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谣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不时现身,却终究逃不脱灰飞烟灭的下场。文章从谣言止于真相、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正道几个方面,分析了谣言破灭的因由,以期对遏制谣言、消除谣言负面影响等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摘     
让青少年远离网络谣言据新华社北京3月30日报道,近日,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无端编造、恶意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造成恶劣社会影响。青少年是网络的常客,好奇心强,辨别力弱,极容易被网络谣言所欺骗,甚至会做出不利于自己、不利于社会的事,社会有责任让青少年"远离"网络谣言。"谣言止于智者"。要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成为"智者"。特别是不仅要对其进行防谣言教育,更要进行反谣言教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突发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愈益呈现出突发性、紧迫性、高度破坏性、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突发事件发生后,民众的信息需求大,传统的控制方式已经不可行。曾经谣言止于智者,现在谣言止于公开。掩盖或者禁言只能使谣言流传更广,甚至影响政府的形象。笔者试图通过对政务微博应对网络舆情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寻求科学有效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4.
网络谣言泛滥,很大程度上是受众在现实矛盾中滋生的情绪和心理的反映。网络谣言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针对这一现象,找出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对网络传播的主体和受众进行规范和教育引导,并且政府和有关媒介也要负起管制和监督的责任,以健全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谣言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世上本没有末日,传谣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末日。——题记在这个喧嚣纷乱的尘世中,在这个争名夺利的名利场上,我们常常因无知而被谣言的乌云蒙蔽了双眼。谣言止于智者。我们要提高辨别意识,善于开动脑筋,坚决对谣言说"不"。我们要有一双明辨真伪的眼,不信谣言。古有"三人成虎"的故事,今有谣言、代购和鸡汤的"微信三宝"。由此可见,谣言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它是真相面前的轻纱,永远迷惑着我们的双眼。世界  相似文献   

6.
网络谣言作为经由互联网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信息,主要生成于相关社会信息模糊、参与主体的不良社会心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现实社会矛盾和网络虚拟环境。为消解和应对网络谣言,需及时真实公开信息、完善相关法律治理、提升网络监管技术、促进社会和谐公正、以主体自律层层把关。  相似文献   

7.
谣言危害巨大,传播网络化使之无时无处不在,防治谣言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谣言止于智者",防治谣言的根本途径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8.
在雅安地震发生后的十数天里,各路谣言四起,探究谣言的发生机制和传播机理,不难发现,灾难事件中信息的不确定性,政府和民众信息的不对称性、社会集体情绪的不安定性给了谣言传播空间。因而,各级政府要增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透明度,尽量做到信息的多渠道、多阶段、多方联动公开,让谣言消失在阳光下,在信息公开中建构政府、网络、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平台不断涌现。微信在便利朋友之间分享信息的同时,也成了谣言传播的温床。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公众自媒体时代,一个不负责任的谣言,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恐慌的爆发点。为了有效遏制微信谣言,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微信谣言的特点,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给微信"普法";提高社会信任度;加强公众媒体影响力;加强地方政府的监督干预能力。以此维护健康的微信环境。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在网络谣言的空间中容易形成道德价值取向的错位而不利其健康发展。防范网络谣言对大学生影响的有效模式是构建学生、学校和政府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结构;完善网络谣言监控体系、公共信息披露机制、应急预案等方面的追踪监控机制;营造防治网络谣言的良好网络环境需强化校园网络道德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网络谣言的治理需要我们多维思考。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几起典型网络谣言事件,分析了当前网络谣言呈现出的新特点。同时,以宪法相关规定为基础,提出谣言传播不属于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网络谣言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也给政府公共治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影响社会稳定。应当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谣言扩散预警机制、加强政府舆情监测和疏导、及时有效地公开发布政府信息等方式切实解决这一社会毒瘤。  相似文献   

12.
如何准确地界定网络的言论边界,深刻把握网络谣言甄别的基本尺度,是网络谣言治理中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是否具有明确的造谣主体、是否具有显著的信息虚假性、是否具有鲜明的信息煽动性、是否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是否出于主观上的故意性是对网络谣言甄别过程中必须把握的基本尺度。需要从明确网络谣言的法律适用标准、积极构建信息发布及扩散预警机制、加大对网络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管理、强化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等方而拼行罄治  相似文献   

13.
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例,选取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所披露的谣言信息为研究对象,从谣言主题、指涉目标、佐证证据、内容主张、谣言表现方式五个维度,对疫情相关谣言文本特征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谣言善于利用受众心理,强化重要性和接近性,展现权威性与表述模糊化交织,信息真假掺杂有辨别难度,营造理性冷静的话语方式。谣言主题以病例与防疫措施相关话题为主,指涉目标多为事件及机构、时间地点指向明确,佐证证据突出权威与图证,内容主张以分享新知为主、行动建议为辅,多采用无指称且模糊性第三方来源的简短叙事型表现方式。研究提出,由官方、专家、媒体、专业辟谣组织、网络意见领袖共同搭建信息发布和谣言治理平台,政府、媒体和民众多方发力,加强科学传播,压缩谣言滋生时间空间,对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4.
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传递的未经证实的信息。造谣者制造谣言后放置在网络上开始传播。经由网络接收信息后,谣言易感者易被感染,变为感染者并开始自发传递网络谣言。笔者认为感染者传递网络谣言的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因追求安全需要而发送谣言;因满足社交动机而发送谣言;因满足好奇心而发送谣言;因宣泄的动机而发送谣言。应对网络谣言应该考虑网络谣言传播者个体的动机因素,满足个体需要,减少网络谣言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杨政 《华章》2011,(22)
谣言是在公众中快速而连续传播的,关于自然、社会和特定个体事件的非官方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是一个消极的社会事实.谣言的传播对于社会团结、社会信任和社会秩序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要研究谣言现象就必须对谣言的内涵、特征、形式和功能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6.
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其内涵与特点与谣言基本保持一致,只不过,网络谣言的发布和传播都是在网路中进行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网络谣言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它的产生与传播有其伦理根源。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要从法律角度出发,更需要从伦理角度探讨和研究,制定相关的伦理对策,才能从根源上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线社交网络作为信息化的产物,促进了线上和线下生活网络的交融和发展。谣言作为网络社交中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机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引入基于SIR的谣言传播模型,给出用户在社交网络中所选择扮演角色的概率表达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谣言在网络中的传播过程,结合用户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特点,进行数据仿真模拟,探究用户与谣言传播的联系。为了检验SIR模型的合理性,引入网络中真实的谣言传播数据,然后分析比较模型分析得出的谣言传播过程与真实情况的差异情况,得出相应理论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8.
"网络谣言"愈来愈成为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大V的落马更引发了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思考。"网络谣言"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意识形态根源,体现了网络世界中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以及单向度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为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疏导,搭建网络辟谣平台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在监督社会、维护公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化解网络谣言可能引发的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31):155-156
信息爆炸时代,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不断完善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接受正面资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许多负面的网络传播,网络谣言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网络谣言小到损害受害人的名誉、大到影响社会稳定。再具体到大学校园而言,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网络谣言的泛滥会引致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迷茫、冲击大学生的行为甚至引发大学生的群体性事件。因此,探究网络谣言的特点及成因、了解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构建规避网络谣言的有效机制,对于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运行和校园环境的和谐安宁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管控是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权.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具有突发多发、热点转换迅速、参与主体隐匿、信息传播失真等特征,谣言传播、信息涡流等信息变异现象可能造成较大社会危害,尤应充分重视.要研究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方式、途径、周期等规律,把握先机、科学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