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孩子的未来该不该设计”这个问题,我的意见是:家长要做“指南针”,不当“操纵板”。所谓做“指南针”,就是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家长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切不可放任自流。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不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适时、适度地引导他。我不认为孩子的未来不需要设计,因为设计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中,微观方面的事可以由家长指点着他们收放自如地做,以利于培养其个性和非智力因素,但宏观方面的事,比如做人的原则、做事的准则等,却必须由家长及时“指南”。所谓不当“操纵板”,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该放手让…  相似文献   

2.
应飞 《家长》2003,(Z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家长在为孩子的未来苦心经营,设计了各种“神童方案”“成长方案”,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认为作为家长,不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其个性、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孩子的人生轨迹也就不尽相同。这一代孩子所面临的时代,既是幸运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因为未来他们在选择职业的同时,社会也在挑选他们。这需要孩子具有较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家长事先给孩子设计好未来的方案,让孩子按照这个方案去…  相似文献   

3.
做教师的经常能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一点儿也不爱学习,不认真做作业,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老师,孩子根本不听我的,您帮我多管管”。显然家长对教育的认识陷入了一个误区:学校就是管学习的地方,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任务。其实,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的,特别是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4.
<正>“进入初中以后,孩子就根本不听我的了。”“我跟孩子反反复复强调的东西,他一点儿都不在乎。”“孩子觉得我不够懂他,可这都是为他好呀!”我常常听到来自家长的各类沟通的困惑,家长们十分迫切地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希望能够让孩子感觉“你们懂我”;而孩子呢,也常常抱怨,我爸妈“最不懂我”。  相似文献   

5.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给孩子什么都照顾得好好的,为孩子创造了一切条件,可孩子却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长得体魄健壮、心智发达,他竟然常常感到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其实家长应该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一:不了解孩子,不懂得孩子的需要。我们所讲的家长不了解孩子,是指家长总是用自己的思想去揣度孩子的心理。他们很难客观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以孩子的心理思考这个世界。因此,尽管他们满足了孩子的种种物质要求,但那往往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所以仍不能使孩子快乐。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父母应学一点儿童心理学冯晓梅当前,大多数家庭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然而能按儿童心理发展需要来科学地教育子女的还为数不多。一般家长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不关心孩子究竟想什么、想干什么。为此,父母有必要学一点儿童心理学。一、从“早...  相似文献   

7.
过去,家里孩子都比较多,孩子将来究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一般不大考虑,也没有考虑的“闲情逸致”。家长每天都要为孩子的衣食住行、生存问题奔忙,能养活就算不错了,哪还有为孩子的未来进行精心设计的工夫和闲心。现在有条件了,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做父母的都想为这“不可多得”的一个孩子“设计”美好的未来,希望孩子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其实,决定孩子未来的“变数”是很多的,也就是说,孩子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不是某一个因素起决定的作用,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长的设计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有没有意义,这…  相似文献   

8.
家长认为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负责,而所谓的负责就是“孩子不打不成才”.说这句话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考虑过一孩子需要的是这种“爱”吗?  相似文献   

9.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都有一种矛盾心理 ,一方面是教育孩子善良、诚实 ,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太善良、太诚实 ,以至犯傻 ,不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1 不必为孩子的“傻气”过分担心。“傻人有傻福”不是没有道理的 ,“傻”中蕴涵着人类更智慧和道德的生存法则 ,也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2 要重视的是孩子“犯傻气”的过程。要尊重孩子 ,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 ,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要多多体察孩子的感受 ,不要随便代替孩子决定或“讨公道” ,打抱不平。一些家长帮孩子避免了“犯傻”“吃亏” ,但是孩子并没有因此高兴起…  相似文献   

10.
刘艳 《家庭教育》2006,(11X):52-53
孩子属于谁?当向我们的家长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孩子是我们生的,我们养的,自然是属于我们的,不然,孩子还属于谁?”在我国,父母通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于是会忙着帮孩子解决这个,处理那个,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但如果我们问美国家长同样的一个问题,也许就会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于是美国的家长会抱着宽容的态度,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尝试,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编按]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去幼儿园参加托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有幸听到一位母亲问道:“现在都主张‘赏识教育’,我和家人一直非常注意使用鼓励和赞扬的方式。但孩子现在一点儿也说不得,太依赖我们的感情支持,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独立自信地去与人交往。我们真的很焦虑,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像‘赏识教育’这样的专家意见。”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关键是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亲子交流能及时沟通亲子感情,使孩子深切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也使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需求,发现孩子真正需要引导和帮助解决的问题。可是,在育儿过程中,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交流能带来的益处,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误区,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幼儿无需交流持这种意见的家长认为幼儿是不需要交流的。其理由一是幼儿年龄小、不懂事,他们更多地依赖父母,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不与之交流也不会形成所谓的“代沟”;二是在孩子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3.
开学一个月了,不少家长向我诉苦:孩子在家不服管,连处罚都没用。听了几个家长的反映,我认为他们处罚孩子的方式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向家长提几个建议:“先礼后兵”什么事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父母需要事先向孩子讲清楚,在孩子知道该怎么做而不这样做时才处罚孩子。一贯性对孩子的要求得有一贯性,不能因为昨天心情舒畅,孩子做错了事可以不批评、不处罚;而今天因为心情不舒畅,尽管孩子干的是和昨天完全一样的错事,父母却大发雷霆。没有规章的管理就像没有相应规定的交通信号灯一样危险,今天“红灯”是“停”,明天“绿灯”是“停”,…  相似文献   

