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詞汇”(同“詞彙”、“辞彙”或“辞汇”)一詞用得很乱,許多人用它来代替“詞儿”“詞語”等,都是不对的。“詞汇”和“詞”(“詞儿”)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詞。“詞”是指語言里一个一个的詞說的,比如”这是祖国美丽的春天”一句話中就包含了六个詞;”这”、“是”、“祖国”、“美丽”、“的”、“春天”。詞汇却不是指語言里一个一个的詞說的,而是指一种語言里全部  相似文献   

2.
文章中援引古詩、古語或成語,可以增强說服力和感染力。但是,运用必須恰当,否則反会弄巧成拙。关于不恰当的援引的情况,一种是任意征引,随便解释。在一篇談友誼的文章中,作者写道:“杜甫有一首诗就对这种朋友之道慨叹說,‘翻手作云复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数!君不見管鲍貧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所謂“这种朋友之道”是指什么呢,按照作者  相似文献   

3.
《人民文学》三月号上刊登了朱光潜写的一篇談說理文写作的文章,題目是:《漫谈說理文》。作者认为,說理文也应該有艺术性,也要給人以美感。他說:“如果以为只有在文学創作里运用語言才要求艺术性,那就只会鼓励人对一般語言的运用不要求艺术性,結果就会不利于語言的发展,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他說,文章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相輔相成的,正如一座房子不但要住人而且要样式美观一样。  相似文献   

4.
“六经”,“是泛指古代的经典著作,古代思想家的语句”;“注我”,“就是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或古代思想家的话语来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林兴仁《句式的选择和运用》)古人、今人说话写文章都十分重视引用。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文体,引用法在此中的应用的频率自然是很高的。不过,“六经”的内容在这里已被扩大,不仅有“吉言”,还有  相似文献   

5.
用典,贵在出新。中外的“古言”、“古事”,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几千年前的古代、上古时代,也可以下溯到不太遥远的几十年前的近代、现代。不论远近,都是陈言陈事了。“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托古胎。”引古言,引古事,说今事,论今理,应当力求有所生发,有所发挥,推陈出新。如果只是一味援引典故,老调重弹,旧事重提,重复来,重复去,“以今魂托古胎”,那么,就成了“掉书袋”,无所创新,没有出息,岂不悲哉?“旧锦翻新样”,典故才能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古代甘肃,地处中原之西,为华夏之边陲。古甘肃本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但由于历史上之种种原因,其文化渐趋落后,这从选举取士制在古甘肃的实施上可以得到部分的反映。《礼记·礼运》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说的是原始社会的酋长公选制。可见选举取士,古已有之。至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开创太学”、“确立察举制度”时,选举取士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始得以确立。古甘肃自此以始,历朝均有贡举中选之士。隋唐开创科举考试制度后,古甘肃历朝则皆有士子登科。汉代的察举取士制,是…  相似文献   

7.
詩詞格律跟新聞工作有什么关系?这个問題可以分为几方面来談。我国古典文学的遺产极为丰富,詩詞便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古典詩詞在艺术技巧上有着許多特点,比如意境深远、語言精炼、音韵和諧……,所有这些,对于我們今天的写作,都有着借鉴的价值。正如茅盾  相似文献   

8.
业余通讯员能长期坚持为党报、党刊写稿,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情。影响坚持写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受到别人的非议。比如当听到“想出风头”、“名利思想”、“不务正业”、“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之类的言語,或者写批评稿件而受到当事人的指责以后,思想便容易滑坡。二是达不到一定的目的。比  相似文献   

9.
巴蜀书社最近出版了青年学者黄玉顺编著的《易经古歌考释》。 该书认为,《易经》中隐藏着一部比《诗经》更古老的诗集,《易经》的六十四卦都引用了古歌。该书对这些古歌作了整理,并一一加以考释、辨析、译评。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易学研究别开生面的新探索”,“为易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亦为古代诗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区域”。  相似文献   

10.
夜深人静的灯光下,偶翻一本文学书,见到晚清学者王国维评介我国古代文学家的一段话。王国维把古代文学家分为三等:“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是第一等;“感他人之感,言自己之言”是第二等;“感他人之所感,言他人之所言”是最次等。这段话,对于我们当好记者和通讯员,搞好新闻报道工作,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报纸图片宣传工作在我国迅速发展,“一图胜千言”已经成为全国新闻界的一句流行话,行家用它来赞美报纸上的好照片,意思是说,一幅好的新闻照片,不亚于一篇好的评论、通讯或特写。行家们在引用这句话时,习惯地要加上“外国”两字,如“国外新闻界流传的‘一图胜  相似文献   

