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到了植树造林的好时机。我国各民族对植树造林都非常重视,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植树风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到了植树造林的好时机。我国各民族对植树造林都非常重视,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植树风俗。纳西族的“花卉”纳西族的“花卉”云南丽江纳西族喜爱栽花,家家的庭院里栽满了各种花卉,云南丽江纳西族喜爱栽花,家家的庭院里栽满了各种花卉,素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美誉,只要进入纳西人的庭院,一阵柔和的香风便会扑面而来。白族的插柳枝我国云南大理白族,立春前要举行“插柳枝”活动,成群结队的人…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7,(58):194-196
云南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同时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江是当今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纳西族文化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以深厚的精神底蕴和丰富多彩的相貌,描绘了整个纳西族的人文历史和纳西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本文从云南纳西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对丽江纳西族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的应用与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思索与探究。  相似文献   

3.
音乐小词典     
【纳西族民歌】纳西族人民,主要集中于云南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少数分布在云南、四川及西藏部分地区。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4.
3-6岁纳西族儿童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8种常见标准颜色片为材料,对130名云南纳西族3-6岁儿童进行了颜色命名研究。结果表明:纳西族儿童颜色命名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提高;纳西族儿童对不同颜色的正确命名有一定顺序,即先是黑、白、红,然后是绿、蓝、黄,最后是橙色和紫色。纳西族儿童的颜色命名特点既与认知发展有关,也与纳西族语言和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纳西族居住在祖国西南金沙江上游两岸的地区,人口约三十万。纳西族的名称,旧籍作“麽些”,是他称,名从其主,以自称“纳西”为正。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纳西族。  相似文献   

6.
纳西族     
这首纳西族民歌《月亮姆姆》饱含深情。77岁高龄的肖汝(lu)莲老妈妈是云南纳西族地区有名的民歌手,是目前当地唯一会唱数十种纳西民歌的老艺人,蜚(倒)声中外的塔城纳西族民歌《栽秧调》就是经她承传至今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三年(1639年)正月二十五日,在其《滇游口记——六》中说丽江纳西族是“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更无别姓者”。丽江土知府木公在明嘉靖年间所写《述怀》一诗中也说:“丽江西尔西戍地,四郡齐民一姓和”。长者言:古称纳西族只有“和、木”二姓,“和”又叫丽江“和”,表示纳西族特有之姓氏。笔者最近对丽江纳西族姓氏的初步调查资料表明,在纳西族的姓氏构成中,占全国汉族人口55.6%的十九个大姓中,除两个姓氏不祥外,其余纳西族都有;占全国汉族人口87%的  相似文献   

8.
在祖国云南西北部,有一个美丽神奇如同仙境的地方,那就是27万纳西族同胞的聚居地──丽江。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历经800多年的风雨,至今完好如初,这主要得益于崇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真谛的纳西文化。丽江东靠四川,北依迪庆,南连大理,汉、纳西、藏、白诸种文化在此碰撞交汇到融合,纳西族提倡“天雨流芳”(纳西语意为“快快读书去”),学人之长,在四境强邻的夹缝中自强求存,保存了民族,保存了古城。造就了勤劳智慧的纳西人民,孕育了灿烂深邃的纳西东巴文化。 丽江古城是滇西北有名的…  相似文献   

9.
口弦,又叫口琴、响篾、篾弦,由竹篾片制成,是云南纳西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乐器。《南昭野史》曾有“男吹芦笙,女弹口弦”的历史记载。自古以来纳西族男女青年就用它来倾诉爱情。关于口弦的产生,曾有过这样一些传说:在纳西族古代白沙地方,有一个牧羊人,他放羊时,在山脚下种了很多竹子,一天,牧人把竹子削成竹篾,随手一弹,发现有好听的音响,于是便做成了第一只口弦。牧羊人带了口弦去找  相似文献   

