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与“教室”在英文中是同一个单词——classroom。尽管我们是用两个不同的词去指称它们,但通常人们仍然把“课堂”和“教室”相等同:以为一道墙、一排篱笆围出一个院落,围出一方空间.人置身其中便有了读书的感觉。然而,课堂并非教室。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远比物理空间具有更加鲜活的生命取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更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2.
金锐 《现代教学》2013,(6):78-79
最近几年,美国教育界提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何谓“翻转课堂”?就是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改变教学和学习发生的地点。传统课堂中,学习发生在教室里,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作业,学生回家练习。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习发生在教室之外,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具体问题,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回到教室中,向教师或其他学生寻求帮助。  相似文献   

3.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无庸讳言.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课内损失课外补,主科损失次科补”: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教育家叶澜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他们一定会呈现出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更为精彩纷呈的新天地。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场所。根据小学数学学科性质和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数学课堂也应注重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在惊讶中读完孙双金老师的《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很佩服她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对书本内容进行质疑.能在课堂上“不拘一格”地提出连孙老师都没能想到的问题,更令人费解的是孙老师也很难回答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后却“迎刃而解”了。孙老师的教学感言是“学生可畏”.我也那么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规则是指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从类型上来说,规则属于一种制度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和共同享受的精神财富。为此,课堂规则的制定,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首先。要着眼于学生自然人性的发展。在传统的课堂七,正襟危坐、发言先举手、不得上厕所、不能喝水、不能插嘴质疑争辩、迟到不能进教室等似乎早已成为清规戒律,而稍有“越轨”者.均被视为“异端”,轻则被训斥、罚抄作业、罚站、罚蹲、罚面壁、罚打扫厕所,重则汇报家长、写“检讨”、被赶出教室……这些课堂“规则专制”所呈现出来的尴尬,是忽视了学生自然人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初中学生情感丰富强烈,思维活跃敏感,求知欲望旺盛,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把学习与兴趣联系在一起,较易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的心理特征。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努力寻求教学愉快化的途径.启发诱导学生把学习地理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引导学生课堂上多动嘴、动手、动脑,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辩论,把被动的“要我学”变成积极主动的“我要学”进而达到“我爱学”的境界。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总关情。”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在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独创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中“争奇斗艳”,淋漓尽致地展示自我,从而形成“万紫千红”的景象。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目前研究的“动态生成”课堂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进行教学“预设”。充分“预设”是课堂的本源、催化剂;生成则是预设的新生命.是课堂生命的体现。在此.笔者也来谈谈如何精心预设.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10.
1.新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小脸通红”,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相似文献   

11.
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是“课堂”德育模式的三个组成部分。“校园课堂”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优化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校园生活。要使学生在“校园课堂”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启迪智慧、提高修养、彰显个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获得生命发展的营养,就必须多视角整体构建“校园课堂”。  相似文献   

12.
体验教学模式是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模式之一.它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即学生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安排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主动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纽带,音乐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认知和行为协调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里,师生地位平等。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统一。由此。打造像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说的“润泽的课堂”。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效”,相信这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追求。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并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素质的沉淀,缔造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这是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许多同行都在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根据笔者近年对课堂的观察,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一线教师对新理念的“认识——实践”的理解还缺乏深刻性、科学性和整体性,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功利、片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益。那么针对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要怎样构建有效的课堂呢?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数学教学首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教学生学什么”和“教学生怎么学”.拜读了文[1]后,感触颇深:作为课堂数学教学的主要传播媒介——数学教学语言,是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动脉,对辅导学生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本文就新型课堂语言设计作了一次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赵丰平 《湖北教育》2011,(12):10-11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没有课堂的真正高效,所谓的“素质教育”就只能是小打小闹的点缀,甚至会沦为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帮凶”,教学就永远走不出“时间+汗水”“拼命+玩命”的泥淖。学生脖子上长着教师脑袋的传统课堂,是忽略学生个性差异的课堂,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殆尽。  相似文献   

16.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备,没有语音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时候是被固定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天天如此.枯燥乏味。生活处处有课堂,怎一个“教室”了得?人们常说“信手拈来皆文章”,在教学完《江南春》后,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刘平男 《湖南教育》2006,(12):15-16
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是完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活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课堂上,我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简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想说就说.然而学生有时的言语也让我陷入深思而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8.
“全效课堂”是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它的本质是追求教学的效率、效果、效益,基于课堂,延伸课外:它的核心是追求师生的生命发展。全效课堂就是调动一切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为前提.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课堂研究?本文通过案例介绍并结合有关文献研究,把课堂研究定义为:为改进教学而进行的关于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系统调研,并阐明课堂研究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研究的区别,以及课堂研究所采用的“课堂调查”等基本方式方法。一、案例我带着初中英语课本、笔记本电脑和3本学生英语作文本走进初一(5)班教室,开始上“五一”节长假后的第一堂课。教案是早上重新设计的。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们分组(4人)说一说假期活动,然后通过同学“推荐”,让两名学生上来讲述他/她的故事,学生们反应很积极。接着请值日生来朗读我事先划定的50个单词…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三课堂”教学模式指按照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教室课堂、校园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为场所开设理论教学课、校园文化活动课和社会实践课。教室课堂可以奠定理论基础,校园课堂可以促进知识内化,社会大课堂可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