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在成长中走向成熟,生命在生活中感悟境界。境界是一种精神与修养,是一种微妙的感觉。教师的境界平凡而独特、朴实而珍贵。当我们行进于教学之境,驻足于心灵之路,常会叩问灵魂、积淀情感,从而带来幽远的思索。境界没有止境,更没有捷径,正像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谈到的三重境界让人感悟颇深一样。  相似文献   

2.
赵晓芳 《教师》2014,(7):19-19
正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讲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一境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用这三种境界来描述我在衡阳师院参加"国培计划(2013)"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初中思想品德置换脱产研修班的种种经历和感悟,是最恰当不过的。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国培班学员是各县市的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大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思想品德教学和学校管  相似文献   

3.
中国前圣先哲,多有关于为人、处世、做学问的境界之说。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做学问的三重境界进行了高度概括:"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审视政治课有效教学,前两重境界是政治教师行走在术、法的"必然王国",第三重境界则是进入了教学之道的"自由王国"。相信杨伟东老师关于政治课有效教学三重境界的阐述会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正王国维先生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人生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据此,我以为,语文教学也存在三重境界:"教之以句读"的授业境界、"明之以疑窦"的解惑境界、"传之以大道"的养心境界。教"句读"只能知事理,解"疑窦"方可明是非,而传"大道"才能善德行。故而,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教学问,更要塑学养。何为学养?辞典释义为"学问和修养",于治学可显,后者为递进、为侧重。故此,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是于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三重境界常被用之于形容读书做学问的程度,即评价学术研究之过程。但评价学术研究之结果,则应是另外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乃求真,代表的是科学性;第二重境界乃求善,代表的是人文性;第三重  相似文献   

6.
感悟即感受领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心领神会的一种境界。东方文化重感悟,语情信息的理解更重感悟。面壁三日,恍然大悟;涵泳品味,豁然贯通;得意志言,妙然心悟。这都是对感悟现象的形象描述。这里所说的语,指的是语情信息理解上的一种特殊的思维现象,是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所引述的那种“自然灵气,不思而至”“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的思维睿智。认识上述语情感悟的特征,并根据这一特征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对优化语文教学的情境,实现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情信息理解重感悟,是由汉语言特有的美感形态和人文…  相似文献   

7.
要摆脱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必须走出重讲解轻感悟的误区,尽量诉诸学生感悟,培养学生语言感觉,让他们用心去感知,用心去体悟,用心去感受.使课堂教学进入叶圣陶先生曾经描述过的那种境界:"一个教室,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则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的有效方法.在精妙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有一种摆脱了实际需要之后的自由解放感和超越狭窄应试圈之后的广阔无垠感.这是一种审美的氛围,师生融化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之中,都有一种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这样的语文课如春风化雨,学习语言成了其乐融融的享受.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得到语言形象、语言意义、语言情感的感悟.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有效的方法创设课堂情境,搭建学生感悟的温棚.  相似文献   

8.
教学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电脑辅助教学就是一个新的境界1."乐学"的境界--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学习更愉快;2.博大丰厚的境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节奏;3."逸而功倍"的境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4.信息时代任驰骋的境界--不仅交给学生一张毕业证,更是交给他们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达到这种境界,得先经过王国维的"三境界"1.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独上高楼",能忍受得了孤独,"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在没有什么名和利的情况下"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2.有巨大的投入,包括资金的投入和时间、精力上投入.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9.
"布白"原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教学也应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注重布白艺术。在知识新授、情感体验和知识迁移等教学过程中留出余地,让学生利用想象或思考填补一个个空白,达到自我感悟、自我教育。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相似文献   

10.
"课堂因错误而精彩。""融错"既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态度和教学境界。"融错"不仅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合作交流、主动纠错、形成感悟、提升认识的有效载体。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设计相关的"融错"环节,在有效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同时,尝试在"融错"中提升学生学习的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教学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所以务必要"悟"入。惟有"悟"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悟,亦即现在所说的感悟,其过程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对话中进行的,是一种微妙的难以捉摸的心理意识活动。欲给感悟下个完整而准确的定义,实为困难,笔者僭用一下刘贞福先生的诠释,他认为:所谓感悟,是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所学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笔者现就感悟式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若以此三重境界来看,我们会发现,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历程与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在某些方面有着共通之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喻为一种"执著的教育追求和质朴的教育情怀"。大音  相似文献   

13.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语引自晏殊的《蝶恋花》,指做学问要另辟蹊径,独上高楼,开阔视野。这是对研究对象的选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一门学科,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做题对付考试的层面,而应该从解题过程中学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好数学是一种能力,享受数学是一种体验,如果能将数学文化融入生活,那就是一种"独上高楼"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李志进 《广西教育》2015,(5):120-121
纵观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但凡学有所成者,大都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笔者经过十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感慨此三种境界应用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妙析】概括了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  相似文献   

16.
信青霞 《现代语文》2005,(10):51-51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感悟.如何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呢?这其实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具体体现.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刘勰也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7.
顾婧 《学子》2012,(11):64-64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后世认为,这三种境界不仅适用于参禅,也同样印证了由青涩到成熟,直至圆融通透的人生。而笔者认为,此三重境界不仅印证了人生,还印证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简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便...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果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看作学生学习最终登攀的高楼,那么,"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则是筑起这一高楼的最基础、最关键、最不可或缺的砖石。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无疑是积累语言的首要渠道。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课程标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要求,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词语和简短句子的积累上。  相似文献   

19.
文学家高尔基曾言:"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读书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灵魂与书的思想生命的一种不期而遇。这种人书在生活这片绿地的"相遇"呈现出不同的境界。第一种境界:走不进去,滞留门外  相似文献   

20.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人生目标设定的阶段。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追求目标的实践阶段。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目标达成与升华的阶段。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发,道德与法治课也应该达成三种境界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