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在5年前认识《教师之友》的,初见《教师之友》,就有相见恨晚之感。首先吸引我的是刊物的名称,“教师之友”——与其他“XX教育”类杂志不同,它从心理上缩短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看这本杂志犹如与一个知识渊博的老朋友在交流。其次让我喜欢的是那生动活泼、色彩鲜艳、极富个性的封面设计,在这小小的两页空间中处处散发着时代的气息。  相似文献   

2.
方向和坡度     
《教育科学论坛》2004,(7):80-80
和一位《教师之友》的新读交流,她说,读《教师之友》有一种很“累”的感觉。在经过一番交流,确认了她“累”的症状后,我说,这种“累”并不是一件坏事,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正是《教师之友》所追求的。其实,这种“累”的感觉并不为这位新读所独享,杂志的不少老读也时有提及,因此,有必要和大家做一些沟通。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2006,(3B):12-15
“天天‘两会’,热闹之中有门道。”看“两会”,对于广大教育工作来说,除了了解国家发展蓝图,关注教育本身变化之外,还能有一些怎样的收获昵?其实,“两会”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素材,无论是推动民主决策进程,还是改变未来生活方式,我们似乎都可以从“两会”的宏观与细节中呼吸到一种气息。今年“两会”,本刊策划了“从细节看教育”的专题,试图从记的观察出发给广大的教师提供教育参考——[编按]  相似文献   

4.
作为《教师之友》2004年第一期“那一代”专题中的第三篇,卢军老师的《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一,在教育在线教师之友论坛的有关讨论中,被认为是语气相对“平和”的一篇。我本人也认同这一点,而且十分欣赏中所表现出的思想锋芒。卢老  相似文献   

5.
《教育科学论坛》2004,(6):79-79
从去年第7期对有关栏目进行调整到今年第1期把“服务教师专业化发展”嵌入封面,再到今年4月“专业化发展”成为第一回青年教师论坛的主题词,《教师之友》的内容转型工程已经运做了整整一年。这次转型,于作是一次教育实践和教育写作的新的挑战,于编辑又何尝不是一次编辑素质和编辑能力的艰难爬坡!个中况味,《教师之友》的读和作也许有所体会,而作为编辑的我们更是甘苦自知。  相似文献   

6.
在2005年12月24日--25日召开的“北国之春——全国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讨会”上,记者与“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负责人、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首次会面。由于会务繁忙,他只抽出了短短10分钟与记者交谈,未能触及中国基础教育及“新教育实验”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殊为憾事。但他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对“新教育实验”的满腔热忱,以及雷厉风行的工作方式,在这短短的10分钟内表露无遗,给记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2006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这位穿行于政府官员和著名学者之间的教育理想者和实践者,在百忙之中再一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沟通     
《教师之友》编辑部:在一年一度的报刊订阅之际,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钱梅小学开展了“评刊、议刊——评选最佳教育刊物”等一系列活动,活动以问卷的形式,对全校去年订阅的29种教育期刊向全校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之友》因其创意新、可看性强而被评为“最佳教育期刊”。浙江绍兴县钱清镇钱梅小学王林兴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8,(12):8-8
对学生的不同称呼,反映着教师或教育管理者不同的教育理念。《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6期刊载文章指出,“差生”之称谓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的产物。在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这类学生的情感是贬斥厌恶的,其评价标准是简单孤立的唯分数论。  相似文献   

9.
八月情炽     
对热衷上网的教师而言,这个暑假注定是难忘的。“新教育实验第三次研讨会”和“《教师之友》第一期高级研修班”——新教育在线的这“两会”,使江苏扬州的翔宇教育集团成为全国网友向往之圣地。思想的收获一时看不分明,仅“李镇西之家”和“教师之友论坛”上有关“两会”的图片,就足以让没有参加的老师既大饱眼福,又惋惜不已。当然,论坛上大家更关心的毕竟还是课堂。七月底杭州网友徐中华在“教师之友论坛”贴出文章评全国语文大赛后,一时间跟帖如潮。对这个“规格最高、实力最强”的语文赛事讨伐声四起。然而对作为此次大赛的失败者,也是反叛者的郭初阳所上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大家则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诗歌可不可以这样上?这样做有没有故意的惊世骇俗?答案,恐怕还要在许多年之后才能变得清晰。引发激烈争论的还有温岭万壑松的《登山》一课。万的标题“和看云和铁皮鼓聊《登山》——这课能获全国特等奖(第一名)?”颇能吸引眼球,本来是邀请看云和铁皮鼓评课,结果吸引了更多的网友参加,直到硝烟弥漫,战火一直烧到人教论坛。许多帖子已经逃离了对这节课的研讨。这就是网络,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是其幸,也是其不足。相形之下,在“李镇西之家”里关于“闫学的《秋天的怀念》的评课风格”展开的那场讨论则是温和又热烈的。李镇西认为,如果按传统意义上的标准,这节课几乎是无懈可击的(当然,课堂气氛沉闷了些),但如果按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之友》2006,(9):F0004-F0004
由《班主任之友》副主编田恒平策划并总编的“教师百事通丛书”已由山西科技出版社隆重推出,该书以人教育为理念,注重实践指导性,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不可多得的案头宝典。  相似文献   

