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西沙印象     
王秦 《军事记者》2009,(2):73-73
前不久,我有幸去了一趟西沙,被那里的碧海蓝天、银色沙滩、鱼翔浅底、万鸟当空的美景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拍摄了许多西沙的风光,这里遴选出几张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2.
走读西沙     
叶寒青 《新闻实践》2012,(7):84-I0004
西沙群岛分布在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以永兴岛为中心。共有岛礁30多座。  相似文献   

3.
西沙巡航     
65西沙巡航@牟健为~~  相似文献   

4.
去年·笔者有幸随中国记协赴西沙采访。这次去西沙采访,我是出发前两天才知道的,来不及准备什么。出发时,心中空落落的:手中没有一份材料,心里没有一点准谱。然而,事后想来,这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我原有的思路太清晰,反倒会有“先入之见”,有可能徒劳往返。  相似文献   

5.
见闻     
《中国新闻周刊》2001,(45):52-52
  相似文献   

6.
“在那云遮雾绕的南海上,有一片珍珠闪耀着光芒,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七十年代这支动听的歌,曾引起多少人对我国南海诸岛的美好向往。1988年,我从内地调往新组建的新华社海南分社任摄影记者,终于有机会两次赴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采访,历时一个多月,行程1万多公里,几乎踏遍了西沙、南沙的大小岛屿和沙洲。  相似文献   

7.
查春明 《中国记者》2012,(4):114-115
在我近30年的军事摄影记者生涯中从1989年开始,曾十几次来到过西沙群岛登上过所有由中国海军官兵驻守的小岛,采访了一代又一代"天涯哨兵"的感人事迹,同许多驻守西沙的官兵结下了深厚的战友之情。1995年,我还光荣地被西沙守岛部队授予"荣誉天涯哨兵"。2011年6月上旬,我再次来到魂牵梦绕的西沙,搭乘海军航空兵舰载直升机,穿云破雾,翱翔在天色湛蓝、白云飘舞的南海上空,对美丽的西沙群岛进行航拍,□2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见闻     
市场竞争到了一定的阶段,靠低价策略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打品质牌,服务牌,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相似文献   

9.
回乡见闻     
春节期间,我回了一趟桑植老家。桑植,位于湖南西北边陲,是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属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从我现在居住的小区到老家屋门口,刚好整整500公里。如果路上不超速、不堵车、不停留的话,自驾回家需要8个半小时。这次回去。  相似文献   

10.
巨大的干劲七月中旬我们来到山西日报编辑部,耳闻目见,首先是人们那种巨大的革命干劲和无数动人的事情:我们听说经济部的副主任张春旬害过伤寒病后,不等身体复原就坚决要上班.大家看他上楼梯太吃力,就百般劝阻.最后他答应只上半天班,实际上他不仅一亲就是全天,而且还跟着上起夜班来了.经济部的编辑陈墨章(编委)写社谕肯下苦功,这半年来他写的"保守思想面面观"、"和秋后算贩派提前算贩"等社谕,很受社内外的好评.他在部里管农业报道,又是党支部书记,白天事情非常忙,都是熬夜写稿和钻研文件.开头人们还以为他一般地熬夜,后来人们几次发现他搞了通宵,早晨八点仍按时上班.大家劝他,他不听,部里的同志们正准备给他贴大字报哩!编辑刘汉明右手指  相似文献   

11.
访美见闻     
友好的美国人民波音——747飞机穿过万里蓝天向美国飞去,凭窗眺望,云层在夕阳的余晖中变幻着各种赏心悦目的景色,透过云朵,隐约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大西洋的茫茫波涛。眼望大西洋的云光波影,心中思量着即将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开始紧张的工作,一阵阵的兴奋伴着一阵阵的不安,心潮激荡。  相似文献   

12.
美国见闻     
刘跃 《新闻天地》2011,(4):75-77
看见美国之一:遥远的跨越 我算不得是徐霞客的徒弟,只是一双脚好动。但一次性从地球的一面飞越到另一面去还从来没有过。我留学美国的妹妹在那定居后帮我办了一个亲属移民排队,十几年弹指一挥间,  相似文献   

13.
9月10日,由新华社中经社控股集团独资注册的新华社金融信息交易所试营业。该所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为全球金融信息交易领域首创的公司制交易所。日前,记者闻讯参观了金融信息交易所。尽管此前已经查看了各种关于交易所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拉萨见闻     
椿林 《传媒》2001,(8):47-48
上雪域高原 波音737宽体飞机载着我们赴西藏代表团十多位代表,从成都双流机场向世界屋脊——拉萨飞去。飞机飞得很平稳,同伴们愉快地聊着天,可我的思绪  相似文献   

15.
见闻随感     
肖君 《山西档案》2007,(5):56-57
由于某种机缘,最近大半年我在基层走访了不少单位,无意中对基层不同系统、不同单位的档案工作也多了一些更为直观的了解。现将见闻及随感记录下来,算是职业惯性的延续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哈佛大学图书馆见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果 《图书馆杂志》1999,18(3):46-46,28
1997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其间,接触最多的是哈佛大学的各类图书馆。除了图书总馆威德勒图书馆(Widner Library)之外,全校另有大大小小共100多个图书馆,各馆不仅藏书非常丰富,而且都有自己的收藏特色,这从它们各自所属的机构或者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前者如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法学院图书馆、商学院图书馆、医学院图书馆等;后者如哈佛大学档案馆、音乐馆、微缩胶卷部、地图中心等等。对研究东亚问题的学者来说,帮助最大的首推哈佛燕京图书馆。该馆已…  相似文献   

17.
在广州街头,常见午休过后,许多居民搬一小凳坐在门口,翘首以待羊城晚报。这番情景,说明了读者对羊城晚报的喜爱。这个报纸去年2月复刊时,发行21万份,目前已增至九十多万份。羊城晚报为什么受读者欢迎?就我在晚报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努力提高新闻时效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我在日本留学期间,曾陪中国新闻代表团先后5次参观访问朝日新闻社。编辑、记者的座右铭走进位于东京都中央区筑地的朝日新闻社主楼会客厅,你可以看到日文书写的朝日新闻社纲领。这一纲领是在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沉痛反思、在日本战败之后国内自由、民主、进步思潮的发展、在对朝日新闻社内意见综合吸纳的基础之上形成制定的。那之后,它一直是指导朝日新闻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见闻     
《西安档案》2003,(3):44-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