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家雨果的浪漫主义以1482年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运用美与丑、善与恶的艺术对照原则,既批判了中世纪宗教的虚伪,又揭露了当时昏庸黑暗的封建统治。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魔鬼"与"天使"殊死搏斗的画面。同时引导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与一切"丑"的事物作斗争,追求美的意境,缔造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爱与美角的度分析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爱情观,社会观和事业观,揭示了马丁从对爱与美之梦的追求到梦的破碎的心路历程,指出正确的美学观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灵健康,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美学观,不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则审美的匮乏与失衡可以导致人的困顿与挫折,甚至是灭亡。  相似文献   

3.
渡边淳一的小说《化身》讲述了人过中年的秋叶大三郎试图将年轻的吧女八岛雾子培养成高雅的情人,但最终却失去了她的故事。小说通过秋叶在带雾子去国外旅行的过程中对异域场景所做的评价,表达了日本与西方不同的自然观:“天人相与”。  相似文献   

4.
连菲菲  康玫 《文教资料》2008,(16):28-29
王尔德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本文以童话<夜莺与玫瑰>为例,从灵魂美、图画美、语言美三方面探讨其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传奇》,往往有一种无奈与悲哀,凄清与苍凉的基调和底色。对于这份苍凉 的特色,张爱玲十分钟爱,她说自己“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①。这种“葱绿配桃红”的审美自觉,在其小说中多处显露过,尤其是在《倾城之恋》中,那些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西洋的。各种艺术图景,技巧手法,情调氛围都在作者极具功力的艺术手腕的调配下,进行了新的组合,一些互为矛盾的艺术元素,经过特殊的配置而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新的艺术品质——反差美。 作为现代派绘画惯用手法之一,反差美是把两种完全对立的色调摆在一起,故意造成一种触目惊心的视觉效果。张爱玲把这种手法活用到《倾城之恋》的创作中,从而使其艺术图像大放异采。她大胆地走向现代和传统两个极端,让两种生活方式,观念形态,在同一时空里相互吸引与相互排斥形成一定的张力,让你在落差极大的情感颠簸中,领略到洋场漩流给人带来的荒凉  相似文献   

6.
<正>《九色鹿》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落水的调达。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是一篇公认的"浅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品读文章,感受九色鹿的形象特点时,往往有美丽、善良、勇敢、智慧一说,这都不难掌握。由"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自然感受到九色鹿的漂亮;看到调达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边城》和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同类题材的作品,都重现了文学追寻的主题。两位作家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各自故乡的自然美与人性美,也分别完美地再现了中日两国的"道"与"禅"的民族根性。  相似文献   

8.
40年代是中国新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十年,也是文学创作获得大奉收的十年。随着前两个十年创作经验的积累,随着中国社会不同政治区域的出现所导致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潮的差异,新文学不但在艺术表现上进入了更加成熟的阶段,而且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也进入了更加多样化的阶段。正是在这创作上的金秋季节,出现了年轻作家鹿桥的长篇巨制《未央歌》。这部题材、主题、风格、情调都极具个性的作品,完成于1945年,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1959年才在香港出版,1990年才首次在大陆问世。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在大量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只有香港司马长风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提到了它。在大陆上,似乎很少有人写过谈论它的文章,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对它的研究都有待  相似文献   

9.
电影《模仿游戏》根据安德鲁·霍奇斯编著的《艾伦·图灵传》改编而成,故事主要聚焦艾伦·图灵设计密码解码机、协助盟军破译德国密码系统并扭转二战战局的传奇人生。该电影将二战期间英国传统文化、艾伦·图灵的命运与反法西斯胜利紧密结合,生动刻画了其内心世界的人性历程,深度诠释了艾伦·图灵对真爱的奢望、理想的执着、对信念的笃定、对善良的恪守、对生活的希望、对知识女性的尊重,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思考,让观众切实感受到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0.
<原野>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作者在性格关系中写性格,通过肖像描写写性格,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写性格,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写性格,使<原野>中的人物形象闪耀着个性化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伏虎》和《米洛斯的雏纳斯》是中国和古希腊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二者体现着中西方艺术的诸多差异。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造型特点、审美意趣、文化传统及哲学精神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言情小说的迷乱之中,我读着沈从文的《边城》,品着汪曾祺的《受戒》,有一种久违的舒畅与莫名的感动拨动着早已麻木的心。文学造诣不深的我,完全被两篇小说那匠心独运的文笔、那如诗如画的意境、那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我似乎闻到了湘西地区那被白日炙烤了一天的泥土散发出来的泥土气息,似乎尝到了小英子顺手抛给明子的那几颗莲子的香甜。我深深陶醉于流露在字里行间的那人性之美、人情之爱的氛围中。爱在美中产生翠翠的世界宁静而和谐。柔和的月光、平静的溪水、薄薄的白雾……心上的人在水一方放声高歌,遥表情意。翠翠这个“成…  相似文献   

