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兵 《中国编辑》2008,(2):19-23
2007年7月,北京电视台报道了不法商贩用废纸箱制作的肉馅包子流入早点摊铺的“新闻”,一时间,全市包子的销售量直线下降。直到北京市工商、食品安全和公安部门介入后,查明“纸箱馅包子”事件为该台临时工作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的虚假报道后,市民对包子的“信任危机”才渐渐平息。与此同时,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的“史上最恶毒的后妈”,向人们展示了江西鄱阳六岁小女孩小慧被后妈打得遍体鳞伤的画面并传出了小女孩指证“我的后妈是魔鬼”的同期声。就在众怒难平、“恶毒后妈”成为千夫所指之时,  相似文献   

2.
北京电视台7月8日在《透明度》栏目中所播的“纸馅包子”被认定为虚假报道,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由是,新闻行业在“新闻报道失实”的词语中,又流行一个“新闻造假”。什么是新闻报道失实,什么又是新闻造假呢?它们究竟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3.
记得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把做文章比作做包子:如果文字很长,像包子一样皮很厚,咬了几口还没有吃到馅,读者就会厌烦了。而编辑的工作就是“做包子”:一方面要保证包子里有“馅”,另一方面要保证让读者一口能咬到“馅”——实实在在的新闻信息。但遗憾的是,像这样皮  相似文献   

4.
忏悔与偷窥     
据学者研究,西方文化是以罪恶感为基调的。举个例,一个人逛超市,“不小心”往自己口袋装了一条口香糖过安检被揪了出来,若他想的是“上帝啊,宽恕我吧”而不是中国人常有的“别人会怎么看我”,就属于罪恶感。  相似文献   

5.
时统宇 《视听界》2007,(5):108-108
“纸馅包子”露馅不久,在北京电视台制片人培训班讲课时,我说到为什么会有“纸馅包子”?万恶之源是收视率!大家还给我鼓了掌。  相似文献   

6.
记得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把做文章比作做包子:如果文字很长,像包子一样皮很厚,咬了几口还没有吃到馅,读者就会厌烦了。而编辑的工作就是“做包子”:一方面要保证包子里有“馅”,另一方面要保证让读者一口能咬到“馅”——实实在在的新闻信息。但遗憾的是,像这样皮薄、馅多、味美的“包子”并不多。这里面既有编辑“技术”的原因,也有新闻“原料”的原因,还有操作“配方”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记者手中的话语权是一把无形的利剑,把控得好,维护了公共利益。把控得不好,影响公众情绪.甚至引发社会不安。2007年底.有条“纸馅包子”新闻曾闹得沸沸扬扬。报道称.从1997年起,北京大街小巷里那些制作早点的有照和无照的摊贩们中,就已经开始有人用废纸掺杂在猪肉馅中.用来做包子用,还美名其日“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8.
谁入地狱     
赵州禅师说了一句话:但愿所有人升天,唯希望你沉入苦海。这句话其实是对我而言。 那场“文革”开始不久,与“三家村”有牵连的我掉进了二十多年苦海。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双手被铐从合肥被押回淮南,路经水家湖转车,这是一个肮脏和混乱的小站。押送我的人饿得下车就找饭馆,我虚弱的身体跟着跑得筋疲力尽,好歹在一个包子铺前停了下来。他们将手铐解下一只,把我锁在一个自行车架上。其实我已经两天没有吃饭,哪里跑得动呢?我口袋里只有两分钱,不够买半个包子的,押我的人为  相似文献   

9.
这首七绝是雷文治的励志诗。在我看来,此诗则是对他德艺双馨的真实写照。若用词语来形容雷文治的话,我以为:自信、朴素、耿介、向上、治学严谨、不落窠臼、争强好胜,还有股子“拗劲儿”,是颇为贴切的。就我一个与他有着世交的晚辈来说,平时称“叔叔”,作文称“先生”本为常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复习提示根据成人高考大纲的要求,文言文的复习,重点放在四个方面: 了解文言词语的特点及古今词义的差别, 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的文言句式; 对一般文言文能正确理解、准确翻译. 复习內容一、实词(一)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大多数是单音词,一个字就是一个词。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一个原始的词,往往又派生、引申出几个意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词多义”。试解释下列  相似文献   