14.
“我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合群,即使是学习上的困惑,也不敢请教老师。我们做家长的该怎么办?”“我的孩子不知为何特别怕老师。老师,您说我们做家长的如何是好?”这是学校教师在开家长会以及与家长联系过程中常碰到的问题。为师者究竟应该怎样帮助家长正确消除孩子的“惧师”心理?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必须了解孩子。那么,孩子惧师原因何在?一是性格的使然。“惧师”的孩子多属于内倾型性格。内倾型孩子一般表现为沉默寡言、消极孤独,常有自卑自责、思想狭隘等倾向。其症结在于社会交往能力存在障碍,而影响他与人交往的主要问题是由于胆…  相似文献   

15.
黄连 《山东教育》2002,(36):43-43
1.讲道理。孩子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和“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的道理。因此,作为家长在批评孩子不良行为前,应该通过比较具体的理由或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及做与不做的利害关系,当孩子通过家长讲道理,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判别标准后,便从中学会了自己处理事情。相反如果父母只简单地命令:“不能做就是不能做。”“你再做,看我打不打你。”孩子往往会由于不明是非而变得更固执己见。2.立规则。爱是无私的,但不能不讲原则。家长不妨在平时多给孩子订一些比较明确的行为准则,比如要孩子独立收…  相似文献   

16.
培养兴趣是儿童教育的中心,没有兴趣即使家长或老师教得再多,孩子也没有学到;有了兴趣即使只学到一点儿,孩子也会牢牢记住。作为父母,都想让孩子学到很多知识,但是当你对着正在玩玩具或者看卡通片的孩子说“玲玲,咱们该弹琴了”,很少有孩子痛痛快快地答应说:“哎,好吧。”相反,多数孩子会说“就来”,或是“待会儿的”。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当家长要求孩子进入学习状态的时候,不使孩子觉得又要“戴紧箍咒”了。具体方法如下:方法一:给孩子自由空间在房间里布置一块空间(有条件的家庭单独给孩子一个房间),在这里…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的中小学生中,不少应该有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务劳动能力的孩子,在家里还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都是因为孩子不愿意参加家务劳动,不少的家庭是家长不让孩子参加。有的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说什么“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你什么家务活也不用干,我给你做牛做马也认了”。还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做家务,他们不会做,还得跟他们费口舌,弄不好还得“返工”。让孩子干,还不如自己“承包”下来,虽累一点儿,倒也省心。这些想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这表明很多家长对家务劳动的道德价值缺乏认识。我们…  相似文献   

18.
江新芳 《家长》2022,(22):43-44
<正>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当前“双减”形势下做一个真正有智慧、有耐心和细心的家长,是考验家长家庭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教育方法是否正确的“试金石”。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推进,有些家长感到迷茫,有些家长感到不适……“双减”减的是孩子的过重课业负担,但加的却是父母的责任。此时此刻,作为家长的你要是不清醒,耽误的那可是孩子的未来。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赶快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千万不要放松,不能还像以前那样继续刷手机、打游戏。那么,“双减”政策下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应该向家庭教育延伸,教师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师,也应该是帮助家长教育好孩子的辅导员。本人结合教书育人多年的实践工作,总结出家庭教育的“五要五不要”,希望对广大家长有所帮助。一、要给予孩子真爱,不要溺爱在所有的爱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的,也是最为牢固的。爱护孩子是普天下父母之心,关键是如何真正地去爱。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视孩子为“宝贝”,含在嘴里怕融化,捧在手里怕摔坏,百依百顺,忽视正规教育,或不让孩子受艰苦磨炼,禁锢在家庭“安乐窝”中奉行“捧教育”和“哄教育”。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观念封闭,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20.
关颖 《家庭教育》2010,(11):14-15
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家长一点儿也不比孩子轻松。社会竞争催生的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常常导致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过低或片面,进而转化为对自身评价的扭曲。我们对1054位孩子家长进行了调查,当问到“您觉得自己是怎样的家长”时,分别有68.1%和1.1%的被访者说自己是“失败的家长”和“不称职的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