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不同锻炼行为阶段锻炼效果认知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锻炼效果认知与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锻炼行为阶段量表和锻炼效果自评量表等工具对587名知识分子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处于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人群之间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认知评价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锻炼者健康状况自评得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锻炼者对自己参加体育锻炼获得的效果自评总分上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1)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前意向→意向→行动→坚持),健康状况呈现持续变好的趋势。2)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个体在乐趣、健康、能力、外貌和社交5个方面的体育锻炼效果认知评价越来越好;提高个体对体育锻炼效果的认知有利于个体坚持锻炼。3)个体刚开始参加体育锻炼时最容易认知到的是锻炼的健康效果;娱乐效果在长期的体育锻炼参与后才能有更深刻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状况及其与锻炼行为的关系,采用《锻炼态度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黑龙江省7所大学的一至四年级在校大学生891人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比较积极,总体得分较高,除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以外的其余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量表平均分;在行为态度、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以及主观标准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行为认知维度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3个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在锻炼行为方面,男生较女生有更大的运动强度,更长的运动时间,锻炼次数更多;大三学生在锻炼时间上最长,显著高于大一和大四学生;在锻炼频率上,大二和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在锻炼强度上,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可以有效预测其锻炼行为,包括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苏州市具有代表性的6所高职院校的1732名在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苏州市高职院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仅占三分之一左右,情况不容乐观。不同性别之间,男生整体略好于女生;从年级分布来看,二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要好于一、三年级。对此,提出以下建议:一、体育课应着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二、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三、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大体育场所、体育设施的投入,为同学们更好的参与体育锻炼创造条件。四、要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体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体育消费与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的关系,了解高知人员的体育消费特征,采用锻炼行为阶段量表等工具对587名高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高知人员处于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体育消费差异。结果为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体育消费金额的差异显著(P0.05),不同锻炼行为阶段拥有的体育产品数量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1)高知人员体育消费水平较高,有追求高质量高档次的特点,消费结构比较合理;2)体育消费水平伴随锻炼行为的发展(前意向→意向→行动→坚持)大幅度增长;3)处于锻炼行为高级阶段的消费者更愿意在体育活动中投入资金,倾向于消费高质量高档次的体育产品;4)体育器材和运动服装消费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在"行动→坚持"变化阶段,体育资料消费和近期其他体育消费增长幅度最大是在"意向→行动"变化阶段,在这些变化阶段加强对应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有利于体育锻炼行为向高级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某综合性大学的303名体质弱势学生(其中男生162名,女生141名,平均年龄为19.9岁)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运动量及其情绪状态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前中后3阶段人数比例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特征;在体育锻炼运动量选择上以参加"小运动量"为主;不同体质类型大学生在参加不同锻炼阶段、不同运动量的人数比例存在很大差异。2)偶尔参加或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体质残障型、肥胖型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缓解体质瘦弱型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缓解肥胖型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3)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体质瘦弱型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缓解其消极情绪体验;小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缓解肥胖型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6.
以社会病理学、教育病理学、健康教育学和锻炼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以30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了校外体育锻炼行为变化阶段与变化程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外体育锻炼行为的不同变化阶段的预测中,变化程序的不同下位要素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据此提出了修正校外体育锻炼的主要举措:(1)拓宽激发青少年学生参与校外体育锻炼主观意愿的途径;(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校外体育锻炼支持政策的感知度;(3)构建友善的重要他人关系,提供催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社会支持基础;(4)丰富奖赏手段,提升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性;(5)加强锻炼缺乏危害性教育,营造重视身体规训的氛围;(6)开发体育锻炼替代行为,留出选择空间;(7)丰富体育锻炼经历,培养体育锻炼“不满足”的青少年学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HAPA阶段性和连续性理论对大学生实施教育干预,期望找到促进大学生锻炼行为的课堂和课下有效指导方式.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确定被试者所处锻炼行为阶段,进行分组研究,实验前后被试者接受了2次问卷调查和3次身体素质测试,实验组接受教育干预.结果:(1)被试者体育锻炼行为普遍缺乏,仅有14.1%的大学生处在行动阶段;(2)干预对被试者锻炼行为意向水平、锻炼等级、身体素质整体水平具有积极影响;(3) HAPA的三个行为意向阶段中作为社会认知变量的锻炼自我效能感均发挥重要作用.建议:增加大学生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可以通过制定并执行合适的锻炼计划和提高个体锻炼自我效能感等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8.
以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为理论背景,对64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教育干预实验研究.干预措施包括课堂和课下指导、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宣传、发放健康行为宣传册等,干预时间为10周.在干预前后共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三次身体素质测试.结果:①根据HAPA阶段划分,大学生大部分处于健康锻炼行为无意向和意向阶段,仅有14.1%处于行动阶段;②干预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意向水平和体育锻炼等级具有积极影响;③干预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水平有积极影响;④锻炼自我效能作为社会认知变量在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的各个阶段都发挥重要作用.建议通过提高个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和制订合适的锻炼计划增加大学生中参加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相似文献   

