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肉搜索”并非始于2008.却“成就”于2008这个不平凡之年。 从史上最牛房管局局长周久耕,到新余、温州等地的“出国考察门”事件:从最牛公务员林嘉祥。到“一夫二妻”区委书记董锋……一个又一个问题官员在网民的“人肉搜索”中、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相继下台落“网”.使2.9亿网民欢呼雀跃、备受鼓舞。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原体制下的报纸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有着比较稳定的新闻框架。自从传统媒体从“事业”开始向“产业”转变后,其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也开始寻求突破。网络媒体出现后,其特有的属性为商业嗅觉逐渐敏感的报纸提供了一种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在针对某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报纸媒体相对稳定的新闻框架可能会由于网络媒体的介入而重构。本文以“周久耕事件”为分析对象,以新浪网对有关周久耕的新闻报道为分析数据,以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网络舆论是如何介入并重构报纸媒体新闻框架的。  相似文献   

3.
孙鹏 《记者摇篮》2010,(7):44-44
“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在“周久耕案”、公务员“出国考察门”事件、“局长日记”事件中,可以看到网络已经成为反腐败的重要渠道;在胡斌飙车案、许霆案、习水“嫖宿幼女案”等案件中,也可以看到网络民意对司法裁判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孙志刚事件、“躲猫猫”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网络对行政执法的有力监督。  相似文献   

4.
每年的5月3日是“世界新闻自由日”。这一纪念日源自1993年12月20日联合国经社委会的提议。10年来,每年的这一天.一个名为“无国界记组织”的机构都要发布一份“世界新闻自由”年度报告,披露全球性的迫害记事件。尽管在这一年度报告中.我们并未发现关于中国记在采访、报道中受到伤害的任何记录,但是,近年来新闻记遭到暴力对抗的事例却屡屡见诸国内媒体.  相似文献   

5.
鲍丹禾 《青年记者》2009,(15):28-29
近年来,网络舆论事件时有发生。通常,网络舆论事件会在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交互作用下发展。 公众话语权解放与网络舆论事件出现 从厦门PX事件到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从华南虎事件到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周久耕事件等,都因为其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而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由全国十几家媒体联合发起的2009年十大网络事件评选出炉,“躲猫猫”以67%的得票率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欺实马”、“贾君鹏”、邓玉娇案、上海“楼脆脆”、上海“钓鱼执法”、周久耕、跨省追捕、逯军“替谁说话”和BT关停。  相似文献   

7.
王亮 《新闻三昧》2001,(8):28-29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入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著特征。涉入采访方式虽然有助于记者获得事件真相,但若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动摇记者的客观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纠纷。那么,如何规范记者的涉入采访呢?这一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叶红菱 《新闻窗》2014,(4):14-15
在当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记者的社会地位和采访工作都受到全新的挑战。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10多年的采访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容易接近的还是难以接近的采访对象,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敏感性事件,只要做到“带心”采访,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里着重说说记者在采访中需要具备的“三心”:真心、细心和责任心。  相似文献   

9.
“一滴水考验一座城市”——在2005年11月下旬发生的“哈尔滨停水”事件中,很多媒体都用了这样的标题来描述突发水荒对城市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在我看来,这滴水不仅是对老工业城市哈尔滨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国内各家媒体如何进行突发性事件报道的一次考验。“哈尔滨停水”事件发生后, 今日早报编委会在第一时间派我赶赴哈市采访,这也早报推出“第一重点”栏目以后,首次直接派记者采访国内重大突发性事件。如何在这场“媒体战”中取胜, 一时间,成了全报社齐心协力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南京的周久耕被网络“揪”出来,代价不可谓不大——丢了乌纱帽。估计这既是他自己未曾想到的,也是很他的很多同僚所未曾想到的。据说,周久耕被处理后,南京(或许还有中国大陆别的省市)的官员都不敢戴名表,抽至尊级的香烟了,大有“重拾”艰苦朴素之风,难怪南京市的领导告诫干部,要注意自己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并且要适应“网络监督”。  相似文献   

