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浩清 《云南教育》2005,(19):10-11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的情感发展密切相关。学习数学的过程是积极、愉快、富有想像力的过程,是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生活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最大的体现就是应用题的解答,这本是学生学习数学价值的体现,也更应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乐趣。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看见应用题烦,解答应用题难。本应是让学生体验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应用题,却成了教师教学中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在三年级的《两步应用题》教学中,我根据课标要求,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想像力在小学数学及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这个问题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是想像力在学生学习时的实践与运用。其二是想像力在教师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考虑得更多的是学生的感知、认知、记忆、思维等因素的作用,对诸如情感、意志、想像力等非理性因素却考虑甚少,本文意在结合自己具体教学的实践就想像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作一论述,不当之处还望关心教育,有志于教育的同行多多指正。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像力对于知识学习多么重要.数学学习中的想像力更多地表现为知识、方法之间的联想.所以,在数学学习活动巾应充分关注学生联想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怎样引导学生自己找规律、寻求知识、学会思考?如何让学生自由活泼地去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呢?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中。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有明确的要求: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数学探究有助于学生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时常给学生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感受研究性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7.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而感到不满足产生的。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丰富想像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几种“悬念”设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家好!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数学学习,你的智力参与进去没有”所谓智力参与,就是我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将自已的注意力、脱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都参与进去。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开启学生的想像力。在创造之先,创造必然要设想所要做出的对象,是怎样的形态?具有什么作用?做成之后可供社会作何用途?这种种想法,乃是进行创造的依据。故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想像力的开启,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纵横驰骋,发散集中。  相似文献   

11.
刘玉东 《山东教育》2002,(11):37-38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是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经过结合和改造,产生新表象的思维过程。在想像过程中,对已有表象进行结合和改造的方式是直觉。数学想像是对数学形象的特征推理,它是数学表象与数学直觉在主体头脑中的有机联结和组合。那么,如何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发挥想像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中等职业学校入学学生的摸底测验情况分析,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未达到应有水平,约有30%-50%的学生数学成绩在40分以下。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上看,“自觉型”的极少,“懒散型”、“贪玩型”居多;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自制力较差,自我认识模糊;从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看,初中阶段学习数学应该达到的基本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处于较低水平。有的学生数据处理、计算、分析、判断、推理与证明的能力未达到应有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想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培养能够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一代新人,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就是培养形象思维,它与逻辑思维和运算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怎样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现总结如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不仅学习数学结论,更要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转换课堂教学角色,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意识是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主人的前提,关系到数学学习的成败,而学生这种意识的获得,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各种策略进行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本文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外,更需要具有观察力、直觉力和想像力,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构思“数学日记”,是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是学习分类体系中层次较高的一类学习。通常是指学生本人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分析、理解、判断,以日记形式反映或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看法或态度,体现出学生对实际问题处理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黄玉平 《湖南教育》2002,(13):41-41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与知识的学习,经验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情感、兴趣与意志以及耐心细致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想像力。人的各种能力中,想像力是最神奇的,它具有突发性,最能体现人的创造力。应试教育一个最大的弊端便是扼杀了人的想像力,思维受到了严重的束缚。课堂上培养想像力,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积累想像素材,充分观察。想像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表象为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原型,获得启发。在课堂上应有意…  相似文献   

18.
季腾飞 《教育》2012,(3):41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过多地强调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而忽视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学生想像力与创造力欠佳的现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牛顿曾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9.
在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初级的开发、培养和训练,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考虑得更多的是学生的感知、认知、记忆、思维等因素的作用,对诸如情感、意志、想像力等非理性因素却考虑甚少。本文意在结合自己具体教学的实践就想像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作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20.
数学情感,是指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爱好。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枯燥乏味,对数学没有浓厚的兴趣,因而在内心深处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烦和抵触的心理。而对于喜爱数学,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来说,却感到了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享受。为什么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会产生以上两种不同的状况呢?笔者认为,这与数学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关系,与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情感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奠基石,将为学生形成良好数学素养创造必要条件。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值得每位数学教师认真思索和琢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