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教育理解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理解就是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在与教育文本(理解对象)对话的过程中在感情、认知与行为方面不断筹划并实现自己的生命可能性,它具有工具性与目的性、求真性与向善性、占有性与超越性、智慧性与感情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师生与教育文本对话并达成共识是教育理解的生成机制。教育文本包括文化文本(自然与人文)与人际文本(自我与你我),判断理解文化文本的标准是正确性(自然文本)和共识性(人文文本);判断理解人际文本的标准是实践接纳性。顺利对话应具备一定条件,听者要有倾听品格和对语用力量的敏感性,以及较强的“理话”能力;说者应富有说服力,能把言说的“合知理”与“合情理”统一起来。教育理解坚持有利于师生生命可能性的筹划与实现的价值取向, 努力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以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华章》2006,(11)
理解教育所信奉的“理解观”是理解教育的基石。由此确立的理解教育的主要内涵是:通过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师生身心更好地发展,生命意义更加丰富的过程。一、发展师生的理解意识,使之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一)确立理解性校训,即“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理解学生,教在心灵”旨在提示教师:理解作为手段,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因为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每次教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真切的内心体验,这样的教才能事半功倍。反之,把教建立在误解学生的基础上,虽然教了,甚至教得很苦,但大多…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强化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质量,首先应进一步明确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略意图的自觉意识,明确其政治性的、社会性的和指向未来的实质与核心价值。高校德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根本上是“准备”性、积淀性的,不宜过于急功近利,要正确处理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问题.正确把握理论教育的主要目标指向。当前大学生理论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针,最为突出的要求是回归生活世界,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契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相适应。实现这一要求,是一个高度理性自觉的过程、强化“问题意识”的过程,甚至是一个高超的艺术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4.
人的意识活动都希望通过最佳的活动过程得到最满意的结果。“最佳”、“最满意”也就是“最优化”。从这个角度讲,教学优化是一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课题。说它“古老”,是指从有教学以来,师生们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他们各自理想中的教与学的优化,世界上的教育家也都企盼通过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去影响实际教学以达到他们心目中的“优化”。说它“富有生命力”,不仅因为正是教育及其研究活动的主体对优化孜孜不倦的追求,构成了教学活动发展与改革永恒的动力,还因为时代的发展,教学优化的课题已从潜在的自发状态中走出来,催促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加自觉地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交往教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交往教学是以合理的人性假设为逻辑前提,在平等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学文本之间,以语言为主要交往方式,以师生内在的、自觉的共生共长以及文化的理解生成为旨趣的双重建构教育活动。交往教学尊重人的生命并且激发人的生命力量,以主体间性的和谐美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及价值追求,依托于文化且创生文化,以生活为源泉且勾画着可能生活,在开放动态的过程中编织着非线性的复杂世界,理论探究、实践观照以及方法论的突破与创新构成了交往教学研究体系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6.
大学是人学以成人的地方,大学教育是人释解、寻译个体性和社会性的智识活动。奥克肖特希求的大学教育形态是博雅教育,由个人理解的学习向度和社会环境的客观存在构成,是传统习惯得以留存和延展的家园。博雅教育所达至的佳境是归复大学与知识对话的道德本性。奥克肖特将知识的构成要素分解为“信息”和“判断”。信息由客观事实构成,是思维提炼的产物,依借“指示”来教;判断由思考方式构成,是思维表达的结果,通过传达相关信息来教。大学教育在于承续人类智识遗产,与任何外在目的保持允洽的距离。奥克肖特的博雅教育理念旨在廓清大学教育的限度和可能性,指明大学应以“判断语言”为认识手段,引领师生参与矫治不良意识、调和代际冲突的谈话。  相似文献   

7.
<正>1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涵和教育价值《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学是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数学的产生、发现和发展,理解数学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过程,需要民主的学习氛围、丰富的学习素材、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  相似文献   

8.
教育社会学是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的学科。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在科学化追求中对学科的人文性有所忽视,有必要对这一学科特点加以补充论证。具体来说,教育社会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是一种蕴涵着客观性、开放性、理想性和超越性的社会事实;第二,基于人、教育与社会三者之间整体、动态的关系取向,教育社会学重视教育与社会的互相“发现”,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第三,饱含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的教育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现代转型有待教育社会学返回历史深入挖掘。由此构成了一条基于文化传统创新、彰显文化自觉和自信、建构具有本土特色和世界意识的中国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9.
林梅军 《天津教育》2023,(18):177-179
<正>“自发”是指人在不理解客观规律和情况的前提下,主动做出一些行为,是一种不知而为的行为。“自觉”是指人对客观规律有了解,对客观事物有着清醒的认识,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选择参与这些活动,自愿地做出一些行为,是一种明知而为的行为。那么,在幼儿劳动教育中要想让劳动教育回归生活,就要让幼儿从“自发”到“自觉”,有意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教育,自主地开展一些劳动活动。  相似文献   

