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一代宗师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的代表作之一《德伯家的苔丝》发表于1891年。从那时起,它就广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我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从作品的神话原型主题入手,作一些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来加深、拓广对这部著作的理解。神话原型批评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和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一起被誉为本世纪三个最具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上出现的研究文学与神话等原始文化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神话原型批评的集大成者,加拿大的弗莱认为原型批评的目标之一就是不仅发现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而且揭示出连接一部作品与另一部作品的原型模式,最终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因此神话原型批评是帮助我们看清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情节背后隐藏着的潜在的人物原型模式和作者的意图所在。  相似文献   

2.
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的问世,标志着"原型批评"理论的崛起。所谓"原型批评",也叫"神话批评"。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是浸润于人类文学文化体系的各个层面,成为研究人类文学的起点。弗莱《批评的解剖》主要是一部原型批评(神话批评)的代表作,通过将《批评的解剖》的不同批评模式运用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可以窥见古希腊罗马神话别样的风采,也是将原型批评理论运用于实际文学批评的一次有益尝试。依照上述分析方法,我们能够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找到符合弗莱原型批评理论的众多意象,也能够根据这如此众多的原型意象映衬弗莱理论的正确性与前瞻性,进一步让读者把握古希腊罗马神话除了赏析与文化的作用之外,更深层次地体现了神话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不朽之作,也是美国历史上"喧嚣时代"的一部精品.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形式上它都堪称一部完美的作品.本文主要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探析"美国梦"的神话原型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神话原型,从而揭示作品中蕴涵幻灭感和悲剧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多元格局中,原型批评不仅影响极大,而且还标志着文学思潮从形式主义回返到对人类原初的基本文化形态的关注和推崇,并通过这种关注和张扬,力图从人类原初的基本文化形态中窥视人性原始的因素。原型批评这种理论专注使原型批评与宗教有了难以分割的关系,或者可以说,原型批评影响的力度和广度都是基于它与宗教的一体性,并由此决定了它的特性与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熟稔《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精通神话叙事艺术,她的多部作品均运用人物的姓名,反映他们的个性,暗示他们的命运,使人物姓名成为表现主题的工具、解读作品的扣结。在《秀拉》中,通过赋予人物名字深刻寓意,运用神话原型批评来凸显主题,表现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和文化归属意识。因此,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来解读《秀拉》这部小说中各人物形象的生命历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人物的精神本质以及作品所蕴含的多重寓意。  相似文献   

6.
约瑟夫·坎贝尔在《神的面具:原始神话》中指出:一些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由于这些作品再现了人类共同的经验,具有激发读者隐藏很深的心理本能的力量。神话原型学派的批评理论便着重阐明人类共同的经验如何体现于古代的神话和一些原型中以及文学创作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诺斯洛普·弗莱则声称“这些范畴(按指原型)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一种单纯的上下相传的关系……事实上,从总的情况看在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方面,存在着回复到那些范畴的倾向。”(《现代西方文论选》第343页) 林黛玉是一个体现《红楼梦》基本思想的艺术形象。本文试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探讨黛玉形象与中国古代“神女神话”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体现于这种关联中的原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因此,从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词是一种较切近诗词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在西方,还产生了一种专门的批评方法——意象批评。这里,我们不想一般地介绍有关意象的种种理论观点,而是结合具体诗词作品,来看意象运用和组合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一些突出表现。一、原型意象:以《君子于役》为例“原型”一词起于文学人类学,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就是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始心象”。原型常保留在神话、…  相似文献   