11.
上周.我们因“SK-Ⅱ再陷安全门”事件.到省中医院美容科拜访朱智生主任。这是一个瓤泼大雨的午后,朱医生刚刚结束学术交流从德国回昆.我们看到慕名而来的患者排成长龙。早听说朱医生是云南权威的“祛斑治痘”专家.让他拥有了一支强大的“爱肤粉丝团”,这次采访才得以一见。  相似文献   

12.
写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是在记者判断这一事件或人物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是说,记者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的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生动的事例和材料,但因新闻篇幅有限,以及主题的需要,许多事例和材料不能一一报道,这就要对事实进行推选。一般说,应注意推选如下五种新闻事实: (一)选取“以一当十”的典型事实。我国有句古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孙子兵法以一当十”。这两句话用来衡量记者的采访与写作是很恰当的。记者采访时,应有“韩信点兵”的态度,采访的材料越多越好,目的是写新闻报道时有挑选的余地。  相似文献   

13.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及作用 隐性采访,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偷拍,偷录(录音、录像)及秘密收集(主要指文字记者)等手段进行采访从而达到获取事件真相的行为。其采访的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涉入采访,即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新闻实践中,这两类隐性采访都经常得以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隐性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满足了人们的知情…  相似文献   

14.
宋倩倩 《新闻世界》2012,(1):177-178
媒体对深圳“联防队员施暴”事件的报道引来了社会各方面的口诛笔伐。众人责难媒体为了抢发新闻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逼迫受害者回忆受辱经过。而媒体辩解,采访第一当事人是对新闻的尊重,是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要求,是对新闻价值的挖掘。一方面是新闻价值以及媒介生存现状对轰动性新闻的需要,一方面是采访对象的感情,媒体应该如何选择?本文以“联防队员施暴”事件为例,试从事件的分析、挖掘新闻事件与维护采访对象情感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三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5.
关于付费采访必然性和规范性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2月下旬,《羊城晚报》为采写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文章,向老电影人孙道临提出采访请求时.却遭遇了支付费用才接受采访的要求,这一事件随后被媒体曝光.使得在业界存在的付费采访问题再一次成为议论的焦点。其实,对付费采访现象我们并不陌生。2001年就传出了姜文以1万港元酬劳接受Tom-com网站的专访;2002年,F4到广州拍广告,公开标价“采访半小时付费5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6.
彭军 《新闻世界》2009,(9):32-32
人手少,装备差,记者也多半非科班出身——这是大多数县级电视台的现状。县级电视台的记者“单兵作战”情况较多,从而决定了记者要具备很多基本功。经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观察力对于记者至关重要。观察是一种采访手段。也是一种应有的采访作风。只有深入现场,才能保证新闻客观真实,只有深入观察.洞悉事件实质,  相似文献   

17.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重视采访的“首次效应”“首次效应”即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对记者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并能与其进行深入采访,这其中“首次效应”的运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在1998年举行的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著名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出名就是因为在“两会”上被朱基总理点名回答提…  相似文献   

18.
记者在采访中要接触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因此“挨撅”碰钉子的事是难免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被撅被碰之后找找原因,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大有益处。一位记者去采访电影演员姜文。见面之后,记者首先问姜文说:“听说你最近又拍了一部片子。”姜文回答:“《本命年》。”问:“什么意思?”答:“你这都不懂还搞采访!”从这件事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出外采访的主要目的是抓住发生事件中的新闻,记者接触到新闻事件后,能否“手到擒来”甚至是抓个独家新闻,出色完成采访任务,笔者以为这与采访记者是否做好“谋而后动”关系重大。新闻记者虽然有文采高下之分,但完成采写任务的基本文字能力还是勿庸置疑的,所以这也是笔者强调记者采访要“谋而后动”的原因。所谓“谋而后动”,是指先计划稳妥而后再行动。笔者因有几年的采访体育项目、体育赛事的切身感受,因此将“谋而后动”诠释为搜集  相似文献   

20.
王亮 《新闻采编》2001,(3):40-41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人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在特征。 在中国新闻史上,涉人采访早已有之。1936年秋,著名记者范长江奉《大公报》社命,化装成一名公司职员,只身深入西蒙额济纳旗,刺探日本人入侵西蒙的动向,就是一次成功的涉入采访。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