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是两个心理学上的术语。问题儿童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这类儿童有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往往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不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的社会规范,在处理事情、学习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显差别。问题儿童的症状具体表现为:①性格发展偏离或具有一定神经质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北京福利院儿童的行为状况。方法:利用自设问卷对北京福利院的50倍儿童和正常儿童5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福利院儿童的社会性退缩行为在抑郁和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方面的发生率显高于正常儿童。(2)对自身同伴关系呈消极认识的福利院儿童,其社会性退缩行为的出现率更高。(3)福利院儿童说谎、顶撞老师、偷窃和逃学的出现率与正常儿童有显性差异。(4)福利院儿童对福利院工作人员态度的认识以及对社会态度的认识影响了其品行表现。结论:福利院给儿童提供的教育应趋向开放,使儿童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广泛交流中形成积极的主观认识和自我概念,从而使儿童的行为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学校联结在相对剥夺感与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相对剥夺感问卷、学校联结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对广西746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相对剥夺感、学校联结与问题行为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2)相对剥夺感不仅能直接预测问题行为,也能通过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3)性别调节了相对剥夺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留守男生问题行为受到相对剥夺感影响更大。本研究基于经典相对剥夺感理论、依恋理论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理论,揭示了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机制及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4.
我的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俐 《早期教育》2005,(4):37-37
霍夫曼、埃森伯格和米勒等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均证明:儿童同情心的发展与道德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情心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行为问题(比如攻击性行为),也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弗洛依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告诉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  相似文献   

6.
学习不良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问题行为,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那些妨碍本人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某种不良后果的行为。学习不良小学生有持续的慢性低水平抑郁、不适应感、孤独感、挫折感、过分依赖和低自尊等现象。对学习不良小学生来说,学校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因素,体验到不断增长的压力,会影响学习不良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而且学业失败更会加剧学习不良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小学生问题行为问题行为(ProblemBehavior) ,就是指品行上有缺点的越轨行为。一般是指那些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问题行为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 ,国内也将其译为行为困扰、不良行为[1]。小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小学生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与有关行为规范 ;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从而给社会、他人和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 ,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有向低龄发展的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有5%~15%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行为问题[2]。我国儿童和青…  相似文献   

8.
对334名3~7岁幼儿的父母施测父亲参与教养问卷(IFI)、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结果显示:父亲参与对幼儿情绪有显著影响;父亲的支持与规划、日常照顾、鼓励与表扬能有效预测幼儿的品行问题;父亲的鼓励与表扬能有效预测幼儿的情绪和同伴行为问题;父亲的管教与约束可以预测幼儿的多动行为问题;父亲的支持与规划能有效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9.
刘雪平 《中学文科》2007,(6):118-118
教育学认为,“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与自己的角色、身份、年龄特征、文化习惯、社会规范不相吻合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正常运作的行为,具有经常性、倾向性和有意性,还可能有集团性。中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持续旷课、离家出走、酗酒、吸烟、不良交友、赌博、打架斗殴、轻微违法犯罪等。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人格、性格和身心健康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利用榜样的作用包括教师、家长和同伴三方面;(2)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3)利用表扬和奖励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什么是问题行为在“问题行为”的确认上,国内外学者存在着许多争论。美国学者林格伦在其《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过,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干扰学生或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的行为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他把问题行为分为“行为问题”“性格问题”“情绪问题”和“社交不成熟”等。前苏联学者常把问题行为称为偏离行为,与不良行为作为同一语用。我国台湾学者在讨论教室气氛时,也曾交叉使用以上概念,还有将问题行为和个体发展结合在一起,直接称“问题少年”“问题儿童”的。我国《…  相似文献   

12.
唐妍 《海南教育》2014,(24):24-25
一、寻找教育的切入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国际心理学界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在认知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儿童都毫无例外地按照固定的顺序从前一阶段过渡到后一阶段,不能跳跃过某一阶段,也不会倒退。依照这个发展理论,我们可以把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第二,知识来源于主体和客体(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三,儿童是主动学习者而不是被动学习者。  相似文献   

13.
离异家庭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家庭因素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问题行为(ProblemBehavior),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国内也将其翻译为行为困扰或不良行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儿童由于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顺利适应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感到适应困难,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表现出生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困扰。问题行为多是违背社会规范、家庭约束、道德甚至法律的,其严重程度可以是普通的不良行为,也可以发展为反社会行为,甚至过失、犯罪行为。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探讨得比较多的还有儿童的药物成瘾行为,即吸毒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研究学习困难儿童智力和行为的关系。方法:观察组208例(选IQ〉70以上),平均成绩连续2年在班级第10百分位以下的儿童,对照组200例,与观察组同年龄段,平均成绩中上水平的正常儿童。两组儿童均给予Achenback儿童行为量表、儿童韦克斯勒智力测试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评定。结果:208例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各项分测验中积木(P〈0.002)、填图(P〈0.005)测验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分测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学习困难儿童存在智力结构发育不平衡,多伴有心理行为问题。社会、教师和父母应从心理上接纳他们,给予更多关怀和理解,让他(她)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多种心理理论任务(包括失言理解任务、白谎任务和故事理解任务)、合作行为任务、儿童马氏量表等方法探讨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合作行为、“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关系。90名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参加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其合作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理论水平可以显著预测合作行为水平。(2)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3)小学儿童合作行为与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高“马基雅维里主义”小学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显著低于低“马基雅维里主义”小学儿童。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学习障碍的现况,探讨学习障碍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以及社交和行为能力。方法:整群随机抽取益阳市3所小学的学生,用学习障碍复查量表(PRS)筛选出可疑学习障碍儿童89例。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进行评估。与正常儿童和常模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学习障碍男女之约比为2.6:1;学习障碍儿童的社会能力得分各因子分及总分与正常儿童相比无显著差异;学习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得分高于正常儿童,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学习障碍儿童活动社交能力与正常儿童无显著差异,但存在明显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7.
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妨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给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它具有一定的经常性和扰乱性,同该年龄阶段儿童的正常行为表现差距较大。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问题行为不仅"难教儿童"才有,"好儿童"也可能有。为了减少和避免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父母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教养子女。在学校学前教育过程中,老师应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估,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行为问题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智能发展的重要障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杭州市400名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的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从调查分数的分布情况可看出,本地区问题行为的总检出率为11.5%,攻击性行为表现比退缩性行为表现强;2、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与行为问题呈显著正相关,而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与行为问题相关不显著。因此,我们在儿童教育中要重视,尤其是要积极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发展,另外,在家庭教养方式中应大力倡导民主型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行为问题.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指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上都超过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所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  相似文献   

20.
日前笔者读到《山东教育》(小学版)刊载的“儿童可以说‘不’吗”一文见(《山东教育》2007.10;作者:张夫伟)。该文从三个侧面(分别:说“不”是儿童的自由、说“不”展现了儿童的自主性、说“不”体现了儿童对平等的追求)阐述了儿童可以说“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人深爱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