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夏,从其“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拓跋思恭所建夏州政权算起,迄至1227年亡于蒙古,历时347年(881—1227)。较之同时代的辽(916—1125)、金(1115—1234),宋(960—1279)诸朝,可谓长治久安了。清朝学者赵逢源便云“河西李氏自思恭授(?)于中和,仁福析珪于乾化,传至元昊,跋扈鸱张,僭称尊号,凡十世而降于蒙古,自古偏偶窃据,享国传世,罔有若是之历年多者。”西夏之所以能够立国长久,其原因当是多方面的,其中西夏统治阶级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大量擢用汉族士大夫(即知识分子)从而扩大了西夏统治阶级的基础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本文拟对此略陈管见,不妥之处,还望方家不吝斧正。  相似文献   

2.
封立 《甘肃教育》2013,(21):96-96
西夏又称白高大夏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王朝,由于位于北宋西北部,故称西夏。党项族原为羌族的一支,游牧于川西高原的山谷草甸之间,唐朝初年迫于吐蕃压迫迁徙至陕北一带,以牧畜为生。唐末时党项部落首领拓跋思恭因平乱有功获赐姓李,被封为夏国公节度夏州,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部落首领李继迁起兵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今靖远、会宁一带),向辽称臣与  相似文献   

3.
课本第 182~ 183页 :《清军入关和农民军的失败》一目下 ,有两幅图片。其中 ,在“大顺通宝”图片下注 :“大西政权使用的铜钱大顺通宝。”这样的安排和这样的文字解释 ,使部分教师产生误解。其一 ,认为这是张献忠“大西”政权使用过的 ,但却是李自成“大顺”政权铸造。其二 ,干脆认为课本注解错了 ,应改为“大顺政权使用的铜钱大顺通宝”。因为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第 2 5 9页上明明写着 :“结合讲解 ,可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图画《湖北九宫山李自成陵墓》和《大顺政权使用的铜钱大顺通宝》。”实际上 ,这里的“大顺”当然是年号…  相似文献   

4.
姚合“从军夏绥”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方林同志《姚合在御史台时期及其交游考》,考姚合“从宝历元年(825)初至大和元年(827)初任监察御史”,“从军在边地夏州一带”,“在傅良弼军中作掌书记”(按:傅氏长庆四年至大和二年为夏绥节度使),“从军一年多”,“大和元年秋回归洛阳”,  相似文献   

5.
“都督诸路军马”正解内蒙古通辽市职教中心孙培民们指南录)后序》中“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一句,人教社《教学参考书》将“都督诸路军马”译为“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第173页)。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都督诸路军马”是官名。《宋史·职官志》...  相似文献   

6.
《汉书》断代史的体裁是史学的创新。它的十志部分采用了通史形式,使“断”和“通”完美地结合。通古今的十志扩大了记事范围,保存了丰富的内容。经世致用的写作目的使十志体现了作者宣扬汉德、针砭时弊、匡正汉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t) 须弥福寿庙楹联十八副 须弥福寿庙,岁在庚子,恭逢皇上七旬万寿,时则班禅额尔德尼祝来自后藏。上嘉其远至于山庄,建札什伦布庙居之。唐古特语,“札什”谓“福寿”,“伦布”为“须弥山”也。庙门南向,恭刻御书额曰“须弥福寿之庙”。庙额多具四体书。(《钦走热河志》卷八十寺庙四)  相似文献   

8.
旧版的高级中学《中国古代史》课文“明末农民战争”一节第200页 ,印有两枚农民政权发行的钱币 :一枚“永昌通宝” ,一枚“大顺通宝”。见附图 :大顺政权货币大西政权货币在教学过程中 ,不少学生对教材附图中注解这两枚钱币的归属感到困惑。其主要是源于教材中的两段话 :“1643年 ,李自成占领西安。第二年初 ,农民军建立政权 ,国号大顺。”“张献忠的农民军长期在长江中游作战 ,后来占领成都 ,建立了大西政权。”然而 ,从教材附图中 ,学生感到难解的是 :李自成分明建立的是大顺政权 ,而“大顺通宝”却是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货币。这…  相似文献   

9.
<正>《汉书》又称《前汉书》,“二十四史”之一。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彪为《史记》作续,但壮志未酬,抱憾离世。儿子班固继承父志,前后历时20余年,使《汉书》初具规模。班固去世后,班固之妹班昭补写了《汉书》中的八表,而《汉书》天文志则由班昭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学巨著,在体例上,《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  相似文献   

10.
一、《宋史》卷四五一《陈文龙传》载:“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案:“福州”应作“福建”。据《宋史》卷八十九《地理志》载,宋代的福建路共辖有六州二军,即福州、建州(后改为建宁府)、泉州、南剑州、漳州、汀州、邵武军,兴化军。宋代在一些军事要地设军,其地位与州均是同等的行政机构。因此,兴化军和福州无隶属关系。陈文龙应是福建兴化军人,《宋史》谓之福州兴化人,不确。  相似文献   

