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创新体系通过创新的教育,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塑造现代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它是培养受教育者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网络。教育创新体系决定着一个国家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国民创新能力,与  相似文献   

2.
创新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是当今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该文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激发创新思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是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 ,必须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顺应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教育理念。现阶段提倡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创新本位”,把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创新实践 )、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置于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 ,以发展为目的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趋向的新型教育。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三个方面的统…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其中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内核,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刘卫华 《湖北教育》2003,(10):41-42
创新教育呼唤教师的创新精神,新课程挑战教师的创新能力。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师,是新时期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探寻教师创新的力量之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从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   创新性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 3个方面的素质,因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创新教育也应包括相应的 3个方面的内容。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创新意识、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的本质即围绕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的能力是个体素质中的一个核心品质,它是围绕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品质和能力进行的教育,无疑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灵魂。那么,创新教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呢?把创新教育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体育教学贯彻落实创新教育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初中是物理教育的启蒙阶段,是把学生领入奥妙无穷的自然世界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课堂教学是物理教育的主渠道,它除了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有效开展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1.
创业投资不仅是一项新技术的融资工具,还是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的协调、组织机制,是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正在促使开放式创新成为当今世界新兴产业的主流创新模式。美日两国的有关经验表明,创业投资是否发挥了应有作用,与该国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密切相关,因而也与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状况高度相关。当前我国在诸多产业内企业正处于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应主动去学习和利用创业投资机制;同时,技术创新模式转变也为中国创业投资开创了新的运作空间。  相似文献   

12.
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也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直接关系。在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想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其关键在于构建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阐述了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结合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也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直接关系。在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想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其关键在于构建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阐述了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结合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含量、小型化、创新型和高投入、高风险等主要特征探讨的基础上着重对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产品创新的原则以及产品创新战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创新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医药研发采用众包模式越来越广泛,这与医药研发的高风险性、研究领域的特性、药物研究的跨学科属性、研发的网络化趋势等密切相关。广州要追踪这个花费少、效率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开放度高的创新模式,需要建立药物研发众包平台、树立开放式创新理念、激励广大居民参与众包、建立适应众包研发模式的知识产权体系、资金支持体系和研究能力认可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中关村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效率可以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十一五"期间中关村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海洋工程、核应用7个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相对有效,环境保护、生物医药、航空航天3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相对非有效。环境保护领域为纯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效率无效,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领域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相对无效。环境保护领域作为北京市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应重点提升创新能力、改善创新产品领域和结构;生物医药领域应该调整投入产出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提升创新能力;航空航天领域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应在保持创新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创新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很多词语获得新的意义和用法。对一些词语进行创新使用是网络用语比较明显的特点之一,"给力"在网络语言中就被赋予新的意义和用法。"给力"新用,不仅受网络语言环境、语言使用者的影响,同时与其内部语义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ssues related to introducing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nto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are gaining world focus with political changes such as the death of Hugo Chavez in Venezuela and the election of the first Latin American Pope. This region will host the World Cup, Olympics and IMF World Bank annual meetings in the next 5 years; meanwhile they are projected to continueto experience moderate economic growth (IMF Survey, 2013). We suggest that successful innovation may be achiev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change with a culturally sensitive approach. This article discusses general concerns related to the diffus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organization needed within the community for success. The literature review is based three assert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ve culture, general concerns of innovation for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context and organization needed by the community. We assert that to have successful integration of ICTs, innovators must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individuals who will use the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ke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ulture, stakeholders, and common goals of the community and employ a strategy that utilizes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educators to produce lasting change.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Purpos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xperience of ICT applications as a tool for putting research derived knowledge into use for innovation in South Asia.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The article uses the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on in reviewing the experience of ICTs in putting new knowledge into use in South Asia.

Findings: Th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ICTs in general have not contributed effectively to the challenge of putting new knowledge into use as they are mostly used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tasks — such a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training.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is under-utilisation of the potential of ICTs could be due to: a lack of appreciation of the new communication-intermediation tasks required for innovation, underestimation of the roles of intermediaries and their capacities for innovation and lack of networks needed for communities to make use of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through ICT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lth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 and extension has changed substantially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article contends that this gap needs to be bridged if ICTs are to effectively contribute to putting new knowledge into use.

Originality/value: The article manifests the necessity for ICT based initiatives to be embedded into the renewed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it moves ICT related debates from merely a success story to a pragmatic world of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电子政务发展与政府管理创新两者紧密关联的论述,提出发展电子政务以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对策:1.借鉴国外电子政务对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经验;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电子政务的立法工作;3.积极开发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4.再造和优化行政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