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充实善信 悲壮奇丽——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盛唐著名诗人中,岑参是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一位。宋人许(岂页)说:“岑参诗亦自成一家”(《许彦周诗话》)。虽然主要强调了他的边塞诗“记西城异事甚多”,为“古今传记所不载者也”,但显然包含了对岑诗艺术风格的评论。元人范德机着眼于岑之七言歌行,指出其独特表现方法“为一家数”(《木天禁语》),自然更是从艺术方面说的。唐以下历代诗论家,从艺术风格出发,对岑诗展开多方面评述。历来为人称引目为的评者,一是“奇峭”,一是“悲壮”。着眼于岑诗“奇”的一面的,自殷璠所谓“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始,杜确说参诗“迥拔孤秀,出于常情”(本集序),徐献忠说他“体裁峻整,语多造奇”(《唐音癸签》卷五引),主要也是“奇”与“峻峭”之意。明人高棅  相似文献   

2.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仇兆鳌注引《杜臆》语说:“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杀’人,正见其爱杀人,曰‘好禁春’,正是无奈春何;曰‘钩衣’,‘刺眼’,木可憎又转觉可喜。”又云:“按此诗所言,若以二语括之,即‘剑南春色还无  相似文献   

3.
宋绵初是清代扬州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长于说《诗》,其《诗》学著作有《古韩诗说证》与《韩诗内传征》,《韩诗内传征》是在《古韩诗说证》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但因二者的辑集对象不同,本质上还是属于两本不同的《韩诗》学著作。《韩诗内传征》是绍继王应麟《诗考》之作,除在内容上加以补充之外,还对辑集的内容加以考辨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小学功底。宋绵初的《韩诗》研究处处言而有征,绝无推测之语,体现了扬州学者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  相似文献   

4.
《毛诗序》最遭人诟病者,莫过于以后妃之志或文王之化解释诗义.现代学者多认为与文王后妃之事无关,而只是普通的爱情诗歌,《毛诗序》的说法实属牵强,是汉人的附会之辞.通过对“合语”礼的考察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就已存在以文王之道德教化说诗的传统,《毛诗序》以后妃之志或文王之化解诗正是对西周诗说传统的继承,并非完全是汉人的造作与附会之辞.  相似文献   

5.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后山诗话》: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氏这一见解,盖源于当时文坛流传的一种说法。《后山诗话》引“世语”云: 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 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王直方诗话》记有苏轼与晁补之、张文潜的类似谈话: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人皆对曰:‘少游诗似 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相似文献   

6.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 ,而盛唐诗则是此峰之巅。杜甫是有口皆碑的伟大诗人 ,其极尽精纯的艺术 ,其忧国忧民之情思、其诗的深沉丰富的内蕴都是后人可敬可望。《登高》是杜甫盛唐时的力作 ,有人推重它精光万丈 ,称之为“旷代之作”“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显然《登高》兼具很多方面的价值。对仗之工、音韵之美、用词之精、气势之恢宏都是早有赞誉的。局于水平 ,我在此也不多言 ,只想品品杜甫此诗的情语与景语的艺术性。诗贵有意境 ,有激情 ,杰出的诗更有不可言之意境及无法状之深情。《登高》中的景与情的抒写都至高至美。风急天高猿啸哀 ,…  相似文献   

7.
自卢蒲癸的“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一语出,论者论及先秦人对《诗》的态度,便皆一言以蔽之曰:断章取义。近世以来,此评语渐含贬意。故对先人之不泥于文句的做法,多所不齿,而鲜有为之一辩者。其实,先秦人之于《诗》,除赋《诗》以明志者外,尚有引《诗》以证事、解《诗》以发微、借《诗》以取譬、评《诗》以论道者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复杂的情况,仅以“断章取义”一语,是难以概括的;而且,即使断章取义,也未必一无是处。笔者不揣浅陋,试为辨析,尚祈读者匡正。  相似文献   

8.
“诗无达诂”一语在我国文学理论中被广泛引用,人们对它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理解,即:诗歌乃至其它各种文学作品,没有什么确定不变、唯一正确的意义,寻找这个意义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读者完全可以“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在这里,“诗无达诂”成了人们对文学作品某种特性的概括解释。这种引申推衍的理解不能算错,但相对于“诗无达诂”的本义而言,却显得过于宽泛。“诗无达诂”一语在其原初时期,有其更为具体确切的蕴涵。本文发意,即在于暂时将“诗无达诂”一语的种种引申发挥义搁置起来,根据目前能见到的一些史料,厘定其初始的准确含义。先正本清源,再阐微至显,也就是说,紧紧抓住其“本义”,先“考”后“释’,看一看它对现代文学理论会有哪些启示。 一 “诗无达诂”,最早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董仲舒此语,有两点须特别注意:一是将《诗》与《易》《春秋》并举,可知所言之“诗”,乃专指《诗经》而非泛指一般的诗;二是既言“所闻”,可知此说已先于董子而流行,是先秦时就有的一种观念。从这两点看,“诗无达诂”应该与春秋以来人们对《诗经》的认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诗歌最繁荣的时代,在唐诗中又有许多的送别诗。初中语教材中所选《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中的精品。尽管四位诗人所处的时代相同,但由于人物不同,送别的环境不同及友人去的地方不同,送别时的心情也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0.
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对于语篇建构有重要的作用。以一直都颇受争议的庞德之译《长干行》为例,文章具体分析探讨了中诗英译中如何重构原诗的语篇连贯性,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语篇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