8.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立足于人类原始经验 ,在整体上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历时态的演变规律 ,借助从作品中抽象出来的结构模式和原型 ,切入人类历史文化积淀中最本质、最原始同时也是最真挚、最能打动人心的精神之根 ,从而帮助我们抓住文学的本质。本文试图在勾勒弗莱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它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以期在分析中对之作出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9.
《图案的原始》中描绘的"日纹"、"鸡冠纹"、"蕨子纹"、"水纹"和"羽纹"都采撷于彝族传统毕摩文化文本。这些图纹作为"毕摩绘画"的重要图案,有彝族神话的渊源和历史。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方法要求对作品整体考察,把原型等概念引入批评的领域。本文对《图案的原始》所描绘的种种纹路从神话渊源角度进行微观分析是为服务于宏观把握,即探寻彝族精神文化的远离式回归。运用弗莱的"站后些"方法论,远观诗歌中描绘的原始图案,分析诗人借原始文化符号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意识"误读",进而建构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民俗学、社会学及人类文化学角度,运用荣格的原型批评方法深入剖析《诗经》作品中的商、周部族起源神话,分析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形态,《诗经》时代的社会性质、婚姻形态及人们图腾崇拜的思想特征。通过分析指出,《诗经》作品中的商及周人的始祖神话传说,与原始母系氏族的婚姻形式及先民的图腾信仰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学人类学的要旨是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方法研究文学。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内容特征主要包括原始主义批评与神话原型批评。少数民族爱情文学作品《龙朱》和《黑骏马》具有原始主义、半原始主义的典型特征以及"原型"的深层意蕴,作家于文本中对"人性"进行了细致的观照。  相似文献   

12.
象征主义艺术借助"符号"来隐喻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感受,其最初的原型范式便是神话和游戏。神话和艺术本来就有不解之缘,两者的联姻在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建构了象征性关系;而以神话形态来表述审美化生命存在,是象征主义艺术特定的言说方式。不仅如此,象征主义艺术指向游戏的维度,一方面,游戏源于艺术,象征主义艺术以游戏方式使生命达到自由生成和无限存在,另一方面,艺术又借助神话召唤人们进入一种"诗意地栖居"。正是在艺术的催化下,神话和游戏通向象征诗学,审美论转化为价值论。鉴此,以神话和游戏为基本维度的象征主义艺术就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之上的文化诗学:人不仅应该成为人,而且应该成为诗人,只有诗人才能给眼前这个现实世界提供并创造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作品中的三个神话原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卡夫卡的整个创作达到了多义性与秩序性的统一、独创性与承继性的融合,是在20世纪西方历史文化条件下产生的新神话。本文从原型批评角度认识卡夫卡及其作品,对我们步入这位作家的艺术迷宫和揭开他的创作奥秘无疑是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原型批评是西方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流派之一,它为人们提供了分析文学作品的新视角。《莱尼和他们》是海因里希.伯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小说中采用了大量的神话原型,比如人物原型、主题原型和意象原型等。文章主要应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莱尼和他们》中所体现的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小说“人仙妖鬼婚恋”母题的发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汉到清的中国古典小说中 ,存在着一个数量巨大、特色鲜明、历史连贯的“人仙妖鬼婚恋”母题作品系列。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出发 ,通过大量的人类学、神话学材料 ,可以证明这一母题的发生源自世界原始文化共有的“人 /神恋”原型与“人 /神感生”原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这一文学批评模式,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作品中的神话以及《圣经》原型意象,以期使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独特创作技巧和创作思想,增强小说的阅读性。  相似文献   

17.
原型批评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研究文学与原始文化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它起源于英国,兴盛于北美。本文介绍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并试图概括其优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来分析威拉.凯瑟的《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妮亚》里的女性形象。作者认为亚历山德拉和安东妮亚的形象分别是“大母亲”和“大地母亲”的神话原型再现。威拉.凯瑟在这两部作品里所展示的创作才华,向读者呈现了其无意识心理中的人类记忆里的女神原型。  相似文献   

19.
来自希腊神话和圣经等西方经典的原始场景,作为文化编码存在于西方许多作家的潜意识中,在他们笔下或被继承或被颠覆。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尤金&#183;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所体现的神话原型及圣经场景的投影和颠覆进行分析阐述,使我们对奥尼尔价值观和作品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荣格是和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他把“集体无意识”视作一切审美活动的原动力,并在无意识“原型”与有意识创作之间、原始神话与现代艺术之间、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之间建立起了新的联系,拓展了西方当代美学与艺术批评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这种关于艺术创作推动力的理论,无疑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其着眼点非常有限,很难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系严整的美学理论.由于荣格过分夸张了集体无意识的动力机制,试图用它来解释一切审美现象,因此难免陷入逻辑的混乱和理论的荒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