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蔚 《华章》2010,(19)
笔者根据自己"生本"公开课的经验,着重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如何为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中创作年代最早,流传范围最广的文化瑰宝,也是珍贵的语篇研究材料。本文结合Labov所提出的叙事语篇分析模式,运用语料库分析手段结合分析软件探讨《伊索寓言》的叙事结构的语篇特点,以期进一步了解作者写作布局,结构和意图,给中国寓言及童话等儿童作品的创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先生曾对《伊索寓言》有过很高的评价:“《伊索寓言》大可看得”,正如他的《读(伊索寓言)》不愧是一篇讥讽和透视现代人情世态的立意深远的妙文。对于《伊索寓言》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钱氏是“读”或说是“别解”,  相似文献   

4.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如果将其与西方哲理寓言集《伊索寓言》作对比分析,可以概览《吕氏春秋》作为政治寓言的特点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日记》2007,(9):4-4
小星星上一年级的时候,只有五岁,是全学校最小的学生。但她是个志气很大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不服输,有股倔强劲儿。为了让她认识更多的汉字,一年级上学期爸爸妈妈就跟她一起读完了拼音版的《伊索寓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介绍几种来源于《伊索寓言》的常见的英语习语及其典故,以便深入理解《伊索寓言》对西方乃至世界文化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詹丹 《语文学习》2020,(1):59-62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除了选入外国的两则伊索寓言外,还选了中国古代《列子》中的《杞人忧天》和《吕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两则寓言。《杞人忧天》的故事已是成语,为世人所熟知,而《伊索寓言》的两则,又是传统教材中的保留篇目,如1987年版的人教社初中《语文》课本和1993年版的九年义务制《语文》课本[1],都选了这两则寓言,只有《穿井得一人》是统编教材新选入的。  相似文献   

8.
《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篇读后感,但它又与一般的读后感不同,别出新意。钱先生没有像通常的读者那样由作者的思想牵着鼻子走,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掺进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进行“新解”,给每一个故事都生发出新的寓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多面的苍蝇     
何戈 《语文新圃》2010,(8):32-32
天热了,苍蝇又渐渐多了起来。在许多虫子中,我估摸古老的苍蝇家族是进入诗文领域最多的东西了。 《伊索寓言》中描写的那只苍蝇是多么狂妄自大,何等不可一世,那是苍蝇坐在战车上说:我扬起多少尘土啊!这简直是只会拉大旗作虎皮、能凭好风上青云的苍蝇。  相似文献   

10.
暗示在《心理学》中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发挥其积极的一面,而其他大可以忽略不计,如何来做,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暗示     
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开篇选了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可以说此文“借《伊索寓言》里的九个寓言故事连类引申,洞烛世相”,的确“化陈腐而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然而在分析课文第四小节时,我发现教参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1月30日晴每到晚上,在准备睡觉之前,我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直到妈妈来催我睡觉,我还末从其中挣脱。眼睛一边死死地盯着书本,嘴里一边含含糊糊地敷衍道:"我自己会关灯睡觉,你先走好了。"妈妈看着我的样子,半信半疑地走了。我如同得到了大赦,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书本,脑袋一个劲的往下陷,仿佛想要钻到书本里同他们一起患难。我时而笑,时而怒,时  相似文献   

14.
陈瑜 《小学语文》2020,(4):19-23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懂故事,明白道理是读寓言故事的基本要求。专题式阅读让学生知文意、明寓理,能帮助学生将通过读书悟出的道理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促进学生良好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板块化、活动化的阅读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建构个性化阅读模式,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瞽者的暗示》是冯至先生早年诗歌中的一篇力作,它写得很短:黄昏以后了,/我在这深深的/深深的巷子里,/寻找我的遗失。//来了一个瞽者,/弹着哀怨的三弦,/向没有尽头的/暗森森的巷中走去!  相似文献   

16.
《暗示》中关于普通中国人现代性体验发生的记述引人注目,这些记述起到了为中国当代文学叙述领域拓荒的作用。仅此一点,《暗示》对中国当代文学便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应该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个醒目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18.
周礼 《家长》2011,(12):1-1
周末,我带女儿去书店买书。原计划让女儿买一些智力开发、绘画、故事类的图书,因此一进书店,我就带着女儿径直朝儿童文艺区走去。我为女儿选了《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可女儿均摇头表示不喜欢,我便索性让她自己选。  相似文献   

19.
侯江 《课外阅读》2015,(3):51-52
<正>衡量一个人的成长,标准其实是多重的。但是,当下的学生,似乎被判断的标准只有一条:学习成绩。"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儿"这句老顺口溜,在今天却经常一语成谶。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失去生存勇气的悲剧,并不罕见。据《羊城晚报》报道,11  相似文献   

20.
文章立足于现代汉语词汇的平面,选取昙无谶《菩萨戒本》中未被《现汉》收释的复音词,主要从同义词场的竞争、特定语境和个人临时创造词语三个方面分类考查其中曾经常用一时、而后代趋于消失的典型词语的发展机制,虽然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不同词语消失的内在原因纷繁多样,通过这种不同于昔的研究视角对这些原因的归纳性结论将对汉语词汇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