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梭在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人类的三种教育即天性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分别得自“天性”、”人为”和“事物”三种来源,并强调天性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主轴,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围绕它而旋转,让三种教育力量协调一致,共促儿童和谐发展。这个教育理论在把教育对象即儿童提到教育的中心地位的同时,也承认了人和事物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今教育同样意义重大。为此,作将在探究卢梭的三种教育力量的基础上,提出创建一种新型学校——“天性学校”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周俊 《教书育人》2005,(7):54-56
P学校是处于市中心的一所职业学校,前几年经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教学秩序、学生的行为规范良好,学校被评为市行为规范达标学校。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从外界接受的新鲜事物也越来越多,同时职业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较轻,课余时间充足,而P学校周边环境的不理想,各种“室”“厅”“店”“吧”等包围着学校这方净土,再加上学校旁边有学生管理较薄弱的技校,使得午间和放学时,在学校周围各种“室”“厅”“店”“吧”等营业性场所经常可以看到P学校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事物之独胜处曰特色。”即人或者事物具有与众不同,特别优异之处即为特色。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或者说,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办学特色是学校的品牌和名片。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伊始,教育领域对教育创新的高度关注,使得“校本”这一高扬个性旗帜的事物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校本”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化”就是实施以校为本的研究、培训、课程开发及管理的动态过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新的校本化改革。校本化让学校的校长走到了教育改革的“前台”。校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校本改革的主角。  相似文献   

5.
侯光国 《山东教育》2002,(14):12-13
无为而治是我国古代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治蕴涵着三个概念:“有为”、“无为”、“无不为”。有为是对具体工作的管理,是做具体的事;无为并非不为,是从宏观上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因为无为遵循规律,因而可以把事物的整体、局部以及各个部分有效运转起来,达到无不为。无为而治是领导和管理之术,是驾驭有为之术,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艺术。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成功的管理方式仍被现代社会广泛运用,现代学校管理推崇无为而治的思想,必将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一、遵循规律,构建学校管理文化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  相似文献   

6.
“特色”即“与众不同”,在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同和不同。因为有了同,才有了继承发展:因为有了不同,事物才向前发展。这个不同,就是事物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也就是“特色”。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特色,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特色,一所学校也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7.
“导”是驾驭事物的方法,它是顺事物运动之势或直或曲,由缓接、缓介而逐步适度发力助其发展的一种方法,亦即“审时度势”的过程。学校工作中,什么提高教学艺术、教育艺术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啦,一杯水与一桶水啦,对学生要劝导、开导、倡导、  相似文献   

8.
校长在现代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社会、教师和家长等方方面面都对现代学校校长的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从学校管理过程的角度来分析,现代学校的校长做到“五子登科”才有可能有效地管理学校,否则,对学校的管理就难有成效。所谓“五子登科”(“登科”原指科举考中之意,“五子”则代指事物、事情或活动的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五子登科”含有事物、事情、活动之多个方面都要达到或实现的意思),这里是指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要做到“搭班子”、“有点子”、“拍板子”、“查位子”和“担担子”,并能将这五个方面视为一个整…  相似文献   

9.
吴水荣 《湖北教育》2011,(12):50-50
“绿色发展”不仅是指“绿化”“环保”,它泛指一切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生态协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事物的品质、特征或状态。实现学校的“绿色发展”,必须创薪学校的发展思路,落实“七个转向”。  相似文献   

10.
特色学校是学校的特殊性和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其表现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队伍建设、教育教学风格、学校管理等方面。从哲学层面思考办学特色其实是个性与共性、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事物的特殊性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如今,要在尊重学校共性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个性,积极提倡和鼓励多元,最终达到共性与个性,一元与多元的和谐统一。一所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创新、实践、积淀、提炼和发展的过程。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是办学的主体,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矛盾的含义1.辨析: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斗争的关系。此观点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只看到了矛盾的斗争性,而忽视了矛盾的同一性,因为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是把事物自身矛盾双方对立性的关系仅仅理解为在事物内部存在是不妥当的,它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例如,学校里的教和学是学校内部的矛盾,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而学校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2.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各有哪些表现?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对矛盾双方之间所有“对立”和“统一”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抽象与概括。…  相似文献   

