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2.
杨慎(升庵)活动于弘治、正德、嘉靖年间,正是“七子”主盟文坛,倡言“诗必盛唐”之时,他提出上溯汉魏六朝之论,尤着意于六朝诗承上启下的作用及其清新妍丽的风格,以纠正“七子”的摹拟习气与粗豪诗风。与此相联系,在评价李杜上的扬李抑杜也表现出他崇尚六朝的倾向。他还肯定宋诗及初、中、晚唐诗的成就,以破除“七子”的武断之论。他还强调学识的重要性,以针砭唐诗派轻视学识的时弊。他提出了文与质、才与学相结合的美学观,形成了“渊博靡丽”的诗风。但他的诗论究其根本仍是一种以体制格调论诗的拟古理论,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具体论述了汉魏六朝诗质文代变的过程。就地域而言,南朝诗偏于文,北朝诗偏于质;就时序而言,汉诗偏于质,晋宋以下诗偏于文。但无论质与文,真正走到极端的情况并不多,多数作品还是能质文结合,只不过是或质胜于文、或文胜于质并在“胜”的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由此形成了汉魏六朝诗并不单调的色彩。论文还阐述了当时人对于文质兼具的理论认识,论述了与质文有关的自然与雕琢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乐府诗从两汉开始,历代都有作者,但到唐代为止,它的美学风貌使基本定型。我们知道,乐府之设,早已有之,汉武帝始立乐府官署。“至武帝定郊把之礼,乃立乐府夜诵。”[1]汉魏乐府和南朝乐府民歌构成了乐府两种基本的审美品格,一是两汉乐府的质朴无华和建安的风骨挺拔构成了汉魏质朴刚健的美学风貌;一是南朝乐府的真切自然、清丽婉转构成了迥异于汉魏的独特的美学品格。唐代以后,乐府诗作基本上进入摹拟期,但也正是在唐代,乐府诗终于找到了自我,完成了对自我品质的认同和塑造。唐代全部文化的根本是重建秦汉儒家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在<论诗>中比较中肯地品评自汉魏迄于宋代的众多诗人流派及其作品.对于江西诗派之宗--黄庭坚,元好问是将他与江西诗派区别对待的,认为他既有功于宋诗的开创,但也开了宋诗以学问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弊端.对于江西诗派的一味摹拟,元好问给予尖锐的批评,并指出了他们不能面对现实的要害.在向古人学习的问题上,元好问之论较好的解决了借鉴古人与观照现实的关系问题.他的诗学主张,对诗歌创作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武后朝诗人中,陈子昂的人格精神和诗歌创作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他标举“汉魏风骨”,提倡恢复建安文人的远大抱负和慷慨意气,在复古旗帜下革新“采丽竞繁”的文风。本文旨在从社会历史语境入手,分析其“汉魏风骨”得以形成的原因;通过对他生命境界的描述,再现其“汉魏风骨”的精神基调及主体人格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胡萍 《教育文汇》2004,(2):35-37
汉魏乐府中有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头的《焦仲卿妻》诗,写的是焦仲卿与刘兰芝夫妇殉情化鸟的悲剧故事,凄婉感人,“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它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公元507—583年)选辑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宋人郭茂  相似文献   

8.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是汉魏六朝拟诗的杰出代表,江淹在模拟的同时从“意象”、“句法”、“诗歌体式”、“声律”等角度对原有诗作进行多方面的因革和创新,从而实现了诗体由“复”而“变”。这些创新性因素同时体现了南朝文学观念和诗学思潮的变迁,成为文人引领文风变革的有效手段,也预示了文学变革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诗杰——王勃,初唐诗人,字子安。其诗构思新奇,流丽婉畅中蕴含着宏放浑厚的气象。他与同时代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后人誉称为“初唐四杰”。故后人称之为“诗杰”。诗狂——贺之章,初唐诗人,字季真。其诗清新通俗,常为人争相传阅。他秉性放达,自称“四明狂客”,故后人称之为“诗狂”。诗骨——陈子昂,初唐诗人,字伯玉。在创作上标举汉魏风骨,  相似文献   

10.
南朝礼学的等级观念是钟嵘《诗品》“品第”批评法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钟嵘师从礼学大师王俭的学历背景及其兼通礼学与诗学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在对汉魏六朝的诗人们进行品第高下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礼学的等差理念与序次思维,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在《诗品》这部“思深而意远”的诗学批评著作中,礼学与诗学理论在审美价值理念、思想方法等层面彰显出高度的一致性,反映了南朝文学批评论有着深厚的礼学渊源与礼义内蕴。  相似文献   