11.
目前,汉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表现在广告媒体上,主要是各种广告滥用谐音,乱造词语众。如,用“无泻可及”宣传泻药,用“制冷鲜峰”推销冰箱,“钙不能缺”宣传钙片等的谐音广告,随处可见。据有关人士介绍,  相似文献   

12.
传统笑典     
秀才 有位秀才,年将七十,妻子忽然生下一个儿子。因有了年纪而生的,就取名年纪,隔一年又生一个儿子,似可以读书,就取名学问。再隔一年又生一儿子,笑道:“这么老了,还生儿子,真是笑话。”因此取名笑话。三弟兄长大了,无事情做,叫他们进山打柴,回来后,丈夫问:“三个孩子,谁打的柴多?”妻子说:“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没有,笑话倒有一担。”攀高 有甲乙二人同行,甲看见达官贵人,就对乙说:“这是我的好朋友,见了我难免下车相见,不想麻烦他。我回避一下。”没想到避人官员的住宅内,官人见了诧异说:“是何混蛋,藏在我家,想干什么?”叫外人痛打一顿,赶走。乙问:“既是好友,为何受  相似文献   

13.
在编发一篇稿件时,有这样一句话:“厂领导把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如实公诸于众……”引起了我的思考。显然,这里公诸于众的“诸于”是错了。作者并不了解这个“诸”是一个书面的文言词语,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因而在后面再加一个“于”字就重复了。“诸于”则是一个名词,它的含义是古时妇女的外衣,用在这里岂不令人费解。联想到在其它来稿中还有类似的错误,如“见诸于行动”、“付诸于实施”等,其中的“于”字都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14.
楼兰式爱隋     
坐在我对面,L连续用了“诡异”“匪夷所思”等等词语,用来形容她那突然消失的恋人。  相似文献   

15.
想起社庆时的一个小节目——说说能体现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面貌发生变化的词语,我想“自驾游”这三个字一点也不为过吧!这事要放在几年前还是一种梦想.因为那时有私家车的实在是寥若星辰.街上跑的车里坐的非官即贵,只是最近几年.汽车才开始以私家车的身份出现。自驾游这样的新词才能被造了出来。  相似文献   

16.
刘珂 《新闻世界》2012,(10):71-72
群体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频频出现“不明真相群众”这个词语,通常用这样一个词语来解释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没有“不明真相群众”,很多群体性事件就有可能不会发生,至少也可能在规模上要小一些、破坏性上要弱一些。怎样才能没有“不明真相群众”?新闻宣传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现实形势逼迫我们要深入思考这些内容。  相似文献   

17.
列夫·托尔斯泰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过:“如果我是沙皇,我就要颁布一项法令,作家要是用了一个自己不能解释的词,就剥夺他的写作权利,并且打一百棍。”(见《文化名人的小故事》)托尔斯泰毕竟不是沙皇,他没有颁布此项法令。但是,这些言词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创作态度近乎苛刻的要求,以及他对滥用词语  相似文献   

18.
在词语的运用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本来用一个词语就能具体准确说明的意思,却在这个词语的上边或下边再毫无必要地加上一个与这个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加以复说,结果或使语义重复,或使语言啰嗦,或使语句歧义,或使语法关系错乱,等等;这种毛病即是词义复叠。例如: ①在陕西省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陕西省有名的“运输大王”、澄城县农民葛振兴委员,与记者邂逅相遇。(《人民日报》1988.5.31第二版)  相似文献   

19.
2002年,影视界炒得最热的词语之一恐怕非“野蛮”莫属,这一切发端于那部红得发紫的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它用一种大胆、夸张的手法,打破了传统影片的叙事方式,塑造了一个野蛮、泼辣的新女性形象,继而在影视界掀起了一股“野蛮”风潮,推出了一系列类似风格的影片,如《我的老婆是大佬》、被冠以“中国古代版的野蛮女友”《河东狮吼》等。  相似文献   

20.
凌菁 《声屏世界》2003,(3):33-34
2002年,影视界炒得最热的词语之一恐怕非“野蛮”莫属,这一切发端于那部红得发紫的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它用一种大胆、夸张的手法,打破了传统影片的叙事方式,塑造了一个野蛮、泼辣的新女性形象,继而在影视界掀起了一股“野蛮”风潮,推出了一系列类似风格的影片,如《我的老婆是大佬》、被冠以“中国古代版的野蛮女友”《河东狮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