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河东,除闻名国内外的永乐宫壁画外,还有青龙寺、兴化专(属今稷山县)和稷益庙(属今新绛县)的元、明壁画,颇值得一谈。 青龙寺位于今稷山县城西八里城关公社马村大队,南临汾河,周围枣林环绕,是一座古老的庙宇。它始建于唐朝高宗龙朔二年(632),明、清两朝历经重修。这里保存的元、明壁画规模之大,制作之精,技巧之高,均属少见。这些壁画多出自民间画工之手,虽受到宗教内容的限制,但仍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早期佛教绘画遗址克孜尔石窟壁画、敦煌石窟中南北朝时九色鹿经图、唐代《观无量寿经变》两侧未生怨与十六观壁画以及代表中国本土绘画形式的武氏祠画像石的分析对比,印证佛教绘画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佛教绘画以传统和新需要相结合,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构图形式上,佛教绘画带来的新样式,丰富了中国绘画构图形式,九色鹿经图等壁画同我国本土绘图也有明显的联系。佛教绘画本身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中国本土化要求。  相似文献   

3.
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西域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品,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历程的典型缩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壁画艺术的鼎盛时期.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带来的新成就,以及艺术家们不断的探索和创作,壁画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并产生了许多传世珍宝...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在各种佛教流派中,大乘佛教不仅是流传最广的,而且是渗入中国思想文化最多的。公元4至5世纪,《阿弥陀经》译成汉语,开始在中国流行,到公元7至8世纪时进入了繁荣期。从公元7世纪起,敦煌石窟壁画中出现宏大的阿弥陀净土变,再现了印度佛教天人与  相似文献   

5.
文章描述了克孜尔114窟的洞窟形制和壁画布局,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洞窟的壁画内容,认为其表现的佛教思想是宣扬大乘六度、般若思想,因而是一座大乘佛教窟,是弥勒信仰在龟兹流传的表现。而根据壁画供养人像的穿着,可以判定这是一座比丘尼寺。很可能是公元4世纪后半叶、鸩摩罗什在龟兹推行大乘佛教时的遗存。  相似文献   

6.
佛教自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文化而随着佛教思想渐趋中国化演变成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的艺术。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主要组成部分,在题材内容、人物造型与结构布局、线描勾勒与赋彩设色等方面都较好体现了中国化佛教艺术民族化、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集安长川一号高句丽封土壁画墓,是已知唯一有佛教壁画的墓。本文分析了该墓壁画的内容及布局,运用佛教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了它的文化内涵及年代,论证该墓年代约在公元400-430年之际,很可能是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前(427年)。这是中国内地最早的壁画之一,仅略晚于甘肃炳灵寺第169窟,而早于麦积山、敦煌早期洞窟的壁画。  相似文献   

8.
克孜尔石窟故事壁画与龟兹本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拥有数量巨大的佛教故事,是克孜尔石窟壁画最大的特点。故事壁画反映的是佛教的教义、佛国世界的种种情貌。但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必然要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否则没有生存的余地。克孜尔石窟故事壁画随历史的发展,龟兹本土文化逐步对佛教艺术产生改造的作用,大量龟兹和西域的文化因素进入故事壁画里,形成了龟兹特色的新型佛教艺术。论文就是从克孜尔故事壁画的几个方面,探索龟兹本土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阿艾石窟修建于唐代安西都护府时期,位处西域龟兹腹地,壁画题材深受中原佛教艺术的影响。阿艾石窟从洞窟形制、壁画题材、绘画技法都体现出盛唐时期莫高窟壁画的特征,阿艾石窟壁画是佛教向东逆向传播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0.
结合相关文献证据,通过考察敦煌莫高窟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壁画以及最早记载敦煌佛教痕迹的一枚东汉汉简,探讨了敦煌佛教发展过程、阐释了莫高窟佛教艺术风格的流变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北凉属于天梯山壁画艺术初创时期,由于佛教初传我国,佛教壁画基本保持其原貌,笨拙欲坠的飞天、虔诚胡跪的供养菩萨都是古印度人的形象。色彩的凹凸晕染法、线描的健陀罗样式均体现出印度佛教壁画的样式,深受儒学浸染和中国绘画传统影响的凉州画家,有意无意地在佛画中体现出他们的人文理念和绘画精神。  相似文献   