9.
运用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大学生认知需求量表,对西安市3所高职院校一年级、二年级的755名高职学生施测,考察高职学生社会适应的特点及其与认知需求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有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男生在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等方面低于女生,而在环境的总体认同和身心症状方面高于女生;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上一年级均显著高于二年级,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一年级显著低于二年级;(2)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需求与适应性相关显著;(3)认知需求能够显著预测高职院校学生的适应性。最终得出结论:认知需求能够显著影响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0.
学业拖延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制约大学生的学业成功。本研究采用《学业拖延量表PASS》对江苏泰州某高职院校132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通过SPSS软件分析,结果得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较为严重,超过了中等拖延水平。相比于男生,女生的拖延水平更为严重。相较于城市学生,农村大学生的拖延水平更高。针对调查结果,本研究分别从学校、教师、高职大学生个人视角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现代教育关注的焦点,如何促进辽宁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保证其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内容。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说明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论述了辽宁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特点,比如人力资源开发突出了教师主导地位,相对弱化了学生主体地位,竞技性项目比重大,健身项目比重小等。依据辽宁省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资源特点提出了促进其开发的倾向,为提高辽宁省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质量服务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为期12周的分组实验,对参加力量练习和有氧练习的100位大学男生进行实验前后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的对比测试与量表评定,探讨不同运动形式对男生体质影响的差异性,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男生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实证依据。实验结果表明,与实验前相比,力量练习对于男生的各项体质指标影响最多,而有氧练习尽管对男生体质有影响,但是和实验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所以,在体育锻炼中,男生更加适合以力量练习作为主要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广州市随机抽查10间1400名高等院校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并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spss 16.0)等对测试结果进行研究分析,达到初步了解广州市高等院校学生身体素质,并为制定体育课程提供相关理论依据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市高校学生在总体上多项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男女生的耐力素质、下肢爆发力和男生的上肢力量素质的最为不理想;2、不同层次教育学生多项身体素质指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或者非常显著性差异;3、与2014年全国19岁青少年身体素质均值相比较,男生的下肢爆发力、耐力以及女生的心肺功能、耐力两项素质呈下降趋势;4、广州市大部分高校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平均次数较低;5、锻炼意识薄弱、兴趣不浓、锻炼习惯的欠缺是影响广州市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质水平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对无锡市882名小学生的体质水平和学业成绩进行测试,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探讨了体质测试各指标得分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体质平均成绩、跳绳、50m跑及50m×8往返跑的得分与学业成绩具有正向关联;跳绳对学业成绩最具有预测力。结论:学生体质水平越好其学业成绩越优。提示我们,学校、家庭和社区应该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更多身体活动的机会,通过身体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能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运用问卷调查对河南省10所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后续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主客观因素。同时,以河南省10所高校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P15为预警值,制定大学生体质健康预警参数。以预警参数为基准,构建体质健康测试成绩预警提示对照表、体质测试结果反馈表和运动处方干预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了解影响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因素,为大学生形成健康体育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学校相关部门和体育教师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体育教学、器材设施、体育制度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运动场所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的影响也具有差异(P<0.05),课外体育和体育信息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不显著(P>0.05);器材设施、课外体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体育教学、运动场所、体育制度和体育信息因素,对不同年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不同年级学生对体质和健康的理解、认知的程度对其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性别对认知体质和健康的程度对其健康体育行为不产生影响.研究结论:学校的体育环境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程度不同,器材设施是构成学校体育环境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对体质和健康概念的理解、认知的程度影响其健康体育行为.  相似文献   

17.
根据美国Hobby教授编制《成就动机测量表》(简称AMS),对广东省部分高校体育选项教学对学生运动动机的影响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体育选项教学对男生运动动机的影响好于女生,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体育选项教学对学生运动动机的影响,师范类专业好于非师范专业,且差异显著(P<0.05)。体育选项教学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运动动机的影响好于三、四年级,并存在显著差异(P<0.01);不同项群类选项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体育选项教学对学生运动动机影响的几个因素中,年级因素起主导作用。并提出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活跃体育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体育参与运动动机的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法以及深度访谈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等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调查问卷的修订,并运用问卷法探索体育锻炼与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研究表明(1)自编的情绪调节能力问卷可用作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测量工具。(2)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大学生比锻炼不足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3)中等锻炼量在持续锻炼时间12周能够带来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增长。  相似文献   

19.
学生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作为强化课外体育锻炼、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履行法律义务和贯彻执行政策文件精神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实际需要。运用文献、调查、统计等方法对合肥工业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将社团活动计入体育成绩、学分是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与管理的有效策略和关键环节;设立课外体育活动指导中心、建构科学的制度规范体系、实行社团导师制度以及构建体育社团评估指标与体系等措施为社团活动课程化有效实施提供了组织、制度、技术以及激励保障。实施社团活动课程化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形成锻炼习惯以及提升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研究等方法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大学生身体活动指导纲要进行特征归纳与比较分析。认为:三个国家大学生身体活动的建议量基本一致;课余时间身体活动指导成为重点;其大学生身体活动指导纲要缺乏针对性。启示:依循世界各国研究成果,作为我国相关政策参考;多部门联动,搭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决策团队;有针对地制定我国大学生身体活动指导纲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