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或"字之成为新闻有几个必要因素:一是必须有事实作根据,根据已有新闻事实作出未来判断.二是一定是受众关心的.有些单个的新闻事实是不为受众关注的,但因为可以"判断"出受众关注的结论,也可以成为"或"字新闻.三是有不确定性的判断.即使有最确切依据的"或"字新闻,也只能是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判断.  相似文献   

2.
神话动画对神话传说的演绎,不是镜像化的再现,而是依据情节、人物设计和时代审美等因素创造出的"拟态环境"。受众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动画对神话的解读和诠释。基于此观点进行一次"认知效果"控制实验,其结果表明受众对神话形象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话动画的影响,而受众本身不自知;受众对神话动画的评价较高。  相似文献   

3.
王婷 《东南传播》2014,(12):47-49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与流行,网络红人大量兴起。作为虚拟世界中的"明星",网络红人及网络推手借助网络时代传播特点,利用受众的"狂欢"心理,在利益的驱使下,作出"出位"、"越轨"的表现,从而为自己赢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与之同时,网络红人在消费主义文化中沦为一个网络符号,他们消费受众的注意力的同时,也被受众所消费。  相似文献   

4.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信息的传播和接受途径更加多样化、便利化,受众的角色及其话语权也开始发生转变;受众通过自媒体自由表达意见,这些意见在自媒体语境下碰撞和交融,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层和受众意识呈现出"聚合"与"分化"的状态。本文通过探讨自媒体的传播特点,来着重揭示新传播语境下受众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新闻过度娱乐化会弱化新闻传递信息的功能和重现事件真相的本质。当受众通过媒体认识外部世界的时候,会妨碍人们看清新闻事件的真相,损害媒介的公信力,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及个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1.过度娱乐化的"麻醉作用"对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受众过度沉溺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迎来了媒介融合发展不可逆的趋势,本文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并通过对受众心理、舆论阵地重心转移、媒介环境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网络空间中在一定的范围内"沉默的螺旋"效应依然存在。形成意见气候的条件发生改变,对受众心理研究由个体转变为群体,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受众,在传播学中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受众意识"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是指在采访报道中要树立观众观念。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是做好采访报道、办好电视节目的需要,也是为受众服务、提高节目收视率的需要。一、树立"受众意识"报道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现阶段,维权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的大部分网红呈现"抛物线"的发展轨迹,在经过前期IP的崛起、优质的内容和一系列的互动行为逐步吸引受众,关注度直线上升。当受众群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由于网红吸引受众的内容创造力不足,受众关注点的转移等原因导致受众群的缩小。网红想要持续性发展,需要保持独立的个性和思考,并且要坚持学习新知识,做知识型网红。  相似文献   

9.
曹蔚 《青年记者》2015,(5):62-63
新媒体语境下"碎片化"的受众受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划分。受众的所指也是不断变化的,受众群的个体间存在差异性与多样性。由于受众具有流动性、广泛性、隔离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其需求也是难以界定的。同时,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播呈现出双向性,对于信息的选择也是由受众心理所决定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受众"碎片化"  相似文献   

10.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广泛使用后,"积极受众"、受众能动性等概念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认为,与电视传播不同,新媒体孕育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为受众参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开放性文本的出现、媒介对受众个体的社会化建构;在传播文本方面,体现为意义的"内爆"和本文的失真。同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受众的参与空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之相应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信息内爆"弱化受众能动性、碎片化阅读削减传播效力、媒介成瘾导致受众行为失范、复制技术降低受众创新力。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与解构并存。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媒(即新闻传播机构)与新闻受众(即新闻接受者),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结构.从传统意义讲,新闻传媒始终主导着"话语权",媒体扮演的角色类似漏斗,只有经过它的筛选传播到新闻受众的新闻素材,才能够产生传播效应,受到集中关注.但随着电子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日进千里,新闻受众的地位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2.
罗锋  周婷 《现代视听》2012,(5):30-32
2012年婚恋节目《非诚勿扰》的广告招商高达18亿元,仅次于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再次引来热议。而与广告相关联的受众作为视觉研究的重要范畴,受众在"看"与"被看"之间显露了视觉文化的发展脉络。本文旨在以《非诚勿扰》为分析对象,重新审视受众的视觉现象,探索当前受众在凝视中与视觉景观的关系,并反思其呈现的交互式影响。  相似文献   

13.
动众,顾名思义就是移动中的受众.动众的概念是源于新兴媒介为人们提供的越来越多在移动状态下可以使用的信息接收方式,如手机短信息、公交车载电视、电子书、火车广播设备等.受众移动化,既是对受众构成特征的描述,也是对受众行为特征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受众需求特征的描述.由"何人"构成的移动的受众需要"何种"信息和信息的接收方式成为当下传媒业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曾美桂 《新闻界》2012,(17):58-62
受众不太可能抵制媒体文本所具有的潜在影响力,媒体对受众的影响有正、负之分。针对越来越多的被媒体美化了的"小三"形象,受众是否受到其影响,从而导致了离婚率的上升?与影视剧情节类似的离婚案件在现实中确实频繁发生,有人惊呼影视剧成了婚姻杀手。本文认为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取得实证,说明媒体美化"小三"起了一定的负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5.
凭借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强力支持,受众能动性有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显著的"解放"。在所谓"技术赋权"的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对受众能动性有了很大延伸。然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表现在海量信息加剧了"信息—行动比"的失衡,算法推荐容易引发信息操控,对真相的寻找越来越难。从"积极受众"到"有限理性",在追求流量和用户粘性的传播时代里,受众正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窘境。  相似文献   

16.
近日,北京"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在微博上引起了数十亿人的关注。遇袭主角"弯弯_2016"在微博上发布求助后,网上舆论从同情女主角到一边倒地质疑事件是炒作。4月8日"平安北京"警方称嫌疑人已经落网,终于证明了"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是事实,并没有如大家所料出现新闻反转。在这个事件中,受众预料会发生反转,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面对复杂的舆论场表现出一种"反转恐慌症"的心理状况。本文从此事例出发,探究"反转恐慌症"的影响因素,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如今,中国纪录片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受众"精英化"倾向值得关注与思考。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以当下热播的纪录片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从受众层面探索中国纪录片的"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双向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只有两种人:传者和受众.但是相对于对受众了解的热情,我们对传者的研究却是那样冷漠.对于受众,我们不但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群体的阅听收看喜好、时间、方式、心理进行反复调查揣摩,而且不断小心翼翼地调整版面和视听内容去迎合他们的趣味,我们担心受众的第一声叹息,企图从中破设出"捕获"他们的密码.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9,(12):50-57
延续大众媒体时代的"盲点之争",社交媒体时代受众劳动之争的核心议题是"受众劳动是否具有生产性"。这场论争已经发展成为相当复杂的理论辩论。为了更好展现社交媒体"受众劳动"论争的全貌,论文在厘清此次论争各方观点的基础之上,从"劳动价值论是否依然适用"、"社交媒体价值来源于受众劳动还是其他"、"受众是被剥削还是文化参与"三个维度梳理和分析"生产性还是非生产性"这一社交媒体受众劳动论争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20.
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闻生产及报道样式的革新。面对激烈的移动互联网新闻竞争,新华社重新推出"现场新闻"的理念,通过对新闻生产及报道样式的革新,使得受众与记者同步"直达"第一现场,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官效果,重新构建一个由受众主动参与的"拟态环境",极大地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然而囿于技术发展的限制,现阶段"现场新闻"的报道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技术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其未来发展的重要策略在于以用户为核心、兼顾内容生产与平台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