元代的特殊时代背景,在他的杂剧中浪子形象频频出现。他们或放荡不羁、不受约束,或劣迹斑斑、臭名昭著。而这两类浪子形象在反映关汉卿这个现实生活中的浪子和批判黑暗的现实、腐朽的官场的作用却是殊途同归的。  相似文献   

18.
1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备受推崇,但也面临着许多尴尬和无奈。教师和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距离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打通鲁迅与师生之间的隔膜就成为当务之急。“对话”是沟通过去和现在的最佳途径。通过“对话”感悟鲁迅,用经典的魅力滋养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中的"美"是象形字,象人头戴羽饰,以示威武。"美"用来形容人的品德,如懿、嘉皆与美同义。"美"可假借为尾、微等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