11.
李东阳认为诗必有“格调”,看诗要由“格调”下手。但他并不主张摹拟,而是力求诗句的自然匀稳。前后七子则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力攻东阳,嫌他软滑。李东阳这祥,专讲“格调”,不注意情理;七子之徒,自视甚高,雄傲一时,这不能不产是明诗不如宋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南朝是一个音乐发达的时代。南朝音乐诗的创作,不仅是诗歌题材领域的一次拓展,而且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们是南朝诗人孤独苦闷内心的写照与呈现。笔者通过分析南朝音乐诗蕴藏的愁离伤别、思乡恋土与知音情结三方面情感,揭示了南朝音乐诗的“孤独”品质,以此来探寻南朝的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南朝是一个音乐发达的时代。南朝音乐诗的创作,不仅是诗歌题材领域的一次拓展,而且还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们是南朝诗人孤独苦闷内心的写照与呈现。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分析南朝音乐诗当中蕴藏的愁离伤别、思乡恋土与知音情结三方面情感,揭示南朝音乐诗的“孤独”品质,并以此来探寻南朝的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4.
数词入诗,“一”字入诗,这是唐代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之一,而“诗圣”杜甫尤其喜欢使用“一”字。笔者调查了他的一千五百多首诗,用“一”字的就有三百九十八首,“一”字出现了四百六十一次。老杜是个“苦用心”的诗人,他特别重视锻词炼字,“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一方面吸收汉魏六朝以来文学语言的精华,一方面使用唐人口语中的词  相似文献   

15.
许学夷的汉魏诗史观,受明代七子派相关思想影响较大,但又自觉地对他们的观点予以驳正与补罅,从而在思路与学理上对明代的汉魏诗歌研究作出一定的推进.本文着重从两方面对他的汉魏诗史观作一评述,一是对格调派尊汉贬魏的诗史价值观的批判,二是以"正变"说建构自己的汉魏诗史序列.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与“五四”时期同属社会动荡 ,思想开放时期 ,反映其时情和爱觉醒的有南朝艳情诗、“五四”爱情诗 ,二者有相似性。然南朝艳情诗体现着男性中心和男性霸权 ,“五四”爱情诗则反映着女性的尊严、独立人格和男女互爱。  相似文献   

17.
潘啸龙教授的《诗骚与汉魏文学研究》今年元月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38千字。该书乃作者30年来在“诗骚”和汉魏文学方面最有影响的论文之结集。其中对《诗经》“赋法”和“抒情人称”的研探,深入精到;对屈原“放逐”和“沉江真相”的考察,推动了屈原生平研究的深化;对《离骚》“抒情结构”、《九歌》“祭神特点”、《天问》“问难艺术”、《招魂》“民俗背景”和“楚文化”对屈原创作影响的探索,至今驰誉楚辞学界;  相似文献   

18.
逯钦立选编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有两首写庐山的诗。一首是南朝陈刘删的《登庐山》:“野烟出炉上,山花落镜前。危梁取大壑,瀑布挂中天。秦始眺宇宙,汉武上旌旃。结庐分往籍,留艑映遐年。”一首是隋代刘斌的《咏山诗》:“灵山峙干仞,蔽日且嵯峨。紫盖云阴远,香炉烟气多。石梁高鸟路,瀑水近天河。欲知闻道里,别自有仙歌。”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与“五四”时期同属社会动荡,思想开放时期,反映其时情和爱觉醒的有南朝艳情诗、“五四”爱情诗,二者有相似性。然南朝艳情诗体现着男性中心和男性霸权,“五四”爱情诗则反映着女性的尊严、独立人格和男女互爱。  相似文献   

20.
诗杰——王勃王 勃的诗构思新奇,清新中蕴含着宏放浑厚的气概。他与同时代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后人誉称为“初唐四杰”。 诗骨——陈子昂陈子昂在创作上标举汉魏风骨,强调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和刚健的风格。其诗词意激昂,质朴刚劲,故有“诗骨”的誉称。 诗佛——王维王维参禅拜佛,在他的山水诗中,常融入佛家的思想观念。他常布置一个有情有景的“境”,但又不写明这个“境”究竟是什么,而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所绘情景去领略去体味其中奥秘,这也是佛教禅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