12.
“要聞快报”专栏,在河南各地县报上迅速地推广开来。这个栏目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着浓厚的大跃进气息。“要聞快报”以精练的語言,新鲜的內容,吸引着广大讀者。“要聞快报”占的版面少,发的稿件多,这就在  相似文献   

13.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是离今未远之“古”;“今”是去古未远之“今”.我们可以今知古,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实现古今视域的融合.世界上最早的记者产生于16世纪的威尼斯.据许慎《说文解字序》,我国最早的史官建制始于黄帝时期.据《吕氏春秋》,夏桀时就有“太史令”一职的设置.现代的记者与古代的史官有没有可以传承与融通的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但有可与之相类比的史官.史官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古代“记者”.古代史官可提供给现代记者以有意义的精神传统、文化底蕴方面的支撑与启迪.现代记者完全可以通过古代史官返本开新,从而获得持久的历史力量.  相似文献   

14.
冯梦龙(1574-1646)编撰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已被公认为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作品。近数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全国至少有数十家出版社出版了“三言”,其影响更广播于一般读者。但这绝不是“三言”及冯梦龙命运的全部。虽然当“三言”于晚明天启年间先后刊行后曾被海内“奉为邺架珍玩”,并传于域外,明末清初也有过几种翻刻本,但很快就在偌大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一百多年前,当共产主义在資产阶級看来,还仅仅是一个“可怕”的“怪影”的时候,資产阶級就表示了它坚决反对共产主义的立場。而今,郑白濤却要求我們放弃阶級立場了。据說这是因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見重要”,要使新华社迅速走向“世界性通訊社”,以加强通訊社的“人民性”。我看,这不过是“道士到市盗柿”的把戏,用隐晦的語言,掩盖那不可告人的丑惡。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一泣著名的語言大师,也是使用我国現代语言的模范。他所写下的每一句話都有千錘百炼的功力。我們活泼、丰富、优美的現代汉語,在他的著作中表現了最熟练和最精确的用法。他的語言也最富于创新精神,許多平淡的字眼,一經他的斟酌和安排,便大放光彩。他的语言風格是多样的:同是写景,有时清新朴素,有时則富丽浓郁;同是抒情,有的悠緩雋永,有的則回环激荡;同是富于节奏性的语言,有时是輕快的,有时是急速的,又有时則是頓挫抑揚的。但是,它們共同的特点却是具有中国作風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7.
<正> 有人拿着一本《爱经》(古罗马奥维德著,戴望舒译,漓江出版社,1988年出版),问我说,“这是一本古代罗马作家奥维德(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著的诗歌译本,入“I 546.22古代意大利诗歌”,对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查一下《中图法》有关大类中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类号类目。在《中图法》中,有关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类号类目,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哲学类。在这个大类中,古代希腊哲学和古代罗马哲学,是“B502欧洲古  相似文献   

18.
孙红艳 《大观周刊》2011,(17):90-91
在“三言”一百二十篇的作品中,冯梦龙为我们集中呈现了一批姿态各异、真实鲜活的女性形象,其女性形象地塑造可谓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里程碑。在明中叶以后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冯梦龙笔下的优秀女性如秀秀、爱爱、杜十娘等均具有反净睫封建传统的特点,体现了明显的时代进步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三言”也以极大的热情描写了相当一部分的传统女性,作者以歌颂她们的“忠夫守节”品德为主,这就与那些进步形象形成对比,体现了女性形象的局限性,同时也折射出冯梦龙女性观的矛盾复合型。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丽华  李育嫦 《图书馆界》2010,(1):16-17,61
文献化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以辩证的观点分析了文献化过程中“物质”与“非物质”、生存时间的“古”与“今”、空间的“自在世界”与“人为世界”、载体形式转变中的“言”与“意”和文献化目的“藏”与“用”等关系,明晰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工作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训诂学是在长期的训诂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训诂”这个词的概念最初在单独使用时并不完全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训”作为名词是法则、标准的意思,而作为动词则是说解、解释的意思。“诂”作为名词是故言,即与现代语词有差异的古代语词,而作为动词则是“解释故言”。无论训也好,诂也好,其基本含义都是把古代流传的典章、法则、言语、道理等等对现代人加以说教、解释,使之了解并遵循着去做。可见,训和诂两个词最初在单独使用时,其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