11.
我第一次知道有《教师之友》这本杂志,是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刊登的《教师之友》征启事里。我永远忘不了的是——2001年5月,我第一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而发表这篇章的杂志便是《教师之友》。从此,《教师之友》成了我生命中的一盏灯。  相似文献   

12.
《教师之友》2004年第一期所做的专题“那一代”在网上所引起的风波,多少有些出人意料。我觉得对“那一代”名师教育观念中一些具有服务于培养奴化人格的东西,拿出来批一批是很平常的事,并且已经平常到让人内心波澜不惊的程度。不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众多的教育刊物中,(教师之友)遵守自己的办刊宗旨,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成为我们最喜爱的刊物,她既是我们的良师,又是我们的益友。 (教师之友)具有指导性、实用性、时效性,内容做到:“新”——立足改革,信息及时;“实’——切合实际,针对性强;“广”——思路开阔,材料广泛;“活”——内容精悍,形式活  相似文献   

14.
近日,有网友在新教育在线网站“教师之友论坛”贴出了一份问卷调查,来自甘肃的红霞老师、来自江苏的点精老师以及来自美国旧金山的旅美方博士分别对问卷做了回答。下面是有关详细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方向和坡度     
和一位《教师之友》的新读者交流,她说,读《教师之友》有一种很“累”的感觉。在经过一番交流,确认了她“累”的症状后,我说,这种“累”并不是一件坏事,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正是《教师之友》所追求的。其实,这种“累”的感觉并不为这位新读者所独享,杂志的不少老读者也时有提及,因此,有必要和大家做一些沟通。这种“累”不是因了文字滞涩——虽然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全国16个城市的2000位公众做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显示:“住房”、“就业”、“教育”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成为今年最受公众关心的”两会”热点。其中对“教育”包括如何治理教育乱收费、打击教育腐败等问题的关注度达到58%。  相似文献   

17.
沟通     
每期我们都会收到大量的读者评刊表,“教育在线”网站也有很多网友一直在热切关注《教师之友》。这既是对编辑工作的直接促进,也包含着对《教师之友》的殷殷期望。从今年第7期开始,我们将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推出新版《教师之友》。在这样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重温读者的建议和批评,对我们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功课。本期“读者来信”我们选发部分读者的反馈意见,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向这些深情关注《教师之友》的读者致谢!我们更期待有更多的读者参与到对《教师之友》批评的队伍中来,因为把《教师之友》办成一份优秀的教育媒体,不仅是我们,也是大家的共同心愿。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18.
我的有限的教育生涯因《教师之友》而划分:缺少《教师之友》的日子与拥有《教师之友》的日子。  相似文献   

19.
“新师范”是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愿景。它的提出不仅是对当下教师教育发展新特征的概括,更承载着终结“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这一教师教育发展“百年难题”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不仅是“新师范”发展实践路径的基本遵循,更是“新师范”之“新”得以立世之根本,它关系到未来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走向。所谓“终结”不仅仅是笼而统之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之谓,而是要建立在“师范性”与“学术性”内涵更为科学合理界定的基础上,挖掘“师范性”的学术价值、认可“师范性”的学术地位、遵循学术发展的逻辑发展“师范性”,这才是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时代追求。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之友》以“实新博活,短精细巧”的个性,展示了独特的风貌和旺盛的生命力,给班主任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送来了“导师”般的帮助,真是“好刊伴我行,永远是温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