11.
明代以来的一些小说和戏文中,常把“上厕所”、“解手”说成“出恭”。特别是《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还把“出恭”拆开来说:“……待老猪出个恭来。”这更使人误认为:“出”是动词,“恭”当然就是宾语,一  相似文献   

12.
南宋灭亡,中小学历史课本都是公元1276年。这一年元军分兵三路,对南宋京城临安形成包围圈。南宋恭帝奉表请降,元军得以不战而取临安,俘去恭帝及谢、全两太后,并宫室官吏多人,南宋至此灭亡,共七主,历149年。这时元军已基本统一全国,控制了局面。南宋虽有残余力量,已不成气候。查《辞海》、《中国史稿》等书,南宋灭亡却是公元1279年,为什么与中小学历史课本不一  相似文献   

13.
李正宇著《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序陈国灿《主本敦煌乡士志八种笺证》一书所收唐五代敦煌地志八种,是研究敦煌历史、地理、人文、风物的基本文献。它的内容,涉及到敦煌学的许多学科门类,诸如主代的敦煌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文学、军防、交通、农业、水利等,因而...  相似文献   

14.
李继迁是党项民族的杰出英雄,是唐末五代宋初夏州地方势力由羁縻藩镇向独立民族政权,进而向白高大夏国演进嬗变过程中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夏州民族政权的奠基开拓者,为西夏国建立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对其一生重大事迹的简要述论,意在对他和夏州民族政权作出尽量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元脱脱撰的《宋史·沙州传》是当今研究敦煌学的基本史料之一,但由于所载太简略,且史实亦有讹误,故本人不揣浅陋,就有关内容给予补正,不妥之处,析请大家指正。一、(曹元忠)建隆三年加兼中书令,子延恭为瓜州防御使按:建降三年(962年)前,沙州曹氏政权已与赵宋政权发生交往。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二太祖建降二年十一月癸酉条云:“以沙州节度使、同平章事曹元忠及其子瓜州团练使延敬(注,《宋史》作延续),皆遣使来修贡。元忠,义金之子也”。李焘注云:“义金事,初见大中五年,后见咸通十三年及同光二年。 元  相似文献   

16.
论“宽”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篇》。  相似文献   

17.
青春文学炫势力 关注问题少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恭小兵:1982 年出生,20 岁触网,是目前人气 正旺的网络写手。他的网络小说《云端以上,水面以 下》为时代写真,反映了一种社会原生态,被收入“红 鹤文丛80 后青春小说炫势力”。(《课外语文》简称 “课”,恭小兵简称“恭”) 课:读《云端以上,水面以下》的时候,我一直 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我不知道你们的冷酷、“嬉 皮”和貌似坚硬的“无所谓”缘于怎样的背景和心理 历程? 恭:确切地说,我们这代人应该是经过了克诺 那、耳洞、班尼路以及“小河儿荡开波浪”长大的人, 70 年代的伤感呀或者说天下己任什么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翔实的 ,包括较多未曾为人使用过的文献材料 ,对陶渊明《述酒》诗若干关键性的疑难诗句作出释证。结论 :一、《述酒》表彰东晋历史功绩 ,批判刘裕代晋册文贬低东晋历史 ;揭露刘裕杀害恭帝的真相及其制造恭帝善终的骗局 ;表示自己是晋之遗民 ,绝不奉刘宋正朔 ;并判断刘宋政权将寿命短暂 ,是渊明在晋宋之际政治态度的鲜明体现。二、渊明《述酒》《夷齐》诗 ,表明其隐居前后两期具有不同意义 ,在晋朝的隐居只是不愿心为形役 ,入宋后的隐居则是不奉刘宋正朔。  相似文献   

19.
三国曹魏沿袭东汉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但在政区的名称、辖界、治所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动。曹魏政权对政区大的调整主要有两次:一是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郡国县邑,多所改易”①。一是齐王曹芳在位期间(公元240——245)“郡国县道多所置省,俄或还复”②。由于《三国志》无《地理志》,给我们了解曹魏时期的政区变化增加了难度。年前,笔者在《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三国·魏政区图的绘制过程中,根据《二十五史补编》一书中《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三国疆域表》、《补三国疆域志补注》等所列有关郡县,参考了《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山西历史地名通  相似文献   

20.
本根据翔实地,包括较多未曾为人使用过的献材料,对陶渊明《述酒》诗若干关键性的疑难诗句作出释证。结论:一、《述酒》表彰东晋历史功绩,批判刘裕代晋册贬低东晋历史;揭露刘裕杀害恭帝的真相及其制造恭帝善终的骗局;表示自己是晋之遗民,绝不奉刘宋正朔;并判断刘政权将寿命短暂,是渊明在晋宋之际政治态度的鲜明体现。二、渊明《述酒》《素齐》诗,表明其隐居前后两期具有不同意义,在晋朝的隐居只是不愿心为形役,入宋后的隐居则是不奉刘宋正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