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的理念,带来了一场教学革命,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语文课堂成了“诵读场”、“情感场”、“对话场”……我觉得语文课堂更应成为学生神思飞扬的“思维场”。最近听了几节课,教师努力体现新课程思想的“课堂语言”,笔者印象深刻,但又为教师人为地干扰学生“思维”的现象痛惜不已。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应以语言训练为主浅谈语言训练的几种方法山东\李卫东“语文课堂应以语言训练为主”,这句话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语文课姓“语”,语文课堂应以学习语言为主。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其特点和功能并不是单一的。但却不能因其“综合”,而“眉毛...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当前一些语文课重感悟和体验,对思维训练关注得不够.本文认为语文课堂要引入“智性”思考,择取“智性”的教学行为,追求“智性”的教学评价,让课堂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同时,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要达到这些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加强思维发展的高级形式——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5.
对美术教育技能训练的再认识凌昌伟在美术课教学中,技能训练是重要内容。但有人却认为,通过技能训练,手是发达了,但脑思维却萎缩了。主张课堂教学应以“欣赏作品”、“介绍流派”为主,以此来提高教学对象的审美能力。似乎一搞基本技能训练,就是在搞培养专门人才,同...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学习方法,实质上是一个思维的问题。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思维的统一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中学生应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思维的兴趣,并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我认为,这个观点对中学语文教学尤其重要,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关于大学生的思维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理应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认为,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程或活动对于大学生思维发展与能力培养是必要和有效的,而且大学生的思维训练还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提出以下观点:(1)了解自己的思维是思维训练的基础;(2)从方法人手,进行思维训练,体验认知监控,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思维发展;(3)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实现思维训练的主渠道,建议在实施过程中提倡:加强师生的思维交流;教师的“启发式”与学生的“参与式”结合;教师的“因材施教”与学生的“因人择学”结合。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新课程标准也提倡:“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也说:“要发展学生智力,研究‘问’的艺术很有必要……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语文课堂设问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促进学生“咬文嚼字”、促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研究语文课堂设问的有效性,优化语文课堂设问艺术,势在必行。我认为,语文课堂上的设问,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一、设问要具有针对性。这里的针对性是指应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  相似文献   

9.
“活”是艺术的生命,语文课堂艺术也需要“活”。纵观当前一些语文课堂,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原因何在?我想跟我们某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实”有余而“活”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王毅 《现代语文》2011,(11):49-50
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观,只有思维清晰而有层次,语言才清楚而有条理。实践告诉我们:能说会道的口才,至少是由敏捷思维能力,以及由适应“语场”、“语境”的应变能力等因素构成,所以在训练学生说话时,应把思维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进行听说训练的同时,锻炼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  相似文献   

11.
冯步寿 《广西教育》2010,(22):60-61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涵,学生的语言表达是思维的直接反映。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数学语言贫乏,举手发言寥寥无几,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尤为突出。有人归咎于学生的年龄小,归咎于学科的必然,认为学生会“做”数学就行,“说”是语文学科的事情,从而忽视了“说”的训练。课堂教学中重视数学语言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于艳荣 《青海教育》2011,(12):33-33
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要想达到此目的,就得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言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思维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所以善教者,应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乐思与善思。乐思,方能变“要我思”为“我要思”;善思,即为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  相似文献   

14.
<正>语言是出声的思维,思维是不出声的语言。可见,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古人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家也普遍重视在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教育。于漪老师提出“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指出“打铁要靠自身硬。要对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地培养,教师自己就要爱思、善思、多思,就要具有较高的思维培育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叶圣陶先生也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培育,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 “内核”.数学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抓好学生数学口语的训练,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1.用词要准确.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词.用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语言的发展.首先,要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刚入学的学生,往往不会正确使用量词,如说“1个桌子”“一个笔”等.尽管语文课本已经编排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但小学数学课也要配合训练.在教学准备课时,就告诉学生  相似文献   

16.
方丽芬 《广西教育》2013,(37):52-52,55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语感浸润语文课堂呢?笔者以《乡下人家》为例,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究竟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广大语文教师都在苦苦探寻。老师们有一个共识是毫无疑问的:能力与思维密切相关,如果没有高品质的思维,是谈不上能力的。因此,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无疑极其重要,不少教师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笔者认为,语文课思维能力训练要注意三性。一、导向性在思维训练中,有正确、健康的导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十分重要,这里说的导向性主要指实施认;练的导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一)导引时要注意把握思维“流向”在训练过程中,导引学生的思维流向沿着正确的轨道生发、掘进,避免进入“误…  相似文献   

18.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我们不能理解为语文教学仅是孤零零地训练一些词句,把阅读课上成仅仅是字词的训练课。难怪有人担心,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是否会割裂课文内容的完整性,是否会影响思想教育和人文性的贯彻实施。其实,坚持语言训练为本和语文教学要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  相似文献   

19.
陈崇舟 《职教论坛》2003,(12):43-43
学习语言,就要强化有关语言方面的训练。而语感训练自然就成了突破口,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抓好这一突破口呢?要使学生感受语言,触发语感,记录语言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应该按以下步骤,有序地进行这一环节的训练。第一步骤在于“读”。许多有见地的语文老师提出:“语文课堂应是书声琅琅,语文教学应当回到它的起点———朗读”。确实,“读”在形成语感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重视精读,把功夫用在仔细吟味和熟读成诵上面。名篇名段要精读、背诵;讲读篇目要熟读;阅读篇目也要从中吸取精髓。精美的课内范文、短小的课外…  相似文献   

20.
【评析】随着新课程理念在我们语文课堂中的推进,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训练似乎代表了旧理念、旧方法,语文老师在课堂中不敢越“训练”一步,惟恐被视为落伍。其实,对学生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并不违背新课程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