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企合作已成为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参与并受益于高职校企合作的主体有学校、企业、学生、政府等,但是,在高职校企合作有关研究及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漠视。通过分析学生主体被忽视产生的原因,提出增强合作企业的层次、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积极提升学生工作的参与度、帮助学生解决在顶岗实习中的困难等多项对策,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实施的主体要素是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工学结合课程实施中的学生主要应关注在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的过渡,工作体验与知识学习的平衡;教师主要关注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变革,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主要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企业主要是实习基地选择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下对企业积极性的调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学校和企业双方面的资源共享.分析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从企业、学校和国家三个方面探求提高企业积极性的办法,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全面部署,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学校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倡导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双主体"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在人才培养上发挥功效。通过"双主体"共育人才,可以有效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工学交替方面的实效性,促进学校的教和学,缩短学生与员工角色转换的适应期。"双主体"共育人才有效解决了学校专业培养与企业生产需求之间的矛盾,真正让企业融入学校,让学生贴近企业,使校企双方培养目标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5.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支柱产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与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的"双主体"办学模式,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实习学生本身身份特征的双重性(学生与劳动者),导致企业及学校在顶岗实习环节责任不明,主体责任未能全面有效承担.学校对于顶岗实习学生应承担一定的主体管理责任,加强职业适应性能力培养、风险防控与救助责任、过错责任的承担.实习企业也应全面承担岗前培训与过程管理责任、劳动权利保障责任、侵害赔偿责任.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切实保障顶岗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推进顶岗实习制度健康、有效、稳妥地发展,构建学生、企业及学校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主体关系有政府主体、学校主体、主体多元和双主体等不同实践模式,这些模式与中国职业教育制度变迁有密切关系。双主体有重要意义并存有弊端,校企共同体之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实践模式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最佳路径选择之一。该模式使校企主体关系实现了互补与统一,是市场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特质所使然,是推进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动和引领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创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化专业结合自身特点探索了引企入校,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实践模式,实现了校企互动,资源共享及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  相似文献   

9.
工学结合是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要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从严格制度、规范管理入手,校企双方共同努力,进行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既不能忽视学生文化素养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办学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合作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有学校主体职业教育模式和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两种.学校主体职业教育模式,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学生学费和其他渠道,这主要表现在新西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和瑞士等国的职业教育办学中.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其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和政府.德国企业职业培训及跨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各级政府负担.实行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有利于解决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体不仅仅包括学校与企业,还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学生;按照法治范式分析他们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可以透视各主体权利与义务的性质。法律实证分析校企合作各方主体在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政策层面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厘清他们的权责界限,为完善立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以及对翻译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提出以教学、科研、就业为主体,促进校企之间深层次合作。共建合作平台、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课程开发、共建教学团队、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方式,能够促进学校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拉近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构建(一)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总体思路。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要有助于企业、学校双方的发展和利益,适合学校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学生能力和技能培养。校企合作模式是从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进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转变,构建以能力为主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4.
校企合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具有重要作用,但因未能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机制,我国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阐述了奥尔森的共容利益理论,然后探讨了校企合作共容利益主体及其利益,最后以吉首大学与中软国际合作培养软件工程人才为例,构建了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机制,为高等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点,以高职学生为对象,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创新"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了解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分析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高职院校、企业及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对策与措施,并特别阐述高职院校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唐华 《辽宁高职学报》2012,14(3):76-77,87
高职院校拓展企业在学院招生、专业设置、课程选定等方面的合作空间,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是展开深层次校企合作的重要工作。校企合作应以学生为主体,用人单位为主导,坚持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采用分段式,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进行,使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企旺校兴",双方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形态。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学校应制定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梯度式的工学结合计划,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工学结合质量监控体系;企业应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并将工学结合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学生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在校企生三主体维度下融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校、企业、学生的团体荣誉感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可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从高职院校角度,对“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学生择业和企业用人。作为地方性院校,运城学院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工作,通过校企合作积累了不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初步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以应用能力为主体的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20.
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是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企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实施、考核评价等,实现了学生能力从“学徒一中级工——高级工”的递进提高,真正实现了五个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