10.
丽江县文化教育简史杨启昌一、元明时期文化教育状况丽江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现为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人口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二以上。根据史书记载,丽江县教育始于元代。元朝在云南设省后,即倡儒学,《元史·选举志》载:“至元十九年(1281年)夏四月,命云南诸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对丽江纳西族的典型饮食文化“三叠水”宴席进行阐释.以对“三叠水”宴席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分析为基础,提出将纳西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提升纳西族的文化,促进纳西旅游业和纳西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也为传播纳西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大量的资料考证,描述纳西族"热美蹉"所涵盖的音乐舞蹈形态,以舞蹈特征与传承为切入点,借助舞蹈形态学、民俗学、比较学和文化学等研究方法,从云南地区纳西族古老文化来探讨"热美蹉"舞蹈的渊源、发展等问题,以求能够加深大家对纳西族舞蹈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以语言普遍论和语言相对论争论的三大问题为线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颜色认知进行研究,旨在考察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否会导致颜色认知的不同。结果显示,彝族、白族、纳西族和汉族大学生对11 个基本颜色词的分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蓝”、“绿”词汇混用的纳西族对蓝、绿的辨识显著地比汉族困难; 彝族、白族、纳西和汉族大学生对黑、白颜色的认知结果与其黑、白文化相一致。研究表明,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具有重要影 响,支持语言相对论。  相似文献   

14.
东巴文化以云南丽江纳西族古代民间的东巴教信仰为载体,构成古纳西文化的重要部分。东巴文化影响到纳西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的灵魂。她既是传承了近千年的纳西古文化,也是延传至今的人类文明的活态文化,通过智者东巴们的口传身授,世代传承。东巴文化适应纳西人的需要而存在,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东巴美术的当下处境表现为以下方面:旅游业与东巴美术的商业价值、东巴美术在当下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纳西族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中一个源远流长而又至今保留了自己古老传统文化的民族。今天的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为23.6万,集中居住地是云南省丽江县。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的考证,纳西族源于我国西北河湟地带,属古羌一系。羌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羌”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诗·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说明在殷商时代,羌与商王朝之间就有密切关系。近世考古发现,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了这一问题。先周时代,姬部落与姜部落(姜即羌,依顾颉刚说)已互通婚姻,文化因素相互融合更为密切。邹衡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16.
纳西族     
<正>月亮啊月亮,我能不能借你一点光,为远方的客人照亮山里的路,月亮啊月亮,我能不能借你一点光,照亮远离家乡孩子们的胸膛。这首纳西族民歌《月亮姆姆》饱含深情。77岁高龄的肖汝(lǔ)莲老妈妈是云南纳西族地区有名的民歌手,是目前当地唯一会唱数十种纳西民歌的老艺人,蜚(fěi)声中外的塔城纳西族电歌《栽秧调》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纳西族聚居的丽江地区,有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和人类最早用图画文字记录下来的舞乐谱;有独具风格、保存完好的古城建筑和“洞经”古乐;还有历史悠久的东巴文化,这些文化传承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和人类学家的兴趣。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而要了解文化,又必须先了解其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本文从语言学、语法学以及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纳西族学生英语学习的有关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一方面帮助纳西族学生学习掌握英语,另一方面让人们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这个古老优秀的民族。  相似文献   

18.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大型音乐组曲,保留至今的尚有八章.我们对这部音乐的曲牌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它们有的与纳西族的传统音乐相关联,有的则属于古代流行于内地的戏曲曲牌和民间小调.由此可以推断,"白沙细乐"很可能是纳西民族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与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纳西族饮食民俗既是历史传统中约定俗成的,也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得以重构而不断扬弃下沉淀生成的。纳西族饮食民俗按其内容可分为日常饮食、节庆宴席、娱乐休闲饮食等等三个类型,其风味食品以丽江粑粑、丽江黑凉粉、米灌肠为代表。纳西族饮食民俗特征主要有实用性、协调规范性、伦理审美性、发展变迁性。纳西族传统文化中强调 “和合”思想,其传统宗教———东巴教主旨在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相处,表现在饮食文化及思想上,也主张调和五味,兼容并包,这与中华文化的“中和”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纳西族族称中"纳"表什么意义的问题,学术界向来众说纷纭.本文试从纳西族的历史渊源、纳西族人的风俗习惯、纳西族宗教史三方面论述"纳西"之"纳"表黑"义,"纳西"可释为"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