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弱势群体、扶助弱势群体是当前我国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就伦理学的角度而言 ,应从道义论与功利论两方面为弱势群体进行辩护。道义论辩护基于人的终极关怀 ,认为扶助弱势群体是维护人的尊严的要求 ,是体现社会公正的要求 ;功利论辩护立足于社会整体发展 ,认为扶助弱势群体对于我国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我国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应将道义论与功利论有机地整合起来 ,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学理上,传统学者认为“道义论”和“功利论”相互对立,这是西方近代以来伦理学思想的两条主线。然而,“道义论”和“功利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它们统一于人的价值,二者的统一是社会和谐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斯马特提出了一种从全人类视域出发的普遍仁爱最大化的行动后果主义,这一理论受到了以威廉斯为代表的道义论的批评,威廉斯认为实践这一最大化后果原则,将会破坏人的道德人格完整性,从而产生人格异化。后果最大化是否应当成为评价人类行为的标准?道义与后果追求是否不可两全?贝尔斯、彼得·辛格以及斯马特本人对于行动后果主义的批评进行了辩护,无论这些辩护是否成功,这些辩护都为我们深入理解行动后果主义以及人类的道德困境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弱势群体扩大并由此引发出种种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因此探析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对策,对于切实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来我国师德建设伦理学思想的冲突与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师德建设中,道义论强调自觉的责任感、对道德律的敬重感和行善后的愉悦感、行为的道德评价标准;功利论强调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中道德与利益结合的合理性;契约论则肯定教师责任和道德义务来自于自愿契约。帮助教师认识、提升和凝炼师德的内涵,重振道义论伦理思想的理想精神,融合多元伦理思想,是我国师德建设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是毛泽东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本质是功利与道义的统一.在功利与道义关系异常复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研究和把握毛泽东革命功利主义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中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以及产生的诸多原因。制度保证是实现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社会弱势群体是任何社会和时代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的一个突出矛盾。因此,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构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命价值考量的道德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价值的考量分析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认真研究的理论课题,本文从道义论、功利论、契约论诸伦理道德视阈研讨了生命价值问题,这有助于揭开笼罩在此问题上的相关迷雾,从理性的廖度加深对生命价值的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9.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学界称之为社会转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社会问题,为刚刚起步的中国社会工作提出了挑战,弱势群体的社会工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在扶助弱势群体的问题上社会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转型期的弱势群体社会工作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罗尔斯的正义论视角出发,认为正义是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进行扶助的根本伦理诉求之所在.经济扶助的是出于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心理扶助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的要求;就业扶助是机会平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教育超越论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关于现实教育最为重要的学术批判与建构之一。“无人”问题,即教育疏离人以及人的整体生活的问题是超越论反思与批判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超越论对教育“无人”问题的反动,以构建“实践人”的人性论方案为根基。超越教育“无人”问题之要津在于使教育立足人之实践本性并使人成为超越性存在,实现人在“自我”与“社会”双重向度之超越。就此而言,我们将超越论视为重塑教育之精神与人之可能生活的一种努力。作为对教育“是其所是”的辩护与允诺,具有“智性诚实”高贵品质的超越论对于破除教育中的假象与偏见、反省时代教育状况、辨明教育发展之路向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重思超越论,是过一种好的教育生活之理性自觉,也是过一种可能生活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是人类伦理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扬弃以往的道德学说形成了具有全新理论特色的理论体系,从理论形态上看,它是道义论和功利论的统一、目的论与工具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指导,在它的指导下形成了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4.
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是国内外学界长期各执一端的学派,二者的矛盾等同于功利目的论与道德义务论的争辩。无论是功利主义还是道义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都被证实了其内在的不完满性,唯有将二者由分趋合,即承认“道德功利主义”存在的合理性,才可找到价值多元化社会中解决功利论与道义论危机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5.
弱势群体的存在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动态性,其生存状态极为恶劣,是社会安全与稳定的潜在危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管理主体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发挥其扶助作用和组织依托功能;改变弱势心理,加强社会与弱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在教育发展史中,任何一方从未因另一方的盛行而消失,而是一定历史阶段一方从属于另一方存在。二者在此消彼长的状态下保持着平衡,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理应在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杠杆中找到适切的契合点,使二者合理并容,达到和谐统一。这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发展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班杜拉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因素与儿童品德行为的关系,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的交互论思想。他认为,人的道德品性形成与发展是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化过程,并深入探讨了环境和社会学习在品德中的作用及个人内部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这一双向作用过程。他的独特的道德发展观点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如何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人类思想史上“道义论”和“功利论”的论争以及现实社会中人们一方面推崇着“舍己为人”的思想.一方面又茑行着“唯我至上”的生活的混乱状况,通过对人的存在特点和环境的分析论证利己是人的行为起点,利他是其逻辑结果的利己与利他统一的观点,并以此为立足点对主体道德生活方式的存在过程进行层次分析.据此对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如何建成一个良序社会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推进社会公平,提升社会公平的程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题中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切实维护与实现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目前我国社会出现的弱势群体现象,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推进社会公平,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就成为当前政府必须正确处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普世伦理的正义及其对功利价值的优先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力求在普世伦理的理论框架内重新解释伦理正义这一基本概念。通过检省目的论与道义论两种经典的普遍伦理学探究方式,深入探究了正义或道义与功利或人权两种基本的社会伦理选择方略及其正当合理性;进而借助于比较分析的方法,努力厘定伦理正义的规范特性、伦理正义原则的制定程序及其获取普遍有效性的条件,并证明在普世伦理的价值系统中,伦理正义相对于功利价值的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