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对就业匹配与毕业生工资起薪关系的研究发现:控制了人力资本变量后,过度教育从无影响变为显著负影响,专业匹配从显著正影响变为显著负影响;控制社会资本变量后,过度教育和专业匹配对起薪的负效应都减小约2%。从不同子样本来看,过度教育对高学术优势院校毕业生起薪的负影响更大,专业匹配对低学术优势院校毕业生起薪的负影响更大,教育不足仅对男生和非"211"院校毕业生起薪具有显著正影响,对总样本和其他子样本都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郭沛 《文教资料》2010,(12):219-220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来自四大矛盾,包括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社会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高校学科建设滞后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矛盾,教育高成本与企业低薪资的矛盾,毕业生实际状况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的矛盾。对此,本文从社会、高校、企业、大学生四个层面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教育高成本与大学生低就业并存现象是大众化教育阶段出现的新问题,直接影响了受教育者的教育投入热情和社会的公平秩序。本文结合大量实例分析了现阶段两者并存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指出缓解这一对矛盾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刚看了篇文章,结论显示在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学生毕业起薪成负相关,即毕业生的起薪越高其对院系任课教师评价的满意度越低。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对教师总体质量的评价与其起薪呈正相关。我想在中职学校中,毕业生的起薪与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之间也应该呈正相关,这可能更多的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中职经过多年改革,教育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及就业质量的好坏、起薪的高低,无不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相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数据,探讨了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工资和就业稳定性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过度教育对起薪有显著负效应,专业匹配对大学生起薪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提升大学生当前工资水平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能岗匹配者的起薪要显著高于低能高配者,不过能力匹配对大学生当前工资的影响并不显著;过度教育者的就业稳定性较差,出现跳槽的概率较高,专业严格匹配者的跳槽率高于专业不匹配者,而高能低配者的跳槽概率要显著高于低能高配者。因此,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目标,需要构建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等多位一体的就业促进机制,提升大学生就业匹配质量。  相似文献   

6.
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公平近年来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课题组于2009年6月进行了第四次问卷调查,主要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及就业起薪等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家庭背景,包括家庭年收入、父母的受教育年限、家庭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以及性别因素等都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及就业起薪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发现,高校毕业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产生更大的、更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其对就业起薪的影响程度不及家庭背景对就业起薪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校毕业生为何跨省就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对高校毕业生跨省就业问题进行了统计和计量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跨省就业与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求职费用总量相当,跨省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得到了学校更多的帮助;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跨省就业的毕业生起薪显著高于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户籍制度对毕业生跨省就业的限制,增大了毕业生就业的成本,使得人力资本禀赋较高(如学业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并不一定配置到了起薪更高的位置,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了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8.
基于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2011届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就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特征变量对毕业生就业时间、起薪、毕业一年后月收入、就业稳定性、就业部门和就业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特征变量中,性别对就业稳定性、就业部门、就业满意度无显著性影响,就读专业属性对就业部门、就业满意度无显著性影响,担任学生会干部和获得奖学金情况对起薪无显著性影响,其他人力资本特征变量对六大就业特征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社会资本特征变量中,除父母一方最高教育水平对起薪、毕业一年后月收入、就业时间、就业稳定性无显著性影响外,其他社会资本特征变量对六大就业特征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以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层线性模型和路径分析等方法,探讨“211”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起薪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211”高校、高校所在地、保留工资、就业地点和就业单位对就业起薪具有显著影响,“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起薪比其他高校毕业生高8.9%;第二,“211”高校、高校所在地、性别、家庭收入、收入期望和学习成绩对保留工资有显著影响,“211”高校毕业生的保留工资比其他高校毕业生高22.9%;第三,“211”高校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起薪既有直接的影响,也通过影响保留工资间接地对就业起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广州市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就业时专业不对口情况,以及起薪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就业时选择专业不对口、专业兴趣对毕业生起薪影响很大,但是专业本身对起薪影响较小。基于这些结论,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原则、目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内在矛盾是哲学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哲学的矛盾由表及里地展现为哲学理解的矛盾、哲学之知的矛盾和哲学活动的矛盾。哲学理解的矛盾表现为各种哲学观的冲突,哲学之知的矛盾表现为本体与境界、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直觉与逻辑、绝对和相对等诸多的对立,而哲学活动的矛盾实即人的基本生存矛盾,表现为心理与文化的矛盾。中国当代哲学理解的矛盾透露出哲学之知的矛盾是哲学活动的矛盾的理论表达,哲学活动的矛盾则是哲学之知的矛盾的基础。因此,合理的哲学之知应该表达哲学活动的内在矛盾,揭示人的生存矛盾,并为人的生存矛盾的解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在分析社会基本矛盾、两类性质不同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探讨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之道,为当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师范院校实现了由单纯师范教育向综合高校的转型,并由此形成了师范性与综合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名”与“实”之间的矛盾、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设置的矛盾、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与教育类课程教育的矛盾、教育资源分配中的矛盾。只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矛盾,实现师范性与综合性的互补共生,达到矛盾的统一,才能充分发挥该类院校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比较文学内部最根本的矛盾是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矛盾。这一对矛盾促使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产生,激发了比较文学学科的活力,并且必将与比较文学学科共始终。面对这一矛盾,我们要在把握差异性的基础上努力开辟沟通渠道,促使二者形成和谐互惠关系,在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同时也要奉行"送去主义",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5.
矛盾理论混淆了“矛盾的特殊性”和“特殊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不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而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看 ,二者贯串事物发展的始终 ,具有连续性 ,因而二者是绝对的 ;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上看 ,二者在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都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同一和斗争的方式上 ,具体条件上等都有所不同 ,因而二者又是间断的、非连续的 ,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诗词审美情感的复杂性、矛盾性可以从虚境与实境的矛盾、客观条件与主观感受的矛盾、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以及景物组合的矛盾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造成毛泽东诗词审美情感复杂性、矛盾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因素当是他性格的多面性与创作情况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普里斯特建立亚相容逻辑系统LP试图刻画悖论和辩证矛盾等"真矛盾"理论。"真矛盾"理论的存在是普里斯特建立亚相容逻辑系统的动因。该系统对于已发现悖论而尚未解决的理论系统给予了合理的刻画,但悖论中的矛盾和辩证法中的矛盾分别属于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因此,用一个系统来刻画有本质区别的两种矛盾是不准确的,该系统并不能恰当地刻画辩证法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主义无矛盾论曾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在50年代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明确提出了矛盾是发展动力的观点.从而纠正了无矛盾论的错误。改革就是在承认矛盾的基础上解决矛盾。反过来说.也只有充分肯定改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意义.才能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更深刻,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矛盾"一分为三"的观点认为矛盾不仅在组合构成上可以"一分为三",在经历过程中体现"一分为三",而且在其解决形式以及对矛盾进行分类等方面同样可以运用"三分法"。这种"三分法"不仅将矛盾论引向了中介论,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容易消解矛盾,带来了理论和实践的困境。坚持用主客体双重维度来分析矛盾存在形态,"一分为二"地认识事物及分析问题,是实践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宗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