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才工作机制改革是决定协同创新成败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才工作存在的弊端,着眼于人才集聚、组织、开发、评价与融合等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全方位打造适宜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工作新机制。同时,要处理好"管"与"放"、"人"与"物"、"进"与"退"的关系,以凸显高校人才工作新优势。  相似文献   

2.
运用"人才结构偏离度系数"、"等级位差"等实证分析方法,纵向对比,重点分析海南省人才结构与产业、行业协调性。海南要通过改善行业工作环境、完善人才竞争机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人才倾斜政策等措施优化人才结构。  相似文献   

3.
以知识密集、跨界融合、快速迭代、高速增长为特征的新产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供给存在严重的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匹配与着眼于"规格"的人才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匹配与着眼于"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匹配与着眼于"课程"的人才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效推进有四种逻辑样态,即"分析预测""需求引领""主动跟进"与"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国土资源系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现状和问题、借鉴国内外创新型人才成长与培养经验和做法基础上,提出了"打造人才梯队、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协调发展,树立科学人才管理理念、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国土资源创新型人才文化氛围"等培养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厘清学术人才回流经济动因是扭转人才流失、实现人才环流的重要抓手。以高层次学术人才回流为研究对象,运用R软件针对其经济动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科研经费对学术人才回流的影响较福利保障、工资收入更显著。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当前科研经费调增权僵化,配置不合理;工资收入缺乏国际竞争力,与社会个人收入中位数相比较低;职位安全感弱化,保障机制不健全。为促进人才回流,建议建立"增长型经费机制","全程式配置"、"科学化使用"科研经费;实施"差异化薪酬"、建立"领先型工资体系";采用"学术计分法",建立"自主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方向,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文章通过对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的内涵解析,以及对"社会人"与"职业人"、"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分析和比较分析,厘清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必须考虑的几个关键问题,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方向,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的内涵解析.以及对"社会人"与"职业人"、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分析和比较分析,厘清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必须考虑的几个关键问题,明确了高职培养的人才应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职业资格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减少职业资格对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双证书制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培训、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产生的直接影响;同时分析了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应建立新的职业资格制度,设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推行企业和行业组织自主实施技能人才评价,构建双证书融合、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互通的"立交桥"。最后提出职业院校应对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把握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称之为是创新人才,这需要一个评判的标准,因此,创新人才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涉及人才评价误区的矫正、层次分析量化考核与模糊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改革、"学生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教师评价"于一体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通过对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演变分析出发,提出了"高技能人才"这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定位,并进一步阐释了高技能人才的类型与内涵.  相似文献   

11.
人才策略是由人才培育、使用与储备策略等相互关联且彼此渗透的环节与内容组成的复合体。美国人才策略包括纵向人才成长过程层次的"流水线"培养与"半成品"开发以及横向培养机构层次的名校育才、企业激才等人才培育策略,唯才是举、宽容失败的人才使用策略,照单全收、养字当头的人才储备策略。卓有成效的人才策略铸就了美国长期以来独霸世界科技、经济鳌头的辉煌,其同时亦是"他山之石",可对中国人才策略的正确制定有着"攻玉之用"。  相似文献   

12.
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影响后备人才发展的关键是后备人才的学习和训练问题。文章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安徽省篮球后备人才的学习与训练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与分析,从而为解决篮球后备人才的"学训"问题提供建议,并为安徽省体育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现实与理论依据,为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要求高等教育培育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人才。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输出方的高职教育,依托校企协同共育,探索高职人才链与产业链适配,从而适应产业对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明晰高职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适配的必然性,分析高职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适配现状,有助于我们思考高职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适配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助推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物流人才的输出机构,高校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物流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偏离度入手,指出当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规模小、人才产出率低、人才层次低、人才素质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在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物流专业招生人数的基础上,提出扩大物流专业招生数,尤其物流管理、加工贸易等相关专业;提高物流人才产出效率;建立"物流实训基地"等建议来推动两者的匹配,为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储备合标准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科技革命对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产生新的冲击和挑战。面对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从"双主体"向"多主体"转变、供需对接结构从"线性关系"向"复杂关系"转变、供需对接方式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等新形势,都要求加速构建智慧化的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基于生态、共享和协调理念,构建职业教育智慧化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包含数据资源、技术处理和对接服务三个层次模块,并通过区域产业、岗位需求、人才供给、供需关联、供需调控和供需监控等六个数据库,以及数据聚合、语义引擎、智能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等四项关键技术,为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提供供需匹配、供需分析、供需调节和供需管理等四项服务。职业教育智慧化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的建设与推进应优化共建共享机制,健全供求趋势发布制度,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师资队伍的结构、整体实力和水平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其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师资流失原因的基础上,从"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四个方面探究了西部地区高校师资队伍构建的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与"90后"群体成为高校大学生主体的时代背景,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特点;同时,探讨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和未来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指出未来大学生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卓越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催生"人才红利"的重要作用,探索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助推"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途径,提出高校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效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四方联合互补反馈的运行机制,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局面,才能有效促进"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人才是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力量源泉,其数量和质量对高校综合实力以及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各高校均开始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动专业化教师队伍发展,而高校人才政策中存在的不足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广泛关注。分析了高校自身定位的同一性问题以及人才政策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人才政策与高校定位的同一性策略,以期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践行教育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协调统一,从而真正做到"校在其道、人展宏图"。  相似文献   

19.
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高职院校人才流失十分严重,极大威胁到了学校的发展。本文从贵州高职院校人才流失的现状、人才流失给学校带来的损失、人才流失的原因及留住人才的对策四个方面出发分析贵州高职院校人才的"流"与"留"问题。为贵州高职院校留住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反思大学生的"考证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流行的大学生"考证热"不利于高校学风的建设,也不利于人才的长远发展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分析大学生"考证热"兴起的原因与发展现状,从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研究解决大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过热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