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陈忠实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切实体现了巴尔扎克的那句"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而各不相同,他们的人物特点与语言不可分割又相互联系。为了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客观地评价作品的文学价值,本文将从语言整体和方言词汇的角度出发,浅析人物语言的表现力,探讨语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9,(1):130-137
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的扉页写下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白鹿原》中,众人看到了山河巨变下每一个鲜活生灵的人生浮沉,他们的人生缩影共同构成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中华民族的复杂图景。白嘉轩作为传统价值观的坚实捍卫者,是小说的关键切入点,亦是各个人物相互较量的矛盾触发点。从白嘉轩的传统价值观入手,对其价值观的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两方面进行详尽分析,用人物不同的命运走向以史为鉴,令世人明晰:送走专治与打压,迎来自由与平等,充盈着真善美的白鹿所带来的福乐安康就在眼前。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角度,通过对小说《白鹿原》中主要人物白嘉轩、鹿子霖的文化性格及其家族文化的分析解读,考察作者陈忠实对传统文化中“仁义”与“利”的基本态度,可以看出,作为传统文化的歌唱者和拥护者,陈忠实以代言人的身份,在作品《白鹿原》中体现了自己重义轻利、重农轻商的心理。  相似文献   

4.
仁义是小说《白鹿原》的第一主题。朱先生的圣人形象,白嘉轩的君子形象,"仁义白鹿村"图景,都体现了仁义主题。小说《白鹿原》使读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中的仁义,但并不是为今日中国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榜样。  相似文献   

5.
张恒 《现代语文》2009,(7):108-108
陈忠实的《白鹿原》里有大量服饰描写,作者抓住白鹿原崇尚古朴的服饰审美文化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的变迁,为读者展示了白鹿原社会风云变幻的时代特征,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边城》是沈从文著名乡土小说代表作之一,承载着独特的民族区域文化和优秀的儒家传统文化,独特的民间习俗和人物优良的品质十分值得我们学生学习。本文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 7年版)》对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着眼于小说的文化价值分析,以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从语言学习、人物分析、民俗风情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四个方面,初探小说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很好地发挥了小说的艺术特性,把史与诗水乳交融在一起,成为一部史诗风格的作品。小说以白鹿原为舞台,以白、鹿两姓子弟的人生历程为主要描写内容。以民族心史为构架,以宗法文化的悲剧和农民式的抗争作为主线来结构全书,始终以人物为叙述中心,从人物生活境遇的变迁来展示历史的变化。《白鹿原》是史与诗风格的完美交融,是民族生存的历史反思、文化反思和生命反思,它从历史的深度,生活的厚度,文化的广度,人性的力度入手,把人、社会历史和文化精神结合起来,且三者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共同增强了作品的时空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白鹿原》中朱先生和白嘉轩两个人物生命轨迹的分析,反映出人物中所承载的传统儒家文化,揭示了《白鹿原》作者的思想主张——吸取传统儒家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9.
《白鹿原》是一部以悲剧艺术见长的小说,它标志着悲剧艺术小说走向了成熟.《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悲剧的,“这种悲剧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天理与人欲、礼教与人性的冲突.在传统礼教的压抑下,人性被严重扭曲,众多人物在传统礼教的圈子里无法摆脱,构成了白鹿原这个“鏊子”上人物命运的悲惨景象”.本论文将从《自鹿原》中黑娃与白灵的悲剧比较,从更深层次挖掘出这个时代里面巨大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人物死亡的描写展示了白鹿原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是小说中一束凄艳之花。众多的人物死亡描写既具有鲜明独特的特色,又赋予小说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沉郁的风格,体现了作者炽热的生命情结。解读《白鹿原》的人物死亡描写有助于更深一层对《白鹿原》的发掘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白鹿原》主要人物的历史意识为分析对象,梳理小说叙事对于众多历史意识的处理方式,以此呈现小说书写集体史的独特实践。在小说叙事展开中,无论是白嘉轩和朱先生,鹿子霖和田福贤,还是鹿兆鹏(白灵)和岳维山,几乎都封闭在自身的历史意识之中。真正经历冒险的主体是黑娃与白孝文。他们接受了不同历史意识的教诲,从而使叙述的动力性展现了出来。通过对于这一叙事轨迹的解读,可以发现《白鹿原》在后革命时代回归儒家文化的深层原因其实源自对于虚无性的焦虑。如何重新来讲述我们民族的“故事”,从而抵抗这种历史意识的“坏的无限性”,成为当代文化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2.
张王梅  张统宣 《华章》2008,(17):140-141
小说<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价值立场是矛盾的,既对传统儒家人格给予了高度赞扬,又写出了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局限性,这些都在白嘉轩的塑造上集中体现出来,他是由小农经济和儒家文化共同铸就的文化实体,在他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全部复杂性,既有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品格,也有中国家族文化的全部的反动、僵滞、顽固、保守.  相似文献   

13.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以通俗小说的形式演绎儒家经典,在对四书人物的解读中阐发作者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思考。本文通过小说人物与四书人物的对比,细致分析了作者借由小说传达出的儒家新思想,并由此阐述小说对儒家经典的阐释和解读。小说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儒家人物和儒家思想,这无疑是明代中后期重述儒家经典思潮在小说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通过一群“白鹿原人”在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舞台的全面文化突围和全部文化遇难 ,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在迁移过程中先天存在的某种文化悲剧性。在《白鹿原》文化历史梦魇式的文学呓语背后 ,正是传统的封建文化 ,导致了白鹿原人生命的苦难与悲凉 ,造成了他们人生的全部死亡、灾难和不幸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性和权力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白鹿原》所蕴含的性含义,分析中国家族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初级权力的机构)是如何利用性来达到统治的目的,性在此中客观上所承担的角色以及权力对性的极端化态度如何使中国家族制度和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走向衰落。同时,本文还具体分析了《白鹿原》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心理和性文化原型。  相似文献   

16.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所表现出的创作心态是矛盾的,黑娃的形象便是这种矛盾创作心态的集中反映。黑娃对传统的反叛寄寓了作家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批判;黑娃对儒家传统的皈依,又体现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景仰和膜拜。也许正是这种复杂的心态,才使得《白鹿原》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白鹿原》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部重新发现人、重新发掘民族灵魂的文学作品.它以“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的态度,创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典型意义为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神韵和风采,也体现一个时代复杂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8.
小说《银冠》与《药》都运用简短的故事和犀利的手笔反射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以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虽然创作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代,但两部小说不仅在对主导意象和主要人物的塑造上有着极大的相似,而且不谋而合地表达了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白鹿原>作为对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和再挖掘的理性反思的"最成功"的作品,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白鹿原>在超越了时代同类文本的同时,又体现了时代的限制.<白鹿原>对儒家人格道德模式只评不判或无力判决,并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建树,同时,在处理两代人的关系时有扼制新生代生命力和创造力之嫌.小说在反思和构筑中的无序性导致它不可避免陷入了迷蒙之阵.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是一部气势磅礴、意义深厚的长篇小说,它成功地通过一个家族史的变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人的生活,男性虽然贯穿了整部小说,但是女性作为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她们的生活境遇、命运在这关中平原礼教吃人的环境中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在小说《白鹿原》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