12.
浅谈乡镇成人学校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谈乡镇成人学校的建设申改社,崔素华一、建立多元结合的运行机制,是建设好乡(镇)成人学校的关键。所谓“运行机制”是指使某一事物前进和发展的一个有效的工作系统;所谓“多元结合”是指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以来,藁城市各乡镇成人...  相似文献   

13.
学校改进是为提供高质量教育而实施的从内向外的全方位持续性变革。然而,当前学校改进在实践中存在改进理解狭隘化、改进主体间目标差异化、改进实践路径经验化等现象,导致改进主体自觉降低、改进主体间组织认同偏差、改进实践倾向主观化。原生态研究作为一种创造性地推动事物良性发展的研究方式,为探寻破解学校改进困境之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学校改进原生态研究在价值上追求回归改进学校的主体性,回归学校改进以人为本的立场,回归学校改进的原生态。打破“概念化”的学校改进生成原创话语,根植“本土化”的教育现场开展循证研究,回归“日常性”的教育场域促进人的成长,激发“社区性”的场域互动实现共同发展,是进行学校改进原生态研究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应试竞争”扼杀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面对“高分低能”甚至“泯灭人性”的现象 ,我 们应当痛定思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学会认知、学会 做事、学会共生、学会生存”,我们不妨围绕这个“生存能力”的思路来界定理想的“学校 知识”。可以考虑三个层次:社会生活和学校学习所必要的知识、技能,诸如读、写、算技 能和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渗透于各学科和学科之间的科学思考方式;作为社会生活所必要 的价值观、态度。换言之,作为素质教育的“学校知识”大体应当包括三个侧面:一是作为 认识事物与现…  相似文献   

15.
论“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素质教育”●周作云李明刚“素质教育”这个词,目前在学校生活中和有关文件、文章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可是其中的“素质”到底是什么东西?却有不同的解释。一到底什么叫“素质”?郝文武在《素质教育之我见》一文中,①是这样说:“素质,一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二...  相似文献   

16.
中介是存在于事物外部的、相对于两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第三者”,它只是在事物发生转变时才参与到事物内部,因而事物并不总是“一分为三”的。相对于事物之“一分为二”的观念划分和“一分为多”的实体划分,“一分为三”只具数字比附的形式而不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办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至上,教学为先,名师品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办学理念。学校之间的差别在于特色。专业设置、人才质量、教学水平、校风建设等是学校特色的内容。无特色则无事物的界限,也无学校的比较和区分。把教育视为产业的观点、把“做大做强”作为办学的主张和将课题经费、技术专长参股到企业中与老板合伙并作为股东分红的做法,都是应该反省和纠正的反办学理念现象。  相似文献   

18.
石贶晨 《教育艺术》2006,(12):36-36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这句话说明了学校的一切事物都不足简单地、孤立地存在的,它们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用心去观察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每一件事,善于发现教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创新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人们探讨的热门课题,众多的学校和教育同行正进行着广泛的实践和探讨,并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果,为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真可谓形势看好。然而,正如事物的发展总是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一样,在学校的创新教育中,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也出现和存在一些问题。从认识上看,存在着三种错误的倾向:一是“潮流论”。有的教师对学校进行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很不理解,说是“赶潮流”、“搞新样”。二是“副业论”。…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指物的名词后面加“们”的拟人用法,“们”具有使事物拟人化的作用(黄伯荣、廖序东1997)。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什么是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而所谓当作,是使一类事物具有只有另一类事物才能具有的情态动作”(张炼强1994)。这就是说,拟人是写说时让所涉事物具有人的情态动作。用这个观点来考察“指物名词十们”的用例,我们发现“们”并不能使事物拟人化。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其一,在拟人的句子里,去掉指物名词后的“们”并不影响事物的拟人化。按理说,如果“们”具有使事物拟人化的作用,那么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