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沈泽宜的新作《倾诉:献给我两重世界的家园》中,诗人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和独立的写作意识直人社会和生活。在倾诉自己对家园的热爱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忧伤和清醒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王树红 《山东教育》2004,(23):74-75
在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协作,愈来愈成为最重要和最实际的课题。基于这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实行了家园联系的书面沟通方式——家园联系表。我园的家园联系表是表格形式的,表格分为两栏:一栏为教师意见,一栏为家长反馈意见。一般先由教师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情况和教育建议,家长阅览后再反馈幼儿在家情况及自己的做法和体会,提出意见与要求。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从家园联系表中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3.
“我→你”存在关系中的道德作为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道德状况的恶劣,在于越来越多的"我"信守"他→社会"式行动模式和道德评价模式,使我的道德不在场,由此形成我对道德的不作为,这种不作为行为本质上是我对我之存在故乡和生存家园的放逐。改变这种道德状况的有效途径是重建我的道德,使我重返以"我→你"为原初存在结构的关系世界,重建以我与自然、我与人、我与精神实体为三维向度的生存家园。我的道德的重建的主体前提是重塑我的道德意识、明朗我的道德态度、明确我的道德责任,形成我的道德在场坚守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展开道德作为;我的道德作为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我所不欲勿施于你,我之所欲亦施于你;我欲立而立你,我欲达而达你。  相似文献   

4.
家园意识是张爱玲创作心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她创作的原动力.这种意识的形成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对古老家园的痛苦记忆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是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家园寻求意识伴随张爱玲创作的始终以至她的一生,成就了她极高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5.
我的兄弟     
小学,我和你同学了2年,我的死党——李伟鹏。我们共同生存在一个家园中,在茫茫人海中,能够遇见你,是我的福气。为什么我俩的友谊那么深呢?也许我们相似的地方太多了吧。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家园意识很强烈,许多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飘零体验、乡土意识、寻根意识等无不在情感深处书写着对家园的孤独诉求。这种诉求表现为三种形式:在家的噩梦、离家的彷徨、归家的尴尬。这体现了中国现代作家们深厚的家园情结。  相似文献   

7.
丁利 《吉林教育》2007,(9):60-61
雨点如跳跃的音符,撩拨我回归故乡的心绪。绵绵雨雾中我匆匆走向朝思暮想的家园,走进我那遥远而可爱的乡村小学……  相似文献   

8.
感受你的江山越来越多骄 我的爱 越来越炽热 祖国啊祖国 我有一句话 此时 越来越想对你说 越来越 越来越 我越来越爱你 我的祖国 这种爱 像团火 在我心中永不灭  相似文献   

9.
我园的“家园互动”主要以家园互动课程表的形式呈现,每周向家长发放,每周获得反馈,具体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10.
<老人与海>和<年月日>同是反映"硬汉"主题的小说.此文从不同角度切入,在分析小说产生的地域差别的同时,考察两位作家关于时间、空间及理解生命的差别,列举出两位作家在历史文化意识、家园意识、生命意识等方面的不同,并探究造成它们差异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1.
薇拉·凯瑟的经典小说《我的安东妮亚》通过对女主人公安东妮亚在内布拉斯加草原成长历程的描述,表现她成长过程中追寻自我、追寻自由的精神,反映了她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成长变化过程.文章从成长的角度,探寻和分析《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并揭示他们对女主人公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audit cultures on school education through a highly personal reading of the My School website, launched in Australia in 2010. It situates two personal narratives, from the points of view of student and teacher, alongside the other stories available about two of the secondary schools listed on the website. Although statistics such as those generated through the 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 – Literacy and Numeracy tests, school comparisons and post-school destinations present certain kinds of stories about these schools, I argue that these are reductionist and insufficie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ies of pedagogical spaces and the teachers and learners within them. Whilst arguments for hard data to address educational inequity can be marshalled to support My School, I suggest that it also inadvertently disguises other elements of schooling and risks increasing inequity. Rather, the statistical stories might be recognised as partial and supplemented and disrupted by richer accounts, including narrative accounts, about schooling.  相似文献   

13.
作家张贤亮1993年发表的《我的菩提树》,尽管已流传国外,但在国内却反响不大,理论界对此作有褒有贬。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试探讨作者对当代知识分子命运及弱点的分析与表现,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背景下,主旋律电影在叙事水平、镜头语言、音乐渲染、人物刻画等方面不断提升创作质量,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输出,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深度诠释了当今时代的价值观追求,探索了主旋律电影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我的安东妮亚》进行解读,小说《我的安东妮亚》展示了丰富的道德伦理内容。薇拉·凯瑟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深刻的思考和关注,让我们充分见证了薇拉·凯瑟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传统文化的守护,对现实社会堕落的挑战,对精神美的执着追求,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赞赏与向往。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rgues neoliberal programs of government in education are equipping parents for calculativeness. Regimes of testing and the publication of these results and other organizational data are contributing to a public economy of numbers that increasingly oblige citizens to calculate. Using the notions of calculative and market devic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s My School website, which publishes academic and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schools, including national test results. While it is often assumed that such performance technologies contribute to neoliberal reform of education through school choice, the paper argues the website is technically limited in its capacity to facilitate the economic calculations and calculated action of parents resulting in school choice. The paper instead opens My School to analysis as a technique of governmental self-formation. Using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actor-network theory and Foucauldian scholarship, this paper complicates assumptions in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My School actually operates as a ‘market mechanism’. It argues My School attempts to cultivate a calculated form of parental educational agency, irreducible to economic market agency.  相似文献   

17.
杜鹏程的《战争日记》是解放战争期间西北战场的全景式展映,内容涉及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各个层面,是军史、党史、群众革命史的重要见证;他个人由随军记者逐渐成长为一名革命作家的历程也详尽地体现在日记中。日记里的生活使杜鹏程最早萌发了创作《保卫延安》的念头,并为《保卫延安》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支持。  相似文献   

18.
冯涛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5):106-108,138
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学、深层生态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关注的是对妇女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美国作家薇拉·凯瑟的小说《我的安东妮亚》所反映的女性生态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开始受到关注。主要从反人类中心和反男性中心的入手,探索了这部小说的生态境界,认为以前把妇女和自然界都看作是被动的,本身是不具备生产力的观点是错误的,在生态女性批评的视野下,妇女和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9.
《我的“自白书”》作者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相关资料及档案材料,《我的“自白书”》的本特征及其水平,综合考察可能人员的经历及各种情况,可以断定,《我的“自白书”》第一作为诗人、资深编辑杨本泉,第二作为《在烈火中永生》、《红岩》作罗广斌,而非革命烈士陈然。  相似文献   

20.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的狱中遗作。其魅力缘自作者不同凡响的一生经历,在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早期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着强烈暗示力的话语、话语塑形的风格,以及它向世人所展示的瞿秋白的信念、情怀和人格形象。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把党建成一个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革命应该采取怎样的斗争策略等问题,并已触及了对革命队伍中人的价值、尊严问题的思考。《多余的话》是对历史的见证和交代,也是留给后人和未来的。《多余的话》的这些内在价值进一步彰显了其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