13.
“替罪羊”原本指的是犹太人在赎罪节用于献祭的羊,后来比喻代人受过的人.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有众多“替罪羊”形象.正是由于《西游记》成功地运用了类似“替罪羊机制”等多种技巧,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妖魔形象,从而使这部优秀的小说走向了世界,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和珍视的宝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4.
<正>孙家秀先生研究莎士比亚由来以久,在莎士比亚研究这块丰沃而又被人耕耘过无数次的土地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中央戏剧学院莎士比亚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她就一直担任这个中心的主任.在她的领导下,中央戏剧学院莎士比亚研究中心中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方面都有重要的多方面的建树.因此也引起了国外莎学家和莎学组织的注意,得到了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曹禺先生的称赞,同时也得到了国内莎学同行的一致肯定.在孙家秀先生以毕业的精力所获得的丰硕莎研成果中,有《马克思、恩格斯和莎士比亚戏剧》、《莎士比亚辞典》①等著作,还有《关于莎士比亚<暴风雨>的评价问题》、《莎士比亚喜剧和<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令人回味的尝试》、《<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的艺术手法》 等几十篇结实而有份景的莎研论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中国研究莎士比亚,演出莎士比亚戏剧,不可不读孙家秀先生的莎学论著,也一定会知晓孙家秀先生的大名的.198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1990年又第二次印刷,(?)印数已达6,000册.这个印数在我国论莎的专著中是相当高的.1994年她的另一部篇幅更大、更为厚重凝聚着心血的莎研论著《莎士比亚与现代西方戏剧》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虽?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笔下的花妖形象,都具有真善美的品格。荷花精是质本洁来还洁去,葛巾刚烈,黄英是人淡如菊,香玉更是晶莹剔透的纯女子,玉版是乖顺娇巧的白牡丹,陶生潇洒非凡。她们都是那么真、那么善良,是花中极品。  相似文献   

16.
李锐"重述白蛇传"的这一行为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古代传说及传统文化的一次全新阐释。作者对"白蛇传"这一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加以大胆的解构和重述,在赋予其独特的传奇色彩的同时,将"身份认同"这一命题作为重述的理念支架和终极旨归,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跳出故事本身反观自己、重新审视现实。  相似文献   

17.
18.
《基姆》是英国作家鲁迪亚德·吉卜林的最后一部印度题材小说,蕴藏着作家本人复杂的东西方文化观,具体表现为东西方文化的显性对立与隐性融合。然而,囿于对东方文化的隔膜、自身的帝国主义立场以及固有的文化霸权主义思想,吉卜林始终未能走出自身局限,找到东西方文化在对立与融合中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有着细腻而生动的人物对话,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用复调理论来展现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世界,透析对话背后的深层内涵。复调理论是否能够用于对戏剧的分析?戏剧中的对话是否符合复调的理论分析?借助于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探究这一问题,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时迁是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着墨不多但地位特殊,非常有影响力的英雄。他虽然没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的勇猛,没有武松打虎的气魄,没有李逵大闹江州的气势,没有吴用"运筹帷幄"的智谋,但他凭借飞檐走壁的特技和不懈努力,在英雄如云、好汉如雨的梁山上屡建功勋,闯荡出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从出身低下、屡建功勋、座次排挤和征途病死四个方面论述时迁与地位低下的抗争,抗争无果后的悲惨结局,从而让读者知晓在《水浒传》这部英雄辈出的作品中,生活在底层社会英雄的多面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