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鹤壁金山寺蒙汉圣旨碑未见著录于同类碑拓的历史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碑文中八思巴蒙古文的汉译白话部分,与罗贯中<水浒全传>中的语言方言特色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为进一步研究考证罗贯中籍贯及<水浒全传>的语言特色提供了新资料,拓展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绿野仙踪》中“与”字分属动、连、介三大词类,用法多样。与《水浒全传》、《红楼梦》相比较,其用法更接近《水浒全传》,说明语言发展中新质要素对旧质要素的战胜和代替是长期的、缓慢的。  相似文献   

3.
郭琴 《现代语文》2007,(1):53-54
"把"是一个具有多项语义、语法特征的量词,它既可以作名量词,也可以作动量词.在作为动量词表行为、动作次数时,其语义与"次""回"大致相同,本文将对动量词"把"表行为、动作次数这一用法进行分析.本文的动量词"把"均指这一用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中的特色数量词进行了比较,通过对量词词缀的变化和量词"个"的弱化等问题的探讨,论述了北京方言词语中特色数量词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元曲选》宾白中动词重叠式带中置、后置宾语的格式共五种,其中,宾语中置占优势,且人称代词宾语全为中置;动词重叠式加"儿"尾有两种格式,用例尚不多.将这两个方面与《老乞大》《朴通事》《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进行比较,可发现《元曲选》宾白动词重叠式的这两个方面大致介于《水浒全传》和《西游记》之间的发展阶段,依此可推测其宾白语言中有明中叶的成分.  相似文献   

6.
周素贞 《文教资料》2009,(19):40-41
本文以<周氏冥通记>为研究对象,对书中量词的使用情况进行细致的描写与分析,旨在展示<周氏冥通记>中的量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使用情况.<周氏冥通记>中大多数量词与名词搭配比较固定,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7.
先秦两汉是量词产生发展的时期,对<春秋公羊传>中的量词和数量表示法进行研究,将有利于弄清汉语量词的起源和发展问题.通过对<春秋公羊传>中的量词及数量表示法进行穷尽性整理,我们共统计出量词36个(均为名量词),物量表示法6种形式,动量表示法4种形式,并从"引言""量词""数量表示法""小结"四个部分进行阐述,以期对两汉的量词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浅析《论语》的"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丽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1):41-43,62
<论语>中用"而"的地方多达300多处,作者从句子构成的角度将<论语>中的"而"分为"动 而 动( 宾)"、"主 谓 而 不 动"、"动 而 动"、"动 而 动 之"、"动 宾 而 动 也"、"动 而 者……也"、"主谓 而 主谓"、"而已中的'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八大类二十多小类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进一步研究古代汉语"而"的语法作用作了铺垫,具有一定的资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名词和名量词的搭配研究得多,但对动词和动量词的搭配则关注得少。认知上的“有界”与“无界”对立反映在动词与动量词搭配上使得能与动量词搭配的动词总是“有界动词”。本文先从“有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占据的时间段是否重复的角度归纳了“动 数 动量”这一动词和动量词最常见组合形式中的动词与动量词的搭配规律;然后进一步考察了动词和动量词共现时其过程结构三要素(起点、终点、续断)的强度,发现动词过程结构三要素强度差异决定了其后能否带动量词形成“动 数 动量”组合,能带动量词的动词一定是双限动词并且其续段强度必须达到4。  相似文献   

10.
"小时;分钟;秒钟"等是表示具体时间的时间词,它们在用法上有很大的共性,但通过对它们的用法情况的描述与比较,可以知道1. "时/点、分、秒"不是"小时、分钟、秒钟"的简称.2."分钟、秒钟"是量词,"小时"是准量词.  相似文献   

11.
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用法与在普通话中的用法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使用范围要大于普通话中的使用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二者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动量词"把"在方言中的一些用法就进入了普通话,并且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对动量词"把"的在普通话中句法功能变化的描写,可以揭示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所达到的特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量词包括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两种,前者是指"所有"、"任意"、"每一个"等表示全体的量词,通常用符号"x"表示"对任意x";后者是指"有一个"、"有些"、"存在一个"等表示部分的量词,通常用符号"x"表示"存在x".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是新课程高考的必考内容,考查方式十分灵活、多样,而且可以和其他知识交汇综合考查.下面就教学中的案例四则,来说明一下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考查方式.  相似文献   

13.
"数词+量词+中心语"是汉语中常见的数量短语结构, "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因其数词仅限于"一(半、几、两)"而有其特殊性,其语义特点表现为:名量词(一般名量词、不定量词、临时名量词)、动量词(一般动量词、借用动量词)、时量词对数词的选择性;中心语或者动词与动量结构对数词的选择性.本文将从语义方面分析"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的语法特点,以期对这类结构有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水浒全传》中的选择疑问句分为列项选择问和正反问两类,数量虽不多,但表达方式多样,本对其特点和分布作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最后,联系《水浒全传》成书的语言基础,对书中选择疑问句表现出来的几个明显特征进行了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从语法形式上看,<水浒全传>中"被"字所介入的宾语较为丰富和复杂,不仅包括名词、代词和词组,还包括双宾语和插入性说明成分.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汉语时期被动结构由简到繁的发展趋势.从语法意义上看,"被"字句的介词宾语可以是行为的主动者、行为的凭借与工具,甚至还可以是行为的受动者."被"字句的介词宾语常常可以省略.但在"被…...  相似文献   

16.
《水浒》里的某些诗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宋江和作者的反动思想,对于我们认识投降派颇有帮助。我们据《水浒全传》本选出几首(包括韵文),试加批注,供工农兵同志在评论《水浒》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屈原列传>(节选)(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4)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该句中的"谤"字,<教师教学用书>和其他很多资料都理解为"诽谤、诋毁";一些辞书也不例外,如<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谤:释[2](动)诋毁,诽谤.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事实上,这里的"谤"字应该释为"批评、指责".  相似文献   

18.
"一脚深,一脚浅"类并列短语,其实是"一量形1,一量形2"格式中,量词是动量词和时量词的情况.这类短语可以做状语、谓语、定语等句法成分,短语的内部成分及成分之间,有着不同的句法语义特征和表现.  相似文献   

19.
潘峰 《现代语文》2005,(12):10-12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日光"为其本义,它通"帛"、"别"、"伯"和省"日",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此外,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康熙字典>(简称<康>,下同)、<中华大字典>(<华>)、<辞源>(<源>)、<汉语大字典>(<字>)、<汉语大词典>(<词>)、<应用汉语词典>(<应>)、<现代汉语词典>(<现>)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规>)八部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定义遗漏、释义琐碎、一语多义、义例模糊等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水浒全传》中的骂詈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水浒全传》中的骂詈语进行了穷尽性的研究,从语义、语用、语义与上下文语境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全书的骂詈语作出分类。从语义角度将《水浒全传》中骂詈语分为七大类,从语用角度将其分为三类,从语义与语境结合的紧密程度分为两类。并对分类进行了较具体的说明,指出了骂詈语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