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代西学东渐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联系.近代西学传播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深入研究甚至推崇备至,为其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巴黎和会"期间,近代西学在中国的失落又促使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明朝末年,欧洲殖民主义者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文化,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在以后的百余年间,来华的外国传教士陆续介绍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西学当时并没有在中国植根,也未产生任何重大影响。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在华的侵略扩张,西学卷土重来,开始向中国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渗透,不断侵蚀、瓦解、改变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此,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人,字又陵又字几道,是晚清社会一位学贯中西的启蒙先驱,是思想敏锐的学者,是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真理的中国人。严复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为此,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名著。严复在译介西学名著同时,引进了与文化同姻的西方现代版权制度,并对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版权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版权思想。  相似文献   

4.
严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全面了解西方思想文化的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启蒙思想家。他在引介西学过程中,通过翻译西学著作和撰写书评,对西方古典时期的思想文化进行了介绍,从而将古希腊罗马历史文化知识引入了中国。严复引介传播西方古典文化的工作,为维新变法和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文化武器,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人了解外国历史的需求,也激发了青年人探寻世界知识和外国文化的热情。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运动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其中,西书译介在西方文化传播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梁启超是近现代传播西学的重要人物,其启蒙思想是在译介西方与日本的书籍中逐步完善的,且经历了由思想启蒙向审美启蒙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中西学养深厚的朱光潜,广泛接受与吸纳西方文学理论时,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即以中国文化传统作为接受的先在视界、以解决中国文学现实问题作为接受的目的,"过滤式"引进西学;并通过以西学比附传统、对西学思维方式的策略性调整,完成西学的"中国化"。对同处西方话语强势冲击下的当代理论界,蕴藏在朱光潜创造性转化深处的文化心理和方法策略,值得反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汉语的"民主"一词是由偏正结构的"民之主"义经重新分析而变为主谓结构的"民作主"义,当其用来称西方民选的最高国家元首,进而用来指西方现代政治制度时,才最终由词组凝固成词.从"民主"一词所反映的民主观念的变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西方现代思想冲击下变迁的复杂性.由古典义转换而成的新词大致有5种词义变化现象.西学新词的流行或多或少对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具有思维的诱导性和价值倾向性.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形成的国际强势话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西学新词的产生和演变可了解中国近现代一些重要观念的起源和演变,揭示其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历史关系以及在思想史研究上的意义,寻求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正途.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带来的深重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变革又迫切需要西方文化.同时中国闭关锁国状态的冲破,又使西方近代文化有了进入中国的可能.这种需要与可能正是包括逻辑学在内的西学对中国的输入的社会文化背景.一些先进学人对逻辑学的引入和研究,使逻辑学东渐由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9.
中国伦理思想的世界意义——施韦泽的中国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韦泽不仅是20世纪西方世界一个在文化和道德意义上的伟大人物,而且基于其实现西方文化再生的目标,对中国思想、特别是中国伦理也进行了独特和系统的研究:提炼了欧洲接触中国思想的进程,给予中国伦理以最高的评价,对中国文化的复兴充满了期待.在21世纪初中华文化呈现复兴曙光的关键时刻,充分了解和深入探讨施韦泽关于"中国思想的世界意义"的观念,对于中国学界提高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性,将提供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严复的思想是这么一个过程的:严复早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丢弃,中期偏向保守,晚期回归到传统文化。本文认为,严复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严复在引进西学前期,主要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他认为能与西学相对应的内容,为西学作注、作解。而辛亥革命后,他主要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去对照西方的文化观。只是,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一直都本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以精华为本才是严复真正提倡的。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带来的深重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变革又迫切需要西方文化。同时中国闭关锁国状态的冲破,又使西方近代文化有了进入中国的可能。这种需要与可能正是包括逻辑学在内的西学对中国的输入的社会文化背景。一些先进学人对逻辑学的引入和研究,使逻辑学东渐由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语言、科学技术和文化政治思想都逐渐传播到了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的社会思潮、学校体制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等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教会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清朝的新式学堂、留学教育、翻译机构对西方书籍的翻译等几个途径对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者们的争论实际上是西学与西学的一场争论,他们的思想来源都来自于欧洲.关键是"学衡派"的主要成员主张要从西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内在性,以传统文化弥补西方文化的功利性,弘扬中国文化的美学特质,所以他们提出了"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他们强调对西方学说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然后慎重择取.在一定程度上说,"学衡派"具有更健全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6,(12):32-38
林则徐,中国近代著名民族英雄,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迫于当时形势,为维护封建统治和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走上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其西学观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主张严禁鸦片及鸦片贸易;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和对外贸易;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林则徐的西学观开创了学习西学之先河,催生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林则徐的西学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但其重大意义仍值得肯定和学习。  相似文献   

15.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秩序观受到了西方殖民势力强有力挑战。面对船坚炮利的西方,在经历了多次军事失败之后,中国思想界开始有了变化,中国从以前的大国"天下观"转变了,涌现出一批思想家,随着西学动渐,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晚清国粹派是近代中国保守主义的一个派别.其思想主张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假国学,继承其中的精华部分.不反对学习西方,而是强调在学习西方时,要坚持以国学为主体,用西学来发展完善中国传统国学.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明自古至今未曾间断,重点表现在主流思想的传承和演变上。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兴起于春秋战国之交,形成于秦汉,此后不断发展,影响至今。1840年前后,受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全方位冲击,中国社会兴起向西方学习的主流思想,新旧思想间出现争斗、交替和初步融合。从20世纪初开始,结合西方社会思想和中国的国情,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这些主流思想的引导下,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对人类文明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科技文化成就16世纪前一直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古代光彩夺目的文化成就,使每个炎黄子孙都为之自豪。 文艺复兴运动,使西方逐渐出现了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曙光,涌现出大量的思想科技文化成果,而我国封建社会已临近它的末期,文化科技也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光泽。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逐渐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西学泛指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西学东渐”大多是通过传教士实现的。1581年来华的利玛窦是西学  相似文献   

19.
从“西学东渐”的过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从器物的物质层面模仿到文化制度的深层探索,中国人不断地尝试用各种途径来促使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结合,但都没有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社会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成功把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为近代以来引进"西学"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翻译家、哲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nie Berman)提出了"翻译伦理"的概念,并认为翻译的伦理就在于在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中"把‘他者’当作‘他者’来承认和接受"。"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翻译的高潮时期,西方文学作品充当了"他者"的地位,受到中国学者的青睐而大量介入,他们在承认和接受西方文学的同时填补了中国文学的空白,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本文旨在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五四"时期西学翻译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体裁、题材以及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肯定并巩固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