12.
北凉属于天梯山壁画艺术初创时期,由于佛教初传我国,佛教壁画基本保持其原貌,笨拙欲坠的飞天、虔诚胡跪的供养菩萨都是古印度人的形象。色彩的凹凸晕染法、线描的健陀罗样式均体现出印度佛教壁画的样式,深受儒学浸染和中国绘画传统影响的凉州画家,有意无意地在佛画中体现出他们的人文理念和绘画精神。  相似文献   

13.
敦煌壁画属于敦煌佛教艺术体系,不仅可填补中国绘画史的部分空缺,还可补公私度藏名画真迹之不足。敦煌壁画与名画真迹一起构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国绘画史。  相似文献   

14.
胡素馨教授著《衍相:七至十世纪中国和中亚佛教壁画》,2004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修订后的中译本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序文叙述了此书的学术历程,以及作者与中国学术界的联系与交流,为中文读者提供了一些背景情况。此书是作者对整个佛教艺术史和敦煌石窟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有关敦煌壁画创作过程的深入研究,并讨论了敦煌粉本与白画两种画稿,以及绘制绢本画幡和纸本仪轨图的不同画稿等问题,在内容、方法上,都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5.
章以中亚粟特、乌斯特鲁沙纳、吐火罗斯坦和中国新疆和田、库车等地以及甘肃敦煌的佛教壁画为研究对象,对各地区壁画的色彩运用和绘画风格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每个地区壁画的绘画风格虽或多或少地受到外来因素影响,但总是以一种风格为主。章还对各地区使用的绘画颜料进行化学分析。说明了壁画颜料的成分和产地。此处发表的下篇即是关于后的研究,以及关于中亚壁画的重要参考书目.  相似文献   

16.
佛教是一种人文思想,佛教哲学的重心是人生论,同时也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宇宙论思想。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佛教的中国化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极富智慧的中国佛教哲学,并与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艺术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台山佛光寺作为唐代木构建筑中的典型范例,集中体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佛教哲学思想。文章通过对五台山佛光寺建筑艺术中的彩塑、壁画和塔文化中所展现的佛教文化的描述,阐述了佛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透视了佛教文化对唐代建筑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敦煌莫高窟西魏时期建造的第249、285窟为切入点,由它们展示的佛教石窟从洞庭建筑、塑像、壁画逐步中国化过程等方面,探讨了敦煌佛教艺术的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赵声良先生著《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15年8月出版。敦煌石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从4世纪到14世纪,延续千余年之久的敦煌石窟常建常新,创造出了与印度佛教艺术和佛教理论不同,具有中国民族精神的佛教艺术和佛教思想。全书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将敦煌石窟艺术分为十六国北朝、隋代、唐代前期、唐代后期、五代宋西夏元等五个时期,对敦煌石窟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从洞窟形制、彩塑艺术、壁画艺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  相似文献   

19.
敦煌石窟是中国艺术的瑰宝,其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表现方法之多样、成就之高,无与伦比,人所共知。因为敦煌石窟艺术是以佛教为主干,而佛教又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印度也有闻名于世界的佛教石窟——阿旃陀,所以当人们讨论敦煌艺术时,常常把这两个中心的石窟、壁画、雕塑等拉在一起。例如巴·格雷先生就曾经指出:印度对敦煌的影响,初见于魏代的壁画——突出男性刚健之点是其特有的形象。本·罗澜教授也曾把阿旃陀的艺术,称作是“印度地区性”的艺术。他并且认为这种地区性的艺  相似文献   

20.
高阳 《家教指南》2005,(6):55-59
本文着重分析了敦煌壁画中吉祥天女这一佛教人物的服饰特点,探讨了儒道思想在佛教人物服饰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其中所反映出的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