10.
时间是一种需要变革的教育观念,它既通过节奏和秩序构成了学校教育实践的形式,又以此赋予学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由于时间对实践的构成性作用,传统教育的时间框架无法支持新的教育尝试,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需要建基于一个新的学校时间结构上。学校时间结构变革的出发点在于厘清当前学校时间的育人困境,并理解其与当下教育改革的逻辑冲突。当前学校中的时间以工业时间框架为基准,以时间饥荒文化为特征,呈现出匮乏、冲突和控制等景象。这是一种基于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取向的学校时间结构,它剥夺了学生自主成长和自由发展的机会,并给师生带来身心的双重负担。由此,当前的学校时间结构与当前的教育改革形成了根本的逻辑冲突,学校时间改革需要由“管理人”的时间转向为“教育人”的时间。此时,一种低欲望、弱控制力、强包容性的学校时间结构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11.
“人的意识觉醒”是《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诠释的关键概念。通过剖析“人的意识觉醒”的内涵,进而揭示其在教育场域中的价值。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人的意识觉醒”是人批判性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开始。教育的对话方式,作为唤醒“人的意识觉醒”的途径,是以生活世界为中介开展的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生成主题”的教育课程内容意味着教育对话作为自由实践的真正开始。通过真实存在的、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成主题”来唤醒人的意识,使人在更充分人性化的过程中得到解放,实现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双方的生命发展,这也是“人的意识觉醒”的教育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2.
仪式本身并不重要,只有参与者的言语、行动、思想与情感与之交汇时,它才变得重要起来。实现学校仪式教育的主体性转向,揭示仪式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才能在广阔的教育生活中探求其本真意义。首先,仪式目的的建构,要以“人观”理念为指向,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必备品格、崇高信仰的“完整的人”;其次,仪式过程的推进,要以“对话理性”为导向,实现全体受礼者与仪式文本的对话、参与者的在场性对话以及师生的互动性对话;最后,对仪式价值本意的追求,要以“生命体验”为旨归,促进儿童“主体自觉”“生命自觉”以及“文化自觉”的培养与生成。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揭示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为科学,并由此带来新的教育理念,这便是语文教育的理想:第一,实现语文文本(包括教材)的人文性——对人的尊重,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关心人的生活,张扬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发展;第二,把语文课堂甚至是语文课程(教材、教师、学生构成的“生态环境”)营造成生命活动展示场、生命对话场,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真实的生活,成为师生生命活力展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李飞 《中学教育》2009,(12):34-37
教学方法论不同于教学方法,是研究教学方法与教学对象适切性的问题.教学方法论自觉就是有意识地把这种适切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并在不断的反思、体悟、师生互动过程中得以内化。为提升教师教学方法论自觉,就需要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的实现,需要教师学生立场的价值追求,需要学术共同体的滋养共生,更需要教师扎根实践、坚守立场,在不断的开放、生成过程中形成自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教师选择教育这一职业并具有教育信仰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的意识形式”,知识论把人生作为对象来认识,获得的是人的知识,未必理解人的价值。而…  相似文献   

16.
李国庆 《教育科学》2005,21(2):33-36
师生关系问题历来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儿童中心主义”主张把儿童放在学校教育的中心,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主宰;“以人为本”师生观强调尊重学生的尊严扣价值,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人格的自我实现;后现代主义的师生观强调“平等与对话”,在后现代主义教育家看来,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扣创造,它充满着生命活力,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扣宽容,培育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自我实现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7.
肖川 《湖北教育》2004,(1):13-13
关于“教育”我们可以作若干个命题,因为“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事件)。作为“文化——心理”过程,作为个体心理遭遇人类文化的过程.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教育究竟有哪些最基本的存在形态呢?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将有助我于们获得对“教育”的更为完整的理解和更为自觉的筹划。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和难题,是发展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展和可以发展,不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当今社会现实的突出矛盾所引发。社会变革改变了原来的运行状态与关系结构,呈现出新的不平衡性和某些新的不合理性,因而需要新的理论作出符合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解释,并对新的发展实际给予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驾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旋律教育的课题,要解决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体制的发展对民族精神的自发冲击与我国面临国际竞争和国内分化发展趋向必须自觉强化民族精神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涵盖“理智的或客观的理解”和“人类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两个层面的理解对于以资格化、社会化和主体化为重要教育目标的学校教育有着重要价值。但教育实践中,“理解教育”面临困境: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理解教育的缺失和错位,导致了学生理解意识和理解能力的匮乏,阻碍了教育目标的达成和受教育者获得良好生活。这种困境既与学校开展理解教育的意识不足、能力欠缺有关,也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理解”活动本身的特性也会给理解教育的推进带来困难。但通过引导意识层面的自觉、方法层面的对话,以知识为基础、思维为保障、意志品质为加持,有限度的、智慧的“理解教育”便是有希望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感恩教育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感恩课”,有的学校还把“学会感恩”写进了学生手册,现阶段学校在实践中进行的感恩教育活动可谓是林林总总、多姿多彩。然而,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运动型思维”的桎梏?如何才能把感恩教育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从而培育他们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笔者以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感恩”内涵的理解——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尤其需要逆向地考量一下“感恩”这一具有永久意义的教育命题。首先,孩子应该成为成人世界感恩的一个焦点孩子的幼弱是由人的生理阶段决定的,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