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创造性应用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经济。知识的创新和创造性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竞争力的基础。面临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要使学生“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指明了要通过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更好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学校管理的成功经验。要有超前意识,着眼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改革传统教育,使之向现代化教育的轨道转移。目前,从总体上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落后于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进程,正处在管理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我们应该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代末,我国进入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 期。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实现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四个现代 化,其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要发展科技又必须同时发展教育,因而时代向我国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使之成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教育长期处在封闭落后的状况,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需要。新时期我国教育应当向着什么方向发展?在这重要时刻,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9月8日为北京景山学校作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相似文献   

4.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隐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那就是面对国际化、信息化的社会,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更需要一种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邓小平同志指出:“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的战略任务。”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又提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的生力军。”这些都告诉我们,21世纪需要的是开拓创新的杰出人才,面对21世纪,小学应致力于儿童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小学的学习生活中,班队集体活动占有很大的比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就要以邓小平同志这一指示为指针,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任务,那就是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三个面向,努力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别是当前改革开放,给学校人材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既能吸收、消化先进科学技术,并且具有创造性,能成为发展前沿科学的业务骨干,又要成为能坚持四项基  相似文献   

6.
未来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与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合理知识结构是人才的必备条件“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它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既反映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又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指教育要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参与世界的经济、科技竞争、为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现代化建设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既是我国当前之大业,更是我国未来发展之所需.因此,教育要为未来培养人才,这是邓小平“三个面向”的基本精神,它既体现了教育的基本特征,又揭示了社会发展赋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搞现代化建设,关键抓什么,从何着手,这是一个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对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一九七七年就为我们作了正确的回答。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际,总结了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同时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想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又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股具有巨大冲击力的思潮,得到了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新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共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张富彩 《考试周刊》2009,(19):221-22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的来临,特别是随着我国第三次全教会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落实,创新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热点。时代呼唤创新教育,江泽民主席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全国教育界都在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人才,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开展素质教育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方式。教育与社会本就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他又说:“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一、实施创新教育,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1.坚持“三个面向”,适应经济改革和发展是创新教育的发展方向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项宏伟的开创性事业,既然是“开创”,就一定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创新的事业,就一定要首先确定改革创新的方向和指导方针。基于此,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构想,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第一生产力赖以发展的基础.我国经济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所以邓小平同志讲:“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8页)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党中央在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战略中,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曾多次强调:“我们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我们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教兴国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进步的火车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一种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直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人类就是在不断地改造向然和自身的过程中,认识自然界,积累起关于自…  相似文献   

14.
全球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著名论断为指针 ,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 ,面向 2 1世纪 ,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合格大学生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引路人。是他,开创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风尚,是他,提供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指导。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学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时期的总任务,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话中说:“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可知,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但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需要有千百万科学技术人才,而人才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的培养。因此,要把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就必须重视研究和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发展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较晚出现的社会因素,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近代.它成为区分强国和弱国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它成为区分发达国家和下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以科技实刀为特色的国际竞争环境,使得人类社会实践极为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军事乃至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对此,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邓小平同志是十分清楚的.他曾明确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离不开科学.”邓小平同志在全党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他多次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九八八年九月,他在洞悉世界风云变化之后,高瞻远瞩地警示国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精辟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当前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革的一种高度概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为什么要重新提出“第二课堂”?简单地说,现在又重新提出“第二课堂”,强调它的重要性,是为了更有效地培育四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教育,是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基础,但它又必须与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相适应.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3年9月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相似文献   

19.
今年10月,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表十五周年。“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我们必须充...  相似文献   

20.
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导下,1985年在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和庆祝我国第一个教师节的热潮中诞生的